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基于對六所大學的調查
本文選題:大學生 + 文化素質教育; 參考:《大學教育科學》2013年03期
【摘要】:自我國高校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以來,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已成為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解大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我們對我國較早實施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6所大學的大二、大三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他們對學校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內涵、課程開發(fā)、課程方案的認識,結果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并不十分清楚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內涵和理念,沒有機會參與學校的課程開發(fā)活動,他們迫切希望了解文化素質教育課程方案的相關信息并獲得有計劃的選課指導。
[Abstract]:Since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at kind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college students need,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sophomore and junior students of 6 universities who implemented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ourse earlier in our country, to understand their connotation of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urriculum program understand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many students are not very clear about the connotation and concept of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do no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schoo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ctivities, They are eager to know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of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gram and to obtain the planned course selection instruction.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高校課程結構調整與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研究”(10BSH038)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重大課題“江蘇高水平大學研究”(A/2011/10)
【分類號】:G642.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萍萍;;高校學生非正式組織在學生教育管理及和諧校園建設中的作用[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2 陳曉琴;;高等教育課程適切性問題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 羅欣;李愛霞;;論大學教師學術創(chuàng)新力的基礎:學術合作能力[J];比較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4 孫明;;大學校園建設項目設計前期引入建筑策劃的必要性[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5 王冀生;文化是大學之魂[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4期
6 黃俊杰,孫震;傅斯年與臺灣大學的教育理念[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7 李強;大學理念再思考[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2期
8 張學文;;大眾化背景下大學使命的重新審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9 王志剛;論地方高?蒲衅脚_的建設——高校辦學特色系列研究之七[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10 曹淼孫;;美國休斯頓大學本科生科研“REU計劃”的實踐與啟示——以休斯頓大學計算機系為例[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建忠;;我國高等教育個人需求分析[A];2007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許長青;;大學知識產(chǎn)業(yè)化與立法促進[A];2007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王鷺娟;李朝平;;“教育過度”問題研究綜述[A];2008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徐有鋼;葉如海;;基于社區(qū)概念的校園規(guī)劃探討[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陳金江;中國大學本科精英學院運行模式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郝進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發(fā)展戰(zhàn)略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6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7 陳登福;中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劉吉林;權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評估合法性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黃曉通;近代東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學;2011年
10 雷家彬;中國高等學校分類方法的反思與建構[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忠紅;高校初任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2 花蕊;高校大學生全程就業(yè)指導工作體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巴永貴;中西方大學校訓倫理思想比較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王艷萍;靈魂的喚醒與生存的超越[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范曉瀅;江西高校大學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6 謝艷霞;試析我國現(xiàn)代大學精神的構建[D];武漢工業(yè)學院;2010年
7 陳丹;高校形象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運用[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8 黃瞳山;基于大學組織特性的現(xiàn)代大學教師管理制度取向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麗;美國文理學院通識教育課程模式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吳建玲;大學文化對大學人發(fā)展的作用及機理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平;我們是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J];河北科技圖苑;1998年02期
2 李建明,王春芳;關于對大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98年04期
3 鮑志敏,任鳳珍;加強文化素質教育 造就新一代大學生[J];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4 曹劍輝;;轉型期高等院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及對策[J];高教論壇;2008年01期
5 王攀;賈佳;馬沁芳;;如何設計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J];中國成人教育;2008年03期
6 唐瑋;;淺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9年12期
7 圖雅;;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年02期
8 李保剛;于曉紅;戴華;;關于大學生文化素質的調查分析[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9 徐報喜;;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J];鹽城工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10 楊思信;;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6年1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云嶺;曹永福;楊同衛(wèi);;在高等學校開設生死教育課程的嘗試[A];山東省醫(yī)學倫理學學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林秉智;;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和諧校園建設[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7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07年
3 張巍;;大學生責任教育——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訴求[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8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一)[C];2008年
4 潘曦;;淺談大學生網(wǎng)絡成癮[A];福建省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壇優(yōu)秀論文匯編[C];2008年
5 鄭立新;梁前明;;土木工程類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的探索[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C];2009年
6 房超;方曉義;李輝;藺秀云;;大學生的應對類型與其學校適應的關系[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論文集[C];2009年
7 胡鄧;曲;;;性別對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的影響——基于北京三所高校的抽樣調查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論文集[C];2009年
8 李洋;李芳;;團體輔導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探索與實踐[A];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論文集[C];2009年
9 黃進華;;“90后”大學生——《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的新挑戰(zhàn)及其對策研究[A];“高教強省”探索與實踐——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10 陳其華;;性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艾滋病分會第七次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劉春龍;南京四高校共建文化素質教育基地[N];光明日報;2007年
2 黃蓉生;深化大學素質教育的動力源泉在哪里[N];中國教育報;2006年
3 西安理工大學黨委宣傳部 王青耀 許春玲;更新理念,創(chuàng)新機制,拓展素質教育新途徑[N];光明日報;2006年
4 邵軍邋王媛;實現(xiàn)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交融[N];人民日報;2008年
5 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副主任 曹莉;與名師同行,,與真理同在[N];新清華;2005年
6 本報記者 趙笛;青島大學打造高品質文化素質教育大平臺[N];青島日報;2006年
7 浙江工商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羅昌智;文化守望與大學的使命[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楊云慧;“五月的鮮花”綻放七彩云南[N];中國教育報;2008年
9 胡顯章;正確處理好文化素質教育中幾個基本關系[N];新清華;2005年
10 閆大偉;文化素質與文化素質教育[N];光明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金奇;被學科規(guī)訓限制的大學人文教育[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段立新;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王金利;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論[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4 李忠軍;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與大學生政治價值觀教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劉莉;當代中國大學生道德學習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浩;地方大學生軍事?lián)駱I(yè)心理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7 莫力科;大學生信息能力建設模式與實證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8 許瑞芳;社會變革中的中國高校德育轉型研究(1978-2005)[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魏飴;大學素質教育與教育回歸人本[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朱燕;美國大學生學術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贛;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糜志雄;大學生學業(yè)生涯設計因素結構探究[D];蘇州大學;2004年
3 余錫祥;江西省大學生壓力反應特征的實證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門苗;論大學生政治文明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劉婷婕;高教園區(qū)大學生生活質量的現(xiàn)況調查[D];浙江大學;2005年
6 范光泉;網(wǎng)絡技術發(fā)展對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戰(zhàn)[D];武漢科技大學;2005年
7 程葵;長沙地區(qū)大學生社會技能發(fā)展特點的初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柴紅偉;當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謝利霞;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10 郭高展;大學生學業(yè)不良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165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1165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