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隱性自戀與抑郁的關系研究 ————生活事件與人際困擾的鏈式中介效應
發(fā)布時間:2023-03-24 04:54
抑郁是指以憂郁為主的悲傷、煩悶的負面情緒以及隨之產生的行為上的各種不適應癥狀,它會阻礙個體成長影響個體社會適應功能。近年來,公眾對抑郁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抑郁也呈低齡化趨勢,在進入高中后繁重的學業(yè)壓力和各種適應問題使高中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但多數(shù)高中心理課普及度較低,學生的消極情緒難以紓解,長此以往便會產生抑郁。有研究表明,生活事件是抑郁的一個預測因子,人際困擾也與個體的抑郁水平密切相關。由于抑郁情緒會嚴重影響高中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態(tài),因此,了解高中生的抑郁現(xiàn)狀,探索抑郁的影響因素,并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至關重要。因此本研究選取汝州某高中學生600人,以隱性自戀問卷、抑郁自評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為研究工具,了解該校學生的抑郁現(xiàn)狀,并探究了隱性自戀、生活事件、人際困擾和抑郁四者之間的關系。隨后根據(jù)抑郁自評的得分,選取30名中度抑郁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基于人際困擾的團體輔導對降低高中生抑郁水平的有效性,得出以下結論:(1)高中生抑郁整體處于中等水平,女生的抑郁水平顯著高于男生,獨生子女的抑郁水平略高于非獨生子女,就年級而言,高三學生抑郁...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獻綜述
2.1 抑郁
2.1.1 抑郁的概念
2.1.2 抑郁理論研究
2.1.3 抑郁的測量
2.1.4 抑郁的影響因素
2.1.5 抑郁的干預
2.2 隱性自戀
2.2.1 隱性自戀的概念
2.2.2 隱性自戀與顯性自戀
2.2.3 隱性自戀的相關研究
2.2.4 隱性自戀的測量
2.3 生活事件
2.3.1 生活事件的概念
2.3.2 生活事件的分類
2.3.3 生活事件的測量
2.4 人際困擾
2.4.1 人際困擾的概念
2.4.2 人際困擾的理論基礎
2.4.3 人際困擾的相關研究
2.4.4 人際困擾的測量
2.5 變量之間的關系
2.5.1 隱性自戀與抑郁的關系
2.5.2 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
2.5.3 人際困擾與抑郁的關系
2.5.4 隱性自戀、生活事件、人際困擾之間的關系
3 問題提出和研究意義
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3.2 研究內容與框架
3.3 研究意義
3.3.1 理論意義
3.3.2 實踐意義
4 研究一高中生隱性自戀、生活事件、人際困擾和抑郁的關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設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試
4.3.2 研究工具
4.3.3 施測與數(shù)據(jù)處理
4.4 研究結果
4.4.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4.4.2 高中生抑郁的現(xiàn)狀
4.4.3 高中生抑郁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4.4.4 隱性自戀、生活事件、人際困擾與抑郁之間的關系
4.4.5 高中生隱性自戀、生活事件、人際困擾對抑郁的回歸分析
4.4.6 生活事件和人際困擾在隱性自戀與抑郁之間的鏈式中介效應
5 研究二基于人際困擾的團體輔導對高中生抑郁的干預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設
5.3 研究依據(jù)
5.4 研究方法
5.4.1 研究對象
5.4.2 研究工具
5.4.3 團輔方案的設計
5.4.4 研究程序
5.5 施測與統(tǒng)計處理
5.6 研究結果
5.6.1 團體輔導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差異性檢驗
5.6.2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后測比較
5.6.3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追蹤測比較
5.6.4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后測比較
5.6.5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追蹤測比較
5.6.6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后測減值差異比較
5.6.7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追蹤測減值差異比較
6 分析與討論
6.1 高中生抑郁的現(xiàn)狀及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6.1.1 高中生抑郁的現(xiàn)狀
6.1.2 高中生抑郁在性別上的差異
6.1.3 高中生抑郁在獨生/非獨生子女上的差異
6.1.4 高中生抑郁在年級上的差異
6.2 高中生隱性自戀、生活事件、人際困擾、抑郁的關系
6.2.1 隱性自戀與抑郁的關系
6.2.2 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
6.2.3 人際關系困擾與抑郁的關系
6.2.4 隱性自戀、生活事件與人際關系困擾的關系
6.2.5 生活事件、人際困擾在隱性自戀與抑郁之間的鏈式中介作用
6.3 團體輔導活動的有效性評估
6.3.1 從團體輔導方案設計的角度分析
6.3.2 從成員反饋的角度分析
7 結論
7.1 研究結論
7.2 創(chuàng)新之處
7.3 研究局限與展望
8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A 隱性自戀人格問卷
附錄B 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
附錄C 抑郁自評量表
附錄D 生活事件量表
附錄E 團體輔導方案
附錄F 團體反饋表
致謝
本文編號:3769483
【文章頁數(shù)】:7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獻綜述
2.1 抑郁
2.1.1 抑郁的概念
2.1.2 抑郁理論研究
2.1.3 抑郁的測量
2.1.4 抑郁的影響因素
2.1.5 抑郁的干預
2.2 隱性自戀
2.2.1 隱性自戀的概念
2.2.2 隱性自戀與顯性自戀
2.2.3 隱性自戀的相關研究
2.2.4 隱性自戀的測量
2.3 生活事件
2.3.1 生活事件的概念
2.3.2 生活事件的分類
2.3.3 生活事件的測量
2.4 人際困擾
2.4.1 人際困擾的概念
2.4.2 人際困擾的理論基礎
2.4.3 人際困擾的相關研究
2.4.4 人際困擾的測量
2.5 變量之間的關系
2.5.1 隱性自戀與抑郁的關系
2.5.2 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
2.5.3 人際困擾與抑郁的關系
2.5.4 隱性自戀、生活事件、人際困擾之間的關系
3 問題提出和研究意義
3.1 已有研究的不足
3.2 研究內容與框架
3.3 研究意義
3.3.1 理論意義
3.3.2 實踐意義
4 研究一高中生隱性自戀、生活事件、人際困擾和抑郁的關系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設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試
4.3.2 研究工具
4.3.3 施測與數(shù)據(jù)處理
4.4 研究結果
4.4.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4.4.2 高中生抑郁的現(xiàn)狀
4.4.3 高中生抑郁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4.4.4 隱性自戀、生活事件、人際困擾與抑郁之間的關系
4.4.5 高中生隱性自戀、生活事件、人際困擾對抑郁的回歸分析
4.4.6 生活事件和人際困擾在隱性自戀與抑郁之間的鏈式中介效應
5 研究二基于人際困擾的團體輔導對高中生抑郁的干預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設
5.3 研究依據(jù)
5.4 研究方法
5.4.1 研究對象
5.4.2 研究工具
5.4.3 團輔方案的設計
5.4.4 研究程序
5.5 施測與統(tǒng)計處理
5.6 研究結果
5.6.1 團體輔導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差異性檢驗
5.6.2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后測比較
5.6.3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追蹤測比較
5.6.4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后測比較
5.6.5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追蹤測比較
5.6.6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后測減值差異比較
5.6.7 實驗組與對照組前測追蹤測減值差異比較
6 分析與討論
6.1 高中生抑郁的現(xiàn)狀及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分析
6.1.1 高中生抑郁的現(xiàn)狀
6.1.2 高中生抑郁在性別上的差異
6.1.3 高中生抑郁在獨生/非獨生子女上的差異
6.1.4 高中生抑郁在年級上的差異
6.2 高中生隱性自戀、生活事件、人際困擾、抑郁的關系
6.2.1 隱性自戀與抑郁的關系
6.2.2 生活事件與抑郁的關系
6.2.3 人際關系困擾與抑郁的關系
6.2.4 隱性自戀、生活事件與人際關系困擾的關系
6.2.5 生活事件、人際困擾在隱性自戀與抑郁之間的鏈式中介作用
6.3 團體輔導活動的有效性評估
6.3.1 從團體輔導方案設計的角度分析
6.3.2 從成員反饋的角度分析
7 結論
7.1 研究結論
7.2 創(chuàng)新之處
7.3 研究局限與展望
8 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A 隱性自戀人格問卷
附錄B 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
附錄C 抑郁自評量表
附錄D 生活事件量表
附錄E 團體輔導方案
附錄F 團體反饋表
致謝
本文編號:37694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ktjx/3769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