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師范院校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與實施策略探究
【圖文】:
求,我們對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也分為對應的四個方面,即“意識與態(tài)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chuàng)新”以及“社會責任”。經過前面的分析,我們將教育技術中基本知識的學習由傳統的“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來完成,而教育技術的基本技能則通過“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來培養(yǎng),而“意識與態(tài)度”“應用與創(chuàng)新”和“社會責任”方面的能力則由兩種教學模式共同完成。筆者根據《標準》的要求,對教育技術能力進行分解,并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的課堂教學和“做中學”教學模式有機整合,組成了如下二元培養(yǎng)模式,如圖1所示。圖1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模式(二)培養(yǎng)模式的實施策略探究要做好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工作,首先需要將教育技術能力進行科學的梳理,找出分別適合課堂教學和“做中學”教學方式的知識和技能,大致可以根據圖1分化。在此結合圖1,本文描述了“做中學”教學方式的實施過程,如下頁圖2所示。首先,對教學主題進行教學設計,形成供職前教師學習的教學主題,教學主題的組織形式可以是工作、項目或任務的形式。這里可以充分整合學習現有的資源,比如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教師技能示范中心等類似的機構,組成“課件制作”“精品課程教學設計”以及“多媒體教室維護與管理”等項目或工作任務。然后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需要對職前教師進行分組,職前教師以“做中學”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在做的過程中一邊做一邊學習,從活動中學習,從經驗中進行學習,這種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操練。學習過程中,學生要學與做并重,也可以以體驗式見習的形式參與主題學習。見習中,根據具體的學習目標、內容等理論聯系實際,進行自主學習,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和同伴合作學習,亦可在指導教師或?
盒V扒敖淌ψ鑫?卷調查,在330份有效問卷中得出了以下結論:根據職前教師對教育技術能力的培訓途徑與方式喜歡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實驗操作、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教育實習、課堂講授、教學軟件開發(fā)、跟老師做課題以及其它。從這一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對于教育技術能力的學習,職前教師喜歡在實驗、實踐中進行學習,體現出對“做中學”教學模式的興趣和愛好,并且這也符合與教育技術能力相關的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規(guī)律。3.有助于職前教師的自我知識與能力發(fā)展對參與體驗式見習的職前教師的訪談得到以圖2“做中學”教學方式的實施過程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何克抗;關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徐曉東;;校際協作學習相互啟發(fā)的原理及其教育價值[J];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3 袁東斌;;地方高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與培養(yǎng)策略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4 潘際鑾;;實踐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年01期
5 鄭燕林;李盧一;;師范專業(yè)實習生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0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玉娜;;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理論、視角及其實施策略[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2 王業(yè)社;王放銀;秦波蓮;;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邵陽學院為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28期
3 李小紅;王松;;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與培養(yǎng)策略[J];安順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4 李楠;;大學生信息素養(yǎng)區(qū)域化定位研究[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5 劉麗娜;;網絡論壇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濱州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王充;;關于信息技術有效課堂的思考[J];才智;2011年31期
7 斯琴圖亞;;對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與發(fā)展問題的思考[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12期
8 查小紅;;中美國家教育技術標準異同分析[J];成功(教育);2007年12期
9 張少卿;李雨錦;;提高中小學體育教師多媒體教學能力培訓的績效研究[J];成功(教育);2012年06期
10 高曉玲;趙錫奎;;信息技術資源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顧明亮;魏明生;馬勇;;高校校際合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合作模式研究[A];第三屆教學管理與課程建設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嚴莉;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學習活動設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丁婧;功能層面的教育信息化評價標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陶鳳翔;高校數字化學習與師生共同發(fā)展[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柴嬌;我國中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5 張生;混合式學習環(huán)境下基于學習活動的形成性評價的理論與實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6 陳云虹;軍隊院校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8年
7 左明章;論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8 謝忠新;學校信息化應用評估模型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兆海;創(chuàng)新推廣共同體[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慧慧;信息技術課與中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3 卜紅麗;新課程理念下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應用的研究與實踐[D];魯東大學;2009年
4 魏丹;基于網絡的信息技術教學設計技能訓練系統設計與實現[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排軍;中學生數學學習現狀的調查分析[D];河南大學;2011年
6 莊文獻;高等醫(yī)學教育技術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陳林;在現代教育技術環(huán)境下開放實驗教學模式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芳芳;提高汶川震區(qū)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高春芳;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平臺的設計與實現[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10 楊天敏;農遠工程促進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的個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扈中平;;教育何以能關涉人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2 張劍平;;銳意改革、努力探索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之路[J];信息技術教育;2006年03期
3 王銦;朱京曦;劉莉;烏美娜;;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02年03期
4 張建偉;師書恩;苗逢春;楊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信息技術績效標準研究(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芳;陳國軍;王興柱;;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分析及其模式構建[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柯俊;;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0年06期
3 趙國金;;普通高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0年06期
4 吳仕云;;高等職業(yè)院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1年03期
5 趙國金;;普通高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J];中國高校師資研究;2010年06期
6 ;探尋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之路[J];信息技術教育;2006年03期
7 張文蘭;艾敏;;探尋我國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道路[J];現代教育技術;2007年09期
8 成玲;;談教育技術公共課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科技信息;2008年28期
9 李紅美;;多元智能理論視野下的職前教師教育技術能力評價研究[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09年01期
10 楊麗君;;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模式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陸真;魏雯;林菲菲;;職前教師信息素養(yǎng)構建及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下冊)[C];2006年
2 張磊;;滬港創(chuàng)意教學比較研究初探——關于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師生來我校訪學交流的幾點思考[A];2006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暨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首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紅偉;;“工學結合”高職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A];云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職高專教育分會2008年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4 王孺;;我院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析[A];第六屆全國醫(yī)學院校醫(yī)學相關專業(yè)教材建設研討會暨衛(wèi)生事業(yè)發(fā)展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5 汪振綱;;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運用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9年學術會議(第十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王淑玲;趙海鵬;;連鎖藥店應對新醫(yī)改的策略研究[A];2009年中國藥學會藥事管理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國家藥物政策與《藥品管理法》修訂研究”論壇論文文集[C];2009年
7 唐志軍;;高校會計信息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討[A];第九屆全國會計信息化年會論文集(下)[C];2010年
8 蔡遠文;于小紅;;航天測試發(fā)控系統軟件測試研究[A];1999中國控制與決策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9年
9 繆立新;程曉輝;;發(fā)展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策略[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1998年
10 袁惠新;戴軍;;“入世”與我國農產品加工策略[A];'2000全國農產品加工技術與裝備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許憲章;要重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改革[N];安徽日報;2002年
2 李徽 記者 趙建春;南京理工大學構建多級培養(yǎng)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1年
3 記者 何繼東;工學互動 打造制造業(yè)人才高地[N];嘉興日報;2007年
4 毛學農;創(chuàng)新“零對接”的培養(yǎng)模式[N];江淮時報;2007年
5 記者 劉卿;云南經管院落戶留學韓國新模式[N];昆明日報;2008年
6 記者任麗梅;高校將改革培養(yǎng)模式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N];中國改革報;2009年
7 龍永筑;“貫通式”培養(yǎng)模式讓學校、企業(yè)、學生“三贏”[N];中國教育報;2003年
8 湖北三峽職業(yè)技術學院 魯建平 李述容;建立高職物流人才培養(yǎng)模式[N];宜昌日報;2005年
9 申琳 羅靜;南京大學探索“2+2”培養(yǎng)模式[N];人民日報;2006年
10 海南銀行學校 莫亞力;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 提高就業(yè)競爭力[N];海南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文婕;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的系統結構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馬成j;基于知識鏈的企業(yè)戰(zhàn)略聯盟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唐國瑤;我國住院醫(yī)師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周泉興;我軍院校初級指揮軍官培養(yǎng)模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如密;教學美的價值及其創(chuàng)造[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建瓊;課堂教學行為優(yōu)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王東光;口腔醫(yī)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及系列課程綜合改革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5年
8 翁定軍;沖突的策略[D];上海大學;2005年
9 秦海霞;關系網絡的建構:私營企業(yè)主的行動邏輯[D];上海大學;2005年
10 冉東亞;綜合生態(tài)系統管理理論與實踐[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碩菲;論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張娜;信息化環(huán)境下高校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3 賴曉云;職前教師網絡素質及其培養(yǎng)模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成玲;關于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谷小云;蘭州市電教館系統人員教育技術能力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謝靜;初中物理學業(yè)不良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盧珊;基于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研究生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8 劉艷華;澳大利亞職前教師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
9 王凱;新型骨干師資培養(yǎng)模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10 劉立捷;臨床護理專家的角色職能及培養(yǎng)模式的應用研究[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7983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79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