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來華留學生事務現(xiàn)行管理模式分析與分層管理模式探索
本文選題:學生事務 切入點:留學生 出處:《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3年01期
【摘要】:國內(nèi)高,F(xiàn)行的在高校二級行政部門"國際交流與合作處"下設或平行設置"留學生辦公室"來行使留學生日常管理相關事宜的內(nèi)部職能型管理模式與獨立設置二級教學機構"國際教育學院"或"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以全面行使留學生招生、教學與日常事務的外部事業(yè)部型綜合學院的管理模式,在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發(fā)展的不同階段都曾發(fā)揮過積極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國際交流不斷深化的背景下,留學生數(shù)量規(guī);ぴ,既有模式弊端顯現(xiàn)。用管理學中"分層次管理"理論指導留學生事務管理實踐,將學歷留學生納入本國學生事務管理體系進行趨同化管理,同時對非學歷留學生進行市場化管理,是一種在多元化背景下可以嘗試的跨文化管理模式。
[Abstract]:The current internal functional management model and independent setting of "Office for overseas students"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Department" of the secondary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to exercise the day-to-day management of foreign students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r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a second-level teaching institution, is used to recruit students.The management mode of the external department comprehensive college of teaching and daily affairs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s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models appear.This paper applies the theory of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in management to guide the practice of foreign students' affairs management, and integrates the foreign students with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into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tudent affairs in our country to carry out assimilation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carries on the marketization management to the non-academic students.It is a kind of cross-cultural management mode which can be tri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versity.
【作者單位】: 北京科技大學高校學生事務研究中心;
【分類號】:G648.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彭雙;;工作場所性騷擾的系統(tǒng)性防治——從組織的角度[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06年06期
2 代玲娜;;論企業(yè)家在企業(y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商場現(xiàn)代化;2006年24期
3 明秀嫻;;論組織改革的新方向——扁平化管理[J];無錫商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立基;當代奧林匹克運動發(fā)展觀之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景利;6σ過程改進方法在制造工業(yè)中的應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2 劉夏;中國WAP業(yè)務發(fā)展的商業(yè)模式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7年
3 郭建斌;移動公司收入保障策略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7年
4 姚毅;生活哲學視野中的管理理念探析[D];華僑大學;2007年
5 譚臣佚;三一重工營銷總公司員工滿意度提升研究[D];中南大學;2006年
6 王建明;防范地方政府決策失誤的制度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7 余瀟;基于企業(yè)生命周期的流程再造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8 徐坤元;惠普數(shù)字印刷機的差異化市場營銷戰(zhàn)略分析[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9 張舒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績效評價體系構建的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10 王維;個體創(chuàng)新整合成為團隊創(chuàng)新的機理研究[D];北京物資學院;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劉輝;間性文化觀中的留學生素質教育[J];中國高教研究;2005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卉雯;;赴日留學生活初體驗[J];黃金時代(學生族);2010年04期
2 丁丁;;在荷留學生應學會接受心直口快的交流方式[J];僑園;2011年06期
3 王鵬;;日本為亞洲留學生“量身打造”研究生院吸引人才[J];國際人才交流;2011年08期
4 錢江;;“首航者”身后,留學潮涌——記改革開放首批52名中國學者赴美留學[J];留學生;2010年06期
5 德克;;留學生講述中國大學與德國大學的不同[J];僑園;2011年06期
6 閔海波;;留學,還是那么熱[J];大江周刊(焦點);2011年08期
7 梅珊;朱一凡;;留學生市場的快速增長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戰(zhàn)略的要求[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年09期
8 陳洪;;一位泰國留學生的“給力”生活[J];重慶與世界;2011年10期
9 劉艷紅;孫振球;柴銀俠;;長沙市留學生社會支持及生活質量滿意度研究[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1年07期
10 郭鑫;和欣;彭富強;;中國學生留學低齡化問題的教育反思[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凌學嶺;;中國留學服務貿(mào)易現(xiàn)狀、結構分析和政策建議[A];中國現(xiàn)場統(tǒng)計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連芳;莫書榮;謝露;何惠;韋紅巧;林耀旺;;留學生生理學全英文教學實踐和體會[A];中南地區(qū)第六屆生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3 王有洪;楊希;李蘭枝;;高校留學生安全問題對策研究[A];北京市高教學會保衛(wèi)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2007年
4 皮國萃;;從“專業(yè)”到“平衡”——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者的發(fā)展趨向及其對中國的啟示[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陳霜;楊艷萍;;專業(yè)型院校入系留學生預科教學形態(tài)分析[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6 莊佳騮;;容閎和中國近代留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7 黃利群;;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8 張琦;;試析留日學人對中國近代教育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鐘文博;;公民實踐與品德教育——臺灣大專院校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探討[A];公民意識研究[C];2008年
10 孫石月;;張之洞對我國早期留學教育的貢獻[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劉昊;2008年在京留學生將達8萬[N];北京日報;2005年
2 本報見習記者 張馳;學生事務中心能否多些便利?[N];解放日報;2010年
3 ;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讓留學生回來[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4 雷宇 雷磊 朱娟娟;全球高校圍剿“高分教育”[N];貴陽日報;2008年
5 記者 戚海燕;3萬在京留學生帶來9億收入[N];北京日報;2001年
6 記者 王暉;我省建成首個大學生事務中心[N];河南日報;2006年
7 王霄飛;美國鬧起“留學生荒”[N];中國婦女報;2004年
8 主持人 劉茜;留學生靈活學漢語[N];光明日報;2002年
9 戚海燕;北京吸納2.9萬留學生[N];北京日報;2004年
10 孫明河;應呵護也應創(chuàng)環(huán)境[N];科技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馬超;20世紀美國大學學生事務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游敏惠;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3 張潔;我國研究生事務管理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童靜菊;生本理念下高校學生工作體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5 楊詠梅;從管治到善治[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洪彩真;高等教育服務質量與學生滿意度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7 陳莉;中國大學生組織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秀坤;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的消長——論中國近代留學生的現(xiàn)代性特質[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周金鵬;學生事務專業(yè)化發(fā)展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袁國濤;美國高校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協(xié)作關系發(fā)展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4 畢晉鋒;近代留學生與中國科學院院士群體[D];山西大學;2005年
5 盧清波;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史彩計;從疏離到協(xié)作:美國高校學生事務與學術事務關系的轉變[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鐵;新時期我國大學生事務管理的問題和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司金鵬;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9 劉興國;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發(fā)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10 潘軼山;高校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問題調查與對策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6958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shifanjiaoyulunwen/1695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