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課程意識的解析與重建
本文關鍵詞:教師課程意識的解析與重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教師課程意識是屬于社會職業(yè)意識范疇的一種職業(yè)專業(yè)意識,是教師基于職業(yè)生活實踐對課程的本質、功能、性質以及課程與自身職業(yè)角色內在關系的獨特體認;是教師自覺地將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課程資源與教學內容、課程評價與學生成長有機統(tǒng)整,指向課程實踐的實踐性專業(yè)智慧的集合;是教師基于職業(yè)實踐對課程的再解讀,是教師職業(yè)情態(tài)的映射,是教師與課程是否融合為一的表象,是教師對自我職業(yè)價值與生命的省察。其回歸與重建需要教師以及全社會的努力與支持。
【作者單位】: 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關鍵詞】: 教師 課程 專業(yè)意識 解析與重建
【分類號】:G451
【正文快照】: 隨著課程改革實踐的持續(xù)深入,人們開始關注到教師職業(yè)素質的核心領域,即教師的課程意識問題,試圖通過對教師課程意識的培養(yǎng)與提升,深化其對課程問題的理解,將新的課程理念內化為廣大一線教師自身的課程價值取向,并在其指導下探索有效的課程實施途徑與方法,同時促進其實現(xiàn)基于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朱桂琴;;中小學教師課程意識的提升[J];教育探索;2006年11期
2 王一軍;課程意識與教學覺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19期
3 郭元祥;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師教育與基礎教育關系的重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王凱;教育敘事:從教育研究方法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式[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3 鐘啟泉;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chuàng)新——與《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1期
4 黃愛峰,吳昊,顧淵彥;新課改下的體育教師教育問題透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5 王波;;影響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教師因素分析與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10期
6 牟映雪;論新課標下的學習方式與教學觀、教學方式的轉變[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7 談利兵;;論“生命教育觀”視域中的課堂教學[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5年04期
8 王凱;教師敘事與專業(yè)發(fā)展[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2期
9 王勇鵬;;論當前農(nóng)村學校新課改可能面臨的文化困境[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6期
10 高成,李鶴亭;綠色化學課程意識及其課程設計方法論[J];化學教育;2005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春花;;教師文化:教師專業(yè)成長之應有視角[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立國;基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教師素質標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鄧友超;論教育的理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鄒玉玲;主體性體育及其課程觀探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唐麗芳;課程改革中的學校文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張奎明;建構主義視野下的教師素質及其培養(yǎng)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岳欣云;教師研究的反思與再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沈曉敏;對話教學的意義和策略[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趙海濤;基于問題的校長培訓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羅堯成;我國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余進利;五向度課程領導框架的構建[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淼浩;農(nóng)村中小學教師信息素養(yǎng)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2 張學證;縣級教師進修學校職能轉變中的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3 彭雪梅;信息技術與學習方式的整合[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4 李海;課程理念的反思與重構[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袁小慶;電工電子技術網(wǎng)絡課程設計與開發(fā)[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4年
6 徐紅;普通高校本科教學方法之案例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7 王喜海;對當前幼兒教師課程觀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趙寧寧;課程本質研究的文化哲學分析[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世鳳;小學德育新課程生活化取向解讀[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10 何軍華;教師與課程實施[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劉鐵芳;生命情感與教育關懷[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吳德芳;論教師的實踐智慧[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04期
3 王一軍;課程意識與教學覺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19期
4 郭元祥;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5 郭元祥;課程觀的轉向[J];課程.教材.教法;2001年06期
6 石鷗;一個時代正在結束——試論獨立建制的師范院校的終結[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雷鳴;;在教學反思中促進教學智慧的生成[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2 陳炳乾;;內促外引,推動農(nóng)村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0年04期
3 曾敏;;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引領之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年06期
4 杜元剛;;從對小學勞動課程的反思看綜合實踐活動對勞動課程的超越[J];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01期
5 高妙添;;學生評教,促進教師成長的抓手——深圳市新安中學學生評教的實踐[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0年02期
6 李玲;;反思 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年06期
7 和學新;烏煥煥;;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的意義與價值審視[J];教育科學論壇;2010年01期
8 蔡志堅;;學校師本研究需要理性糾偏——關于目前中小學師本研究現(xiàn)狀的調查報告[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年02期
9 阮鳳花;;從綜合探究課角度談如何提升學生的綜合探究能力[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年03期
10 孟引變;;師范院校校本教研的實效性[J];運城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娟;;論開發(fā)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的意義[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廣西卷)[C];2010年
2 朱承敏;;民辦學校管理藝術初探[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伍君昌;;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建立新的教師評價體系 有效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任清紅;羅康武;楊天會;;子課題總結報告⑤ 課程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相互關系的實踐研究結題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5 陶格斯;烏日娜;;課題《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幼兒教育相結合》——子課題《蒙古族傳統(tǒng)游戲棋牌玩法的教學研究》階段性總結表格 2008年3月——11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內蒙古卷)[C];2010年
6 賀亞麗;張瑞瑤;;上海師大附中附屬龍華中學校本課程開發(fā)中期研究第一輪研究與實踐工作報告[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7 上海市長寧區(qū)天山中學課題組;謝玲玲;郭兆年;顧國芳;;實施生命教育,促進教師自主發(fā)展[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8 《民族中學建立引導教師專業(yè)成長體系的研究》課題組;;教師成長的階段性特征與促進策略[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9 陳駒;;教學設計訓練: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10 ;實驗小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思想引領 文化立校[N];中國教育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李可孝 通訊員 鄭國棟 梁德;均衡教育:讓每一個生命美麗綻放[N];淄博日報;2010年
3 凌士彬 安徽省肥西中學副校長;在專業(yè)引領中反思求變[N];中國教育報;2010年
4 記者 李林霞;山西財專躋身全國百所名高職[N];山西日報;2010年
5 浠水縣教育局 陳益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十一點建議[N];黃岡日報;2010年
6 葉昌彬 記者 張莉琴;龍馬潭區(qū) 表彰教育科研成果[N];瀘州日報;2010年
7 楊官校;做強職校特色專業(yè)建設 服務地方經(jīng)濟轉型升級[N];麗水日報;2010年
8 記者 陸少平;特教學校教學方法拍成專題片[N];黑龍江日報;2010年
9 通訊員 大山 方勇 柯舉;雷店高中被推選為省高中新課改候選樣本學校[N];黃岡日報;2010年
10 郭瑩;應建立校企對口合作機制[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趙炳輝;新課改視域下教師課程意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2 馬正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呂立杰;課程設計的范式與方法[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董翠香;我國中小學體育校本課程開發(fā)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5 孟凡麗;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課程開發(f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定巧;教師教育理論素養(yǎng)形成的敘事探究[D];河南大學;2009年
2 馬忠麗;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yè)成長互動關系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3 何鐘磊;中職生物技術專業(yè)課程開發(fā)[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4 陶嬋嬋;中職課改實施中的教師準備:問題、歸因及對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閩;高職校企合作課程開發(fā)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6 鄭光鵬;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朝鮮族高中教師適應情況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蕾;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敘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8 鄒麗紅;在職新手外語教師培養(yǎng)模式之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董靜;能力本位視角下高職旅游專業(yè)課程體系設計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10 劉生;普通高中鄉(xiāng)土歷史校本課程開發(fā)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教師課程意識的解析與重建,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645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464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