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域教育科研的站位與行動——與教研整合的綜合性科研指導機制初探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the status of the researcher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the district and county level is improved, but it is difficult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ver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is still not close en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line should be the only way of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and research. but in the present state that the current mechanism is difficult to change, the whole-in-one needs
【作者單位】: 上海市崇明縣教師進修學校;
【分類號】:G40-0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偉;一個“勞而無功”的虛假性命題——評“教育理論與實踐關系”之爭[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2期
2 彭躍;教育實踐工作者的專業(yè)發(fā)展——從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關系談起[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11期
3 鄭曉娟;;教師教育培養(yǎng)模式的反思與探索——以高師語文師資的培養(yǎng)模式為論[J];德州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4 江峰;教師專業(yè)性問題與思考[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5 商利民;試論新課程改革中的教學案例及其研究價值[J];教師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6 張向眾;教育理論與教師發(fā)展——從教師的生命之維來看[J];教師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7 易凌云;;論教師的教育理論意識[J];教師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8 李政濤;;追尋中國教育學重建的原點——“生命·實踐”——葉瀾學術思想及研究實踐述要[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12期
9 王鑒;張曉潔;;論教學的二重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10 鄢明明;人的有效發(fā)展的若干理念[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劉克利;;試探高等教育研究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A];慶祝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03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蒲蕊;學校的自主性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郭長江;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教育變革的文化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吳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國“教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周海玲;制度下的教師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岳欣云;教師研究的反思與再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靳瑩;結構主義視角下的化學概念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魏薇;小學閱讀教學的生活體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永;西方教育學知識形態(tài)演進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吳洪偉;當代中國中小學紀律實踐價值取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志平;個人知識與知識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李虹;高中班級民主管理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潘慧春;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教學方式的變革[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鄭文紅;研究性學習在中師化學學科中的實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海鶯;論反思型教師[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曾文婕;我國教育研究觀念現(xiàn)代化探析[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7 劉漢霞;論教師的實踐知識及其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8 朱麗;論教師的實踐智慧及其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9 陳秀玲;論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羅儒國;教學理論應用的模式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盧新民;打破神秘感狠抓教科研[J];中小學管理;1995年03期
2 ;教科研基礎知識(三)[J];中小學管理;1999年01期
3 張武升;;論教育變革中教育科研的使命[J];中國高等教育;2011年07期
4 于洪林;;論教師如何成為研究者[J];中國教師;2011年13期
5 李云中;雷芳;;以新視角新高度新路徑謀劃教育科研事業(yè)的發(fā)展——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學習討論郭開朗副省長署名文章綜述[J];當代教育論壇(綜合研究);2011年07期
6 盛陽榮;;首屆“浙、滬、蘇”長三角地區(qū)教科研優(yōu)秀團隊、教科研標兵和教科研優(yōu)秀論文揭曉[J];浙江教育科學;2011年04期
7 ;《中華教育科研文叢》征文[J];河南教育(下旬);2011年06期
8 錢越民;;加強教育科研 發(fā)展新區(qū)教育[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12期
9 詹克榮;;教育科研和現(xiàn)代學校管理的初探[J];瀘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10 吳甸起;;全面深層的理解教育科研的品位[J];吉林教育;2011年Z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龐錦艷;;實施科教興墾戰(zhàn)略 推動教改的發(fā)展——巨浪牧場教育發(fā)展初探[A];黑龍江省首屆青年科技工作者論壇黑龍江省農場管理學會分會場實施五大戰(zhàn)略推進三化進程構建和諧農場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7年
2 張炳元;;整合出效益,改革待深化[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3 ;前言[A];《新時代的腳步聲》之三——“陶花”綻放江南岸[C];2002年
4 ;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搞好教育科研為“科教興渝”服務[A];全國社聯(lián)第七次學會工作會議經驗交流材料匯編[C];2002年
5 馬榮秀;;教育科研中的信息與文獻工作[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6 陳淑萍;;研以致用:區(qū)縣教科室教育科研個案剖析[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7 童明英;;鞏固成績 開拓創(chuàng)新 不斷推進群眾性教育科研(序言)[A];走進新教育:黑龍江省教育學會“十五”教育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成果集[C];2006年
8 葉紹勝;;讓每一位教師都走上教育科研之路[A];中國民辦教育家優(yōu)秀論文集[C];2006年
9 黃寶圣;;教育科研——教師自身業(yè)務素質發(fā)展的有效途徑[A];山東省師范教育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張東宏;;開展教育科研 推進教師職業(yè)生活方式轉變[A];甘肅成人教育協(xié)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絮;“少一份作秀,多一份求真”[N];鄂爾多斯日報;2006年
2 龔春燕 劉云山;掃描當下教科研時弊[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3 孫明霞 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學院附中;研究的真正目的在于促進生命的成長[N];中國教師報;2009年
4 周文;中小學教科研,請你“真”起來[N];中國教育報;2005年
5 凌龍華;教育科研的品質[N];中國教師報;2005年
6 本報記者 趙杰 王文明;創(chuàng)造東勝教科研奇跡的“四板斧”[N];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
7 李玉山;教育科研不能作“秀”[N];中國教育報;2007年
8 江蘇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學 劉杰;教育科研,讓“思想矮子”步步高[N];中國教育報;2005年
9 劉硯平;透視教科研[N];中國教師報;2004年
10 周文;中小學教科研 請你“真”起來[N];山西經濟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聶勁松;中國百年教育研究制度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2 劉光余;教師教學效能的生成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3 趙鑫;上海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鑫;教育科研與教育決策互動機制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2 賀學英;促進學校教師教育科研水平整體提高的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戴云;科研促變:學校組織變革的策略選擇[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湖濱;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教育科研機制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湯德君;鄉(xiāng)村教師的“草根教研”[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靜;基礎教育名師專業(yè)成長歷程的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7 周娟;研究型學校的基本特征及構建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鄭宇紅;論教師的主體性[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余芳芳;校本管理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秋芳;教育敘事研究—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D];貴州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4856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2485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