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性與學?臻g的生產
本文關鍵詞:現(xiàn)代性與學?臻g的生產 出處:《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作為正式的社會化空間,學校空間在現(xiàn)代性的形成過程中完成著自身的社會性生產。學校空間經歷了從分散到同一,從在場到"脫域"的"脫變"過程,這不僅為現(xiàn)代學?臻g塑造了基本表征形態(tài),同時也為科學、精確、可測的現(xiàn)代社會空間的生產奠定了基礎。學?臻g在完成現(xiàn)代轉型的同時彰顯出權力和自由的雙重屬性,成為現(xiàn)代社會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即使是網(wǎng)絡化的學校空間,仍然無法真正逃離現(xiàn)代社會巨大權力之網(wǎng)的包圍。
[Abstract]:As a formal social space, school space completes its own social prod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modernity. This not only shapes the basic form of representation for modern school space, but also is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The production of measurable modern social space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School spa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social space because it shows the dual attributes of power and freedom while completing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Even the networked school space is still unable to escape the great network of power in modern society.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學青年課題“關于學?臻g的社會學研究”(課題批準號:CAA090094)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作為正式的社會化空間,學校在近現(xiàn)代中國文化的自我改造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從廣泛的視野來看,現(xiàn)代學校的確立是現(xiàn)代性生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在現(xiàn)代性的建構中所起的作用,在于通過確立具有鮮明組織和訓誡規(guī)則的空間來促使社會化中的主體分離于傳統(tǒng)社會的“地方性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銘銘;教育空間的現(xiàn)代性與民間觀念——閩臺三村初等教育的歷史軌跡[J];社會學研究;1999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紅軍;沈瑋瑋;;中西視野下的荀子“禮法”觀[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2 江泓;;電視新聞短評初探[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陳兆肆;;清代法律:實踐超越表達——以衙役群體運作班房為視角[J];安徽史學;2008年04期
4 朱霆;;?聶嗔臻g理論的建筑學解讀[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5 朱永虹;邵煒;;農民工社會養(yǎng)老保險中的企業(yè)策略行為分析與制度安排構想[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6 唐雪梅;趙海林;;社會資本視野下的鄉(xiāng)村政治精英[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23期
7 李海濤;陳泉;姚兆余;;農村居民就醫(yī)過程中的信任機制研究——基于江蘇省南通市的調查[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3期
8 陳曄;廖小東;;拆遷過程中農民行為的雙重取向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05期
9 石春梅;朱平;;風險社會理論視域中的價值觀危機及其消解[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嚴驍驍;;從結構化理論看功能主義歐洲一體化理論[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晉佳;陳曄;趙帥斌;;違章建筑與農民行為——基于斯科特和波普金的理論分析[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郝志運;鐘佳桂;莫云生;;基于社會網(wǎng)絡分析的知識權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國第十一屆企業(yè)信息化與工業(yè)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龍永干;;蛻變的努力與“革命”的焦慮——魯迅“左聯(lián)”生存論[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張建;;后現(xiàn)代消費社會身體的走向[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5 楊云珍;;當代社會結構變遷及中國共產黨適應性分析[A];變革世界中的政黨政治——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五輯)[C];2012年
6 馬鋒;;超越民族志:在解釋中探尋可能之規(guī)律——傳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7 羅永仕;;“造物”工程的社會合理性闡釋[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8 王海英;;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存廢”之辯——兼談農村學校布局調整的價值堅守[A];2010年農村教育高端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劉敬華;周怡;;城鄉(xiāng)文化傳播的空間建構:身體媒介行為的發(fā)生機制——“反右”與“知青”題材文學文本的傳播學解讀[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10 張艷;;安徽省六安市張集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二重性——探討安東尼·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下的民主建設意義[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衛(wèi)東;大學內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陳麗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縣長發(fā)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強;馬克思主義環(huán)境利益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秦偉江;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8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王軍;城市社區(qū)主體互動困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李慧;空間變遷與環(huán)境行為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陽功慶;論特雷·伊格爾頓的文化批評觀[D];湘潭大學;2010年
5 余勝;認罪從寬制度芻議[D];湘潭大學;2009年
6 胡云菁;空間寓意[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鳳秋;在歷史中重構女性的命運[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鳳卓;王小波雜文話語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顧晶晶;全球化背景下政府職能轉變的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10 張擎;天津率先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綜合指標體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榮禾香;;“仿像”透視下的西方文學——對西方文學史的一種解讀[J];新余高專學報;2009年01期
2 邢榮;馬克思關于市民社會與現(xiàn)代性的關聯(lián)[J];教學與研究;2005年10期
3 周劭馨;;一部富有現(xiàn)代性的作品——讀熊正良長篇新作《別看我的臉》[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4 朱君安;;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體現(xiàn)——“汪曾祺熱”緣由初探[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5 林朝霞;;五四文學現(xiàn)實主義的缺席[J];東南學術;2006年03期
6 宋保平;;現(xiàn)代性下體育教師專業(yè)化與體育教師角色定位[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劉朝陽;;論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影響[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8 溫奉橋;李萌羽;;趙樹理與20世紀中國文學的現(xiàn)代性轉型[J];齊魯學刊;2007年06期
9 趙輝;;試論《紅旗譜》中的現(xiàn)代性因素[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10 盧風;;啟蒙、現(xiàn)代化與現(xiàn)代性[J];教師博覽;2008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義華;;挑戰(zhàn)中國:現(xiàn)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2 陳家琪;;現(xiàn)代性背景下的宗教與信仰問題(發(fā)言提綱)[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邢穎;管巍;;全聚德商業(yè)文化的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A];商業(yè)文化精品文庫[C];2001年
4 詹艾斌;;新寫實小說的現(xiàn)代性書寫二題[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任映紅;;自我形塑:古村落農民的現(xiàn)代性嬗變[A];秩序與進步:中國社會變遷與浙江發(fā)展經驗——浙江省社會學學會2006年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高連克;;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理論的反思:論發(fā)展的現(xiàn)代性后果[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韓震;;全球化、現(xiàn)代消費和人的認同[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韓震;;本質主義的重建及反思的現(xiàn)代性[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現(xiàn)代性”:一份雜志與它的“城市”[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10 張謙;;孔子孝道理論的現(xiàn)代性——孔子孝道理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意義與價值[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衛(wèi);沒有靈魂的現(xiàn)代性[N];美術報;2006年
2 趙嗣胤;回到自己的歷史傳統(tǒng)[N];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高鑫 吳秋雅;現(xiàn)代性的訴求與文化價值的重建[N];中國文化報;2003年
4 李進書;誰將成為現(xiàn)代性的主人?[N];中華讀書報;2007年
5 本報評論員 吳銘;GNH:現(xiàn)代性道路的多種可能性[N];21世紀經濟報道;2009年
6 日昌;破碎的籠穴與“流動的現(xiàn)代性”[N];中華讀書報;2005年
7 唐文明;現(xiàn)代性征服中國:換位透視的意義[N];中國圖書商報;2000年
8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資源[N];社會科學報;2005年
9 張汝倫;知識分子與現(xiàn)代性的共謀關系[N];文匯報;2002年
10 執(zhí)筆人 張旅平;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躍;理性與躁動[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韓冷;現(xiàn)代性內涵的沖突[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馬長山;現(xiàn)代性與私法文化精神[D];黑龍江大學;2004年
4 蔣煒;現(xiàn)代性的社會控制圖式轉換[D];吉林大學;2005年
5 方世忠;儒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雪松;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D];黑龍江大學;2005年
7 顧梅瓏;審美主義及其在西方19世紀以來文學中的流變[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杜偉;體育課程制度的現(xiàn)代性審視[D];蘇州大學;2009年
9 楊學民;現(xiàn)代性與臺灣《現(xiàn)代文學》雜志小說[D];復旦大學;2004年
10 鐘麗茜;回憶與存在[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利民;質疑新文學“不證自明”的現(xiàn)代性[D];浙江師范大學;2004年
2 于惠;伍爾夫女性主義思想的現(xiàn)代性意義[D];蘇州大學;2006年
3 劉倩;民族主義:歷史、現(xiàn)狀與未來[D];廈門大學;2006年
4 金及云;現(xiàn)代性及魯迅個體生存觀念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5 戴偉平;詩歌翻譯與現(xiàn)代性[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全峰梅;模糊的拱門——建筑性的現(xiàn)代性現(xiàn)象學考察[D];廣西大學;2004年
7 拜云潔;日本平面設計審美意味的民族性和現(xiàn)代性[D];河南大學;2005年
8 葉曉波;中國工筆畫繪畫語言的現(xiàn)代性探究[D];湖南科技大學;2009年
9 黎明;出場與退場[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劉錦丹;現(xiàn)代性的焦慮、想象與顛覆——論先鋒小說及其深層悖論[D];重慶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36762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ykj/1367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