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教師輪崗制度”實施困境及其出路
本文關鍵詞:農村教育“教師輪崗制度”實施困境及其出路 出處:《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10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給我國教育的均衡發(fā)展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教師對教育水平起著關鍵作用,面對農村教育的相對落后,走進基層的"教師輪崗制度"便頗為引人關注。而扎根于鄉(xiāng)村的教育現(xiàn)場會發(fā)現(xiàn),輪崗制度的實施遇到許多困境。輪崗教師家、業(yè)兩地,生活極為不便;有些輪崗教師只是教師評比制度下的被動參與者;輪崗教師與鄉(xiāng)村教育環(huán)境還存在著教育邏輯的隔膜。"教師輪崗制度"的實施,對于鄉(xiāng)村學生的適應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并且其發(fā)展受知識背景與學習硬件的限制,難收實效。而對于鄉(xiāng)村的學校來說,輪崗教師的衣食住行已成為這些貧困學校的負擔,并且輪崗教師人少,對學校的幫扶作用杯水車薪。針對此些問題,需要教育行政部門不斷完善輪崗制度的評價體系,增加投入農村學校的教育經(jīng)費,并且應把"師徒制"的傳授方式引渡到城鄉(xiāng)教師的交流中來,從而提升輪崗制度的實效性。
[Abstract]: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oses a new challenge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Teacher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face the relative backwardness of rural education. The "teacher rotation system"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 educational scene meeting, rooted in the village,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otation system met with many difficulties. Some rotating teachers are only passive participants under th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There is still a division of educational logic between teachers and ru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rotation system" has posed a challenge to the adaptability of rural students. And its development is limited by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learning hardware, which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results. But for the rural schools, the rotation of teachers' clothing, food,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has become the burden of these poor schools, and the rotation of teachers are few.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rotation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educational funds for the rural schools. Moreover, we should extradit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eacher and apprentice system" to the exchange of teacher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otation system.
【作者單位】: 渤海大學教育學院;
【分類號】:G525.1
【正文快照】: 引言筆者于oo年末走訪了遼寧西部地區(qū)的一座城市,從區(qū)級教育行政部門了解到,整個區(qū)級小學中共有6萬學生,,而其中4萬在農村,但令人驚訝的是,80%考人市一中(當?shù)刈詈玫闹袑W)的是城鎮(zhèn)學生,這確實令人深省。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給我國未來的發(fā)展提出了諸多難題,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村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堅;陳陽;;我國城鄉(xiāng)教師流動失衡的制度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8年Z1期
2 汪丞,方彤;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對我國區(qū)域內師資均衡發(fā)展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文英;史景軒;;日本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實現(xiàn)途徑[J];比較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2 王飛琴;;穩(wěn)定農村師資之經(jīng)驗借鑒[J];才智;2012年07期
3 賴娟;陸梅;王曉華;;區(qū)域內優(yōu)質師資非均衡發(fā)展:原因探析與政策建議[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4 薛正斌;;對農村中小學教師流動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5 彭禮;周益霞;;30年來農村教師流動研究綜述[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06期
6 王東;;關于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問題的思考[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7 李賢智;;教育公平視野下教師資源配置的反思與建設——兼評日本中小學教師定期流動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年03期
8 汪丞;中日教師流動:比較與借鑒[J];教師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9 夏茂林;馮文全;;定期輪換制度下流動教師利益補償機制探討[J];教師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10 夏茂林;馮文全;馮碧瑛;;日韓兩國中小學教師定期流動制度比較與啟示[J];教師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伯玲;袁桂林;謝李雪;;縣域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困境及其破解——Y縣的個案[A];2010年農村教育高端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2 馮文全;夏茂林;;城鄉(xiāng)教師資源均衡配置問題探討[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張洪華;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中的利益博弈[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歐文福;西南民族貧困地區(qū)的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fā)[D];西南大學;2006年
3 邱偉華;公共教育與收入差異[D];復旦大學;2007年
4 王安全;一個西部縣農村教師結構五十年的變遷[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蔣云芳;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聯(lián)邦政府以促進公平為核心的基礎教育改革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董京京;農村中小學教師職業(yè)流動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劉志艷;城市義務教育校際均衡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元勛;江西省樂安縣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動的調查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朱倪瑩;制度變遷理論視域下的教師輪崗制度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周春林;教育均衡發(fā)展背景下城鄉(xiāng)中小學教師流動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丁衛(wèi)華;義務教育階段教師流動的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許傳軍;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資源均衡配置的制度保障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劉力;義務教育階段山西農村教師流動研究[D];山西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9 李宜江;縣域內城鄉(xiāng)教師交流政策的問題與對策[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榮曉;云南省義務教育階段農村教師社會福利研究[D];云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張勇;制度缺失與農村社會保障問題[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2 張樂天;城鄉(xiāng)教育差別的制度歸因與縮小差別的政策建議[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薛國鳳;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對解決我國偏貧地區(qū)義務教育師資問題的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02年01期
4 張忠福;教育均衡應首先在區(qū)域內實現(xiàn)——對農村落后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年01期
5 劉惠林;基礎教育均衡化發(fā)展中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4年09期
6 朱益明;中小學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問題、思路與建議[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年17期
7 朱家存;;論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不均衡的成因[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2期
8 彭新實;日本教師的定期流動[J];中國教師;2003年06期
9 石邦宏,戴霞;經(jīng)濟理性驅動下的中小學教師流動[J];中國教師;2005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余馨;焦繪媛;蔣燕;;我國民辦教育的困境及其出路[J];當代經(jīng)理人(中旬刊);2006年21期
2 王茹,胡克祖;我國農村職業(yè)教育的困境與出路[J];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薛瑞漢;;論社科學術期刊的困境和出路[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11期
4 陳慶艷;;大學語文課程的現(xiàn)狀及思考[J];文教資料;2009年29期
5 黃躍雄,闕維明;宏觀經(jīng)濟調控中高校技術成果轉化的困境和出路[J];研究與發(fā)展管理;1995年05期
6 張玉堂;體現(xiàn)在諾曼·梅勒作品《殺人者之歌》中的存在主義[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7 李玉榮;現(xiàn)代心理學面臨的挑戰(zhàn)[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8 李春超,潘巧秀,高福軍;貧困地區(qū)發(fā)展義務教育面臨的困境與出路[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9 福州大學社會學系課題組;永定縣高陂鎮(zhèn)村民文化生活與教育事業(yè)調查報告[J];東南學術;2003年S1期
10 崔開云,徐勇;公司公益的困境與出路[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慧;;淺談碩士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的困境與出路[A];首屆農林院校教育管理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9年
2 韓玲梅;黃祖輝;徐旭初;;新農村建設時期鄉(xiāng)村治理研究的特點、困境及出路[A];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中國農業(yè)經(jīng)濟學會2006年年會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侯志陽;;一個文化社會學的新視角:管窺農村養(yǎng)老文化的困境與出路[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連永興;;淺談新形勢下的小隴山林區(qū)森林防火的困境及出路[A];第二屆中國林業(yè)學術大會——S7 新形勢下的森林防火問題探討論文集[C];2009年
5 周麗娟;張愛梅;張魯寧;;工科院校文科學報發(fā)展的困境及出路[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六集)[C];2008年
6 吳宏超;;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困境與出路[A];2006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6年
7 劉冠軍;;科技時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困境與出路[A];第一屆中國政治經(jīng)濟學年會應征論文集[C];2007年
8 梁乃鋒;;全球化趨勢下我國物流業(yè)發(fā)展的困境與出路[A];珠江三角洲經(jīng)濟發(fā)展與流通現(xiàn)代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楚德江;;棚戶區(qū)改造的困境與出路——以徐州棚戶區(qū)改造的經(jīng)驗為例[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會暨“政府管理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吳小豐;謝蘭;;對政府職能轉變困境的思考[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仇逸 楊金志;教師流動可試“無校籍”[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周洪宇;教師流動 步伐邁大些[N];團結報;2010年
3 郭文婧;教師流動不能簡單化[N];中國文化報;2010年
4 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qū)教育局 王少華;教師流動既要積極更要穩(wěn)妥[N];中國教育報;2010年
5 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研究員 王一軍;用專業(yè)的眼光看待教師流動[N];江蘇教育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劉磊;“區(qū)管校用”促城鄉(xiāng)教師流動[N];中國教育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馮永亮;李和平委員:建立區(qū)域教師流動制度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N];中國教師報;2010年
8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教所 李偉濤;流動機制設計要真正實現(xiàn)“增值”[N];中國教育報;2010年
9 泰州市教育局 戴榮;做好教師流動工作應注意些什么[N];泰州日報;2010年
10 常州市武進區(qū)禮嘉中學 潘少波;正確看待教師流動[N];江蘇教育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慧英;我國高校教師流動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2 龍云;中國B股市場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董傳升;“科技奧運”的困境與消解[D];東北大學;2004年
4 肖崎;金融資產(chǎn)膨脹下貨幣政策的困境和對策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5 陳兵;文化與商業(yè)困境中的電視品牌建構[D];浙江大學;2005年
6 周義程;公共產(chǎn)品民主型供給模式的理論建構[D];蘇州大學;2008年
7 任維哲;民營企業(yè)融資困境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8 關重;享利·詹姆斯小說的成長—認知主題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9 韓志明;行政責任困境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10 閆引堂;國家與教師身份[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青春;我國成人高校德育困境與出路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2 趙鷹;國內農民報發(fā)展困難原因分析和對策研究[D];中國農業(yè)大學;2005年
3 郝淑美;對高中作文教學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張笑梅;當代高校美育的困境與出路[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尚蓮;論主體性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學;2009年
6 徐曉波;論農業(yè)稅取消背景下鄉(xiāng)鎮(zhèn)財政的困境與出路[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徐菁;中國摩托車出口行業(yè)的困境與出路探討[D];廈門大學;2008年
8 嚴五胤;校本課程開發(fā)的困境與出路[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鄧月云;我國行政審判的困境與出路[D];湘潭大學;2005年
10 袁春林;現(xiàn)代性的困境與出路[D];蘇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689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36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