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育與近代化
本文關鍵詞:日本的教育與近代化
【摘要】:德川幕府獎勵辦學,客觀上為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日本近代化培養(yǎng)了人才。明治維新開始的日本近代化進程,教育改革是諸項改革中的關鍵一環(huán),制定新的教育政策,確立近代學制,實現(xiàn)了日本近代學校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以《教育敕語》為標志確立的軍國主義教育體制,是近代日本教育的致命癰疽,它使日本教育的近代化進程延長了近半個世紀,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戰(zhàn)后三次教育改革對日本的重新崛起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同樣起到重要作用。從教育在日本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中所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可以得到的啟示是:落后國家要完成追趕型經(jīng)濟發(fā)展戰(zhàn)略,必須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教育先行。要提高生產(chǎn)力水平,就必須開發(fā)人的能力資源,教育投資是有效的生產(chǎn)性投資。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
【關鍵詞】: 日本 明治維新 教育 近代化 《教育敕語》
【分類號】:G531.3
【正文快照】: 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發(fā)達的教育事業(yè)和卓有成效的智力開發(fā),保證了它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引進、消化和吸收,使其僅用四十多年就完成了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花二百年時間才完成的近代化任務;另一方面,,19世紀末逐漸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軍國主義教育,卻給其后的日本歷史投下了濃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思安;近代以來日本的高校引智與科技發(fā)展[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2 魏峰;日本明治時期的職業(yè)教育與經(jīng)濟發(fā)展[J];濱州師專學報;2000年01期
3 劉華英,吳建華;戰(zhàn)后日本國家私學觀對私立大學的促進[J];重慶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4 周誼;;1955~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fā)展統(tǒng)計研究[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5 謝小瓊;日本的教育政策與經(jīng)濟發(fā)展[J];廣州師院學報;1999年11期
6 羅愛梅,朱明山;武士道教育——論日本軍國主義教育的雛形[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6期
7 徐炳杰;日本軍國主義產(chǎn)生的社會歷史文化淵藪[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8 馬紅霞,張帆,陳悅;淺析我國近代教育對科技發(fā)展的影響[J];江漢論壇;2004年01期
9 趙菊梅;中日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比較[J];高教發(fā)展與評佑;2004年06期
10 張宛;日本學校教育荒廢的現(xiàn)狀成、因及對策[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0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侯懷銀;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問題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但昭彬;話語權與教育宗旨之共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關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谷峪;日本社會轉(zhuǎn)型期的職業(yè)技術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楊孔熾;江戶時代日本教育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97年
6 趙霞;邦交正;詠淼闹腥战逃涣餮芯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樸今海;日本對東北朝鮮人的殖民主義教育政策研究[D];延邊大學;2007年
8 馬嘉;重學輕術:論日本高等新聞教育[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覺民;西方教育理論在近代中國的移植應用和現(xiàn)實思考[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汪海燕;新中國義務教育歷史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3 虞小強;日本素質(zhì)教育研究及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史忠媛;當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體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5 彭正文;文憑與社會資源交換的社會學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6 洪文梅;當代日本國際理解教育的考察與思考[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胡宏偉;“后李約瑟難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8 于慧;中日近現(xiàn)代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史景軒;日本PTA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10 單玉梅;洋務運動教育改革與明治維新教育改革之比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數(shù)字[J];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06期
2 本刊編輯部;余璐;;從“日本大地震”看習慣教育[J];好家長;2011年13期
3 季蘋;走出“荒廢”──日本八十年代的教育轉(zhuǎn)軌[J];中小學管理;1996年10期
4 石連海;;日本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沿革及特征[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5 李月;劉家鑫;;吉田松陰教育思想的雙重性質(zhì)論析[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年08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李協(xié)京;;日本國際理解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及相關政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段芳;;中日近代第一部學制比較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3 劉洪彬;;關于晚清留日教育的開端問題[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4 張淑細;;日本教育督導制度的演變及其對教育改革的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金林祥;;日本的陶行知研究和生活教育運動及對我們的啟示[A];第六期全國陶研骨干培訓班文集[C];2001年
6 朱寧波;王桂;;偽“滿洲國”與“日本帝國”學制比較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2)——日本侵華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謝長法;;清末留日運動中的師范留學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8 孫石月;于近仁;;試析20世紀初出現(xiàn)留日高潮的社會基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陳劍華;;吳汝綸和清末中外教育文化交流[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約4000失業(yè)外教向日本政府要工作[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2 記者 嚴圣禾;日本學校創(chuàng)造條件為家長減負[N];光明日報;2006年
3 ;外來的和尚好念經(jīng)[N];中國教師報;2007年
4 李茂;日本新教育基本法獲通過[N];中國教師報;2006年
5 本版編輯 王威 李協(xié)京;日本新的《教育基本法》在爭論中出臺[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國際比較教育研究中心 田輝;未來10年:日本教育強調(diào)社會責任[N];中國教育報;2008年
7 記者 喻文杰;日本援建我省兩所學校[N];湖南日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屠明星;日本學校防震經(jīng)驗[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9 廣西社會科學院 胡彩芬;國外民辦教育發(fā)展現(xiàn)狀及經(jīng)驗[N];中國信息報;2008年
10 徐新明;中小學生競相留學歐美凸顯日本教育敗筆[N];中國社會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趙霞;邦交正;詠淼闹腥战逃涣餮芯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楊勇;洋務運動教育改革與明治維新教育改革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楊淑媛;民族性與明治維新后的日本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崗本佳子;日中政府資助民辦大學政策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楊淑晶;日本私學“三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戴林;新世紀日本的教育改革[D];湖南大學;2008年
5 吉莉;日本教科書審定歷史觀淺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高巍;當代中日學校德育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7年
7 王威;日本國際理解教育政策變遷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海燕;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與借鑒研究[D];河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6706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670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