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倫理與大學教師的道德主體性
本文選題:列維納斯 + “他者”倫理; 參考:《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年12期
【摘要】:大學教師應當是優(yōu)良道德價值的"代言人"和精神家園的"守望者"。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展示了一個"向他"和"為他"向度。"向他"及"為他"源于對"他者"的真愛,而"真愛"是倫理構建的原點;而"向他"、"為他"需要"我"與"他者"的"相遇",以及"相遇"中的傾聽和言說,這實質上指明了倫理構建的方向和路徑。列維納斯的"他者"倫理雖然帶有濃厚的理想色彩,但卻為大學教師道德主體性的提升提供了多維的思考向度。
[Abstract]:College teachers should be "spokesmen" of good moral values and "watchmen" of spiritual homes. Levinas'"the other" ethic shows a dimension of "to him" and "to him." "to him" and "for him" are derived from the true love of the "other", and "true love" is the origin of ethical construction; "to him", "for him" to "meet" with "the other", and "to meet" to listen and say, This actually points out the direction and path of ethics construction. Levinas'"other" ethics has a strong ideal color, but it provides a multi-dimensional thinking direc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 subjectivity.
【作者單位】: 安慶師范學院;白澤中心學校;
【分類號】:G645.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義臣;大學教師育人觀念之我見[J];四川畜牧獸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2 李獻斌;淺談教師素質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農業(yè)教育;2003年06期
3 曹連眾;;基于知識管理視角的大學核心競爭力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張效赤;寇荷超;;試論大學教師信息素質的培養(yǎng)[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濟;2006年24期
5 李鵬銀;;論大學教師禮儀與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J];東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6 成黎明;黃艷;;大學教師教學以人為本之策略[J];大學教育科學;2007年01期
7 王珂;盧曼萍;;論大學與大學教師[J];中國電力教育;2007年07期
8 李碧虹;;人力資本理論:大學教師薪酬制度研究的新視野[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孟新丹;孔秀娥;;大學教師的非權力影響力與管理效能[J];教育科學;2008年04期
10 章坤;;論大學教師的職業(yè)教育素養(yǎng)[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盧乃桂;;追求卓越、制度建設與大學教師的工作生活(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杜屏;李琳琳;;大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分析——基于3所“985”高校的調查[A];2009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張騰;;西歐中世紀大學教師的角色及啟示[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劉兆吉;;大學教師的威信及師生關系[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5 陳媛;;我國大學教師角色地位的歷史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焉華;王樹京;孫艷;;大學教師師德教育觀[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7 楊慧敏;七十三;;大學生對教師角色期望的調查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8 張治中;;掌握信息技術是21世紀大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9 李虹;;大學教師工作壓力的性別和年齡差異[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賈曉明;;調查大學生具體課程學習方式的意義與方法[A];全國第七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公共經濟學系教授、系主任 蔡江南;現(xiàn)在如何教書育人[N];解放日報;2009年
2 徐敏;一心教書是“毀滅自己”?[N];解放日報;2011年
3 王彬彬;大學教師講課好壞不被看重[N];南方周末;2008年
4 武潔;大學教師理應主動參與學生就業(yè)工作[N];貴州日報;2009年
5 甘勃 江道輝 (本報記者 甘勃);科學商店“量身”打造社區(qū)科普服務[N];大眾科技報;2009年
6 南京大學 顧肅;大學教師面臨精力問題和質量問題[N];社會科學報;2006年
7 通訊員 陳勝偉 本報記者 朱振岳;“談戀愛”講座緣何在高校受熱捧[N];中國教育報;2010年
8 大阪;日重視大學教師教學能力[N];中國教育報;2000年
9 英教;英大學教師老齡化日趨嚴重[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10 楊蓉;重塑大學教師的人文精神[N];中國教育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金鳳;當代大學教師學術人格探論[D];西南大學;2010年
2 潘奇;西方大學教師國際流動研究:1100-1970[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3 吳振利;美國大學教師教學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立;美國大學教師發(fā)展研究:歷史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羅志敏;大學學術倫理及其規(guī)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6 薛紹聰;大學主體間文化的缺失與構建[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張宛;美國大學教師知識分子向度的歷史考察(二戰(zhàn)后~1990年代)[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區(qū)柏權;傳媒人轉型大學教師的社會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夏敏;我國大學知識創(chuàng)造能力的評價與管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10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章坤;大學教師教育素養(yǎng)及其養(yǎng)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張陽春;大學教師教學知識的形成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3 蔣福玲;大學教師和諧管理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李海燕;大學教師科研評價目的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5 羅婷;大學教師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張?zhí)K;大學教師社會角色百年回顧[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成黎明;論大學教師教學以人為本[D];湖南大學;2005年
8 王瑩;大學知識產權管理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9 李文濤;大學教師績效考評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10 王靜靜;大學教師課程意識的現(xiàn)狀與對策[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925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2092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