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研究的三種形態(tài)
本文選題:教育學 切入點:意識形態(tài) 出處:《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6期
【摘要】:我國教育學研究依其研究取向及所形成的總體風格,大致可以劃分為三種形態(tài):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學研究、作為學術符號的教育學研究和作為人文關懷的教育學研究。立足當代中國歷史方位,著眼于我們所面臨的實踐的生活世界,開展基于中國立場、凸顯中國風格、匯集中國經(jīng)驗的"中國問題"的教育學研究是教育學發(fā)展的根本途徑。
[Abstract]:According to its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overall style, Chinese pedagogy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forms: pedagogy research as ideology, pedagogy research as academic symbol and pedagogy research as humanistic concern.Based on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life world we are facing, developing the pedagogy research of "China problem", which is based on Chinese standpoint, highlighting Chinese style and collecting Chinese experience, is the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G40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英杰;;大學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沖突解析——一個文化的視角[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7年01期
2 顧明遠;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現(xiàn)代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5期
3 石中英;關于教育活動的理論思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4 柳海民,孫陽春;再論教育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5 徐曉雄;混沌理論視野中的教學系統(tǒng)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6 李長吉;教育價值研究二十年[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7 王全林;教師究竟是誰?[J];教師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8 王坤慶;關于教育研究方法論的探討[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9 張立昌;“教師個人知識”:涵義、特征及其自我更新的構想[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10期
10 陳振華;解讀教師個人教育知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年2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侯懷銀;20世紀上半葉中國教育學發(fā)展問題的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振航;;自由·教育·意識形態(tài)——簡論本體論語境中教育的目的與手段[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2 次仁卓瑪;;淺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教育青少年學生[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3 李瑞書;;復雜科學視野下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轉換[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年07期
4 常瑾;;試論“合法知識”的生成及其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基于阿普爾的教育哲學視角[J];江蘇教育研究;2011年25期
5 高巖;石繼榮;;對教育目的若干問題的探討[J];慶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6 曹世敏;;文化視野下德育本質、功能觀的兩個要點[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7期
7 王中男;;現(xiàn)代性視域下的教育異化與回歸[J];教育科學研究;2011年07期
8 王娟;孔亮;;法蘭克福學派的媒介批判理論對教育傳播研究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9 時蕓;;阿普爾批判教育學視野下的教師觀[J];內江科技;2011年08期
10 新崛通也;鐘啟泉;;教育論爭的分析框架[J];外國教育資料;199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小微;;中國教育學:在與相關學科的對話中成長[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年度主題卷)[C];2008年
2 齊梅;;論教育理論的性質和研究方法[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焦向紅;;網(wǎng)絡教育呼喚更深刻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4 鄧友超;;莊澤宣及其《教育概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韓偉;常家樹;;校園德育人性化教育的和諧需求[A];和諧社會與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研究報告——首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論壇暨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集(2005)[C];2005年
6 鄧素文;;從提問方式看近現(xiàn)代課程知識價值觀的變遷[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李愛萍;王曉宇;;西方教育史研究范式與歷史學研究范式關系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劉瀟肖;寇_g;;大學生對同性戀的污名探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趙可;;淺論葛蘭西的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楊雪紅;;試論網(wǎng)絡教學中的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影響[A];“網(wǎng)絡時代的遠程開放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宣小紅 李德剛 譚燁 董潔 王靜 王蕾 姜天海 招斯U,
本文編號:171160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711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