論《老子》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Abstract]:Laozi's view of nature, Taoist theory, the theory of upper morality symbolized by water, the theory of saints, and the dialectics have formed the basic pattern of Chinese culture by complementing the methodology of counter-harmony and circulation and Confucian ethics.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t has deeply influenced the thoughts, words and actions of Chinese people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n order to take root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must return to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and develop the valu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Lao Zi, which is the retur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to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value of Laozi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clarifying the ai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viding a natural angle of view of national culture abiding by morality and morality;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created a standard of "water morality" and "sage", and has promoted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nstructed a methodology system of cognition, reflection and self-cultivation with "Tao" as the core.
【作者單位】: 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類號】:G64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懷春;;從自然到虛靜——談先秦道家中心價值的轉(zhuǎn)移[J];東方論壇;2005年06期
2 杜宗超;論墨家的科學精神和科技構(gòu)型[J];九江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3 楊娟;試析“行不言之教”及其現(xiàn)代啟示[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陶水平;王夫之“詩藝渾成”詩學觀平議[J];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3期
5 蔡正孫,劉娜;試論老子自然無為的辯證思維方式[J];蘭州學刊;2005年01期
6 白奚;孔老異路與儒道互補[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7 林偉;理想與欲望的整合——中西哲學自然觀的一個比較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1999年12期
8 繆方明;從佛教“分別觀”看當前老子“道”論研究中的窘境[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年04期
9 湯惠生;關(guān)于薩滿教和薩滿教研究的思考[J];青海社會科學;1997年02期
10 黃承貴;水:老子“道”論的本喻[J];青海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胡曉薇;道與藝——《莊子》的哲學、美學思想與文學藝術(shù)[D];復旦大學;2003年
2 楊輝;“移風易俗”命題考源[D];浙江大學;2005年
3 林中澤;晚明中西性倫理的相遇[D];中山大學;2001年
4 孟彤;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時間觀念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6年
5 張玉清;明清醫(yī)學再認識[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6年
6 劉晗;《老子》文本與道儒關(guān)系演變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陳玲;《唐會要》科技思想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8 譚寶剛;老子及其遺著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誼;淺析古希臘和古代中國哲學思想與科學的關(guān)系[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蔡正孫;馬克思和老子人與自然關(guān)系思想比較[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3 林松波;試論孔子的“大一統(tǒng)”思想[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周慧敏;老子神化與神話之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5 王彤江;隋唐五代諸家氣法考略[D];山東大學;2005年
6 鄧小峰;論老、莊自然主義人生價值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D];中南大學;2005年
7 楊靜;老莊的語言觀及其文學意義[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8 崔冠華;孔子的“五帝”“三王”觀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9 范玉峰;齊法家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殷華成;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觀及其當代啟示[D];河南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鄒昕;王立群;;嚴肅游戲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2 孫為質(zhì);;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J];成功(教育);2011年09期
3 顏吾佴;;由大學生刑事案件引發(fā)的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年07期
4 胡一喬;;論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及其實施途徑[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1年12期
5 陳立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努力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年22期
6 林豐;;批評與自我批評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運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7 劉紅旗;王秀麗;;傳統(tǒng)文化在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優(yōu)勢[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8 伍處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引領(lǐng)青年學生成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年25期
9 龐燕;;健全人格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關(guān)系探討[J];高教研究與實踐;2010年01期
10 邵陽;;大學生就業(yè)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與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年1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永福;;加強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構(gòu)建和諧校園的關(guān)鍵[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6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06年
2 郭焱;;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A];學習“十六大精神”哲學思考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邱子輝;;構(gòu)建三級配套體系,提高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A];2009年全國高校學生工作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左婷;;淺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行政管理[A];科學發(fā)展觀與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徐寧;;論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新思路[A];討論“三個代表”哲學思考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陳幼峰;陳明;;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yīng)著力把握的幾個問題[A];中國管理科學文獻[C];2008年
7 劉超;;大學生健全人格問題研究[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提高政府執(zhí)行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9·理論?C];2009年
8 何偉綱;王國強;;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構(gòu)建和諧校園中的主體作用[A];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體系研究[C];2009年
9 丁娟;;論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A];第四屆第三次全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臨床教育會議論文集[C];2011年
10 林燕青;;論和諧校園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6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二)[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馬躍華邋通訊員 李靜;廈門大學:讓學生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N];光明日報;2008年
2 東海艦隊某觀通旅政委 李建海;要善于激發(fā)大學生士兵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感[N];解放軍報;2008年
3 記者 阿孜古麗;我區(qū)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N];西藏日報;2009年
4 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丁林;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五個統(tǒng)籌”[N];光明日報;2009年
5 格爾瑪;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N];新疆日報(漢);2009年
6 劉化甫 江中達;對抓好大學生新兵思想政治教育的調(diào)查思考[N];戰(zhàn)士報;2010年
7 甘祥;構(gòu)建“模塊化”思想政治教育體系[N];戰(zhàn)士報;2010年
8 通訊員 王景明 記者 張淑會;河大探索“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N];河北日報;2010年
9 倪光輝 郝悅 周琳;開創(chuàng)思想政治教育新境界[N];人民日報;2010年
10 孫穎 天津大學職業(yè)技術(shù)教育學院;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中體驗幸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shè)與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研究[D];遼寧大學;2012年
2 劉立慧;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3 王金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論[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4 鄭自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閾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艷秋;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吳丹;蔣南翔德育思想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7 廖運生;大、中學生正義感培育的困境與出路[D];南昌大學;2010年
8 宋志強;殘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9年
9 徐麗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育人模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紅霞;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楊子;當代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地位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D];蘇州大學;2011年
2 董琳;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論理論趨勢初探[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郭斐;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較:方法與功能[D];浙江理工大學;2011年
4 聶露艷;思想政治教育在當代藝術(shù)院系舞蹈教學中的功能性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5 趙君紅;論交往視角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D];黑龍江大學;2012年
6 郭沛霖;從傳播學角度探索增強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1年
7 胡紅敏;和諧社會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錦明;獨立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D];南昌大學;2009年
9 華偉;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10 母丙慧;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審美價值[D];河南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4570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45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