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的多重路徑
本文關鍵詞:教學反思的多重路徑
【摘要】: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本途徑。在現(xiàn)實教學活動中,教師通常將教學反思理解為是自己在完成教學之后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相應審視和分析。事實上,教學反思具有多重路徑。其中,"活動中的反思"、"觀察性反思"和"反思之反思"的重要性應當受到特別的關注并得到切實的踐行。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現(xiàn)代教育研究與開發(fā)中心;
【關鍵詞】: 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
【基金】: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當代學習文化形態(tài)的文化哲學考察與建構”(07SJQ003)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G424.21
【正文快照】: 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十分關注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目前,“專業(yè)學習”、“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和“個人反思”已被認為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本途徑。然而,教師通常認為,個人的教學反思是自己在完成教學之后對教學活動進行的相應審視和分析。本文擬針對這一認識,闡明教學反思具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吉生;論網絡時代高校畢業(yè)生思想工作的著眼點[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謝立中;“現(xiàn)代性”及其相關概念詞義辨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3 張云昊;;從前現(xiàn)代到現(xiàn)代——共同體變遷的內在邏輯及其啟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劉生全;;論教育場域[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年01期
5 王成兵,吳玉軍;虛擬社會與當代認同危機[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趙孟營;;組織格局:抽象社會中的社會組織[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陶芝蘭;王歡;;信任模式的歷史變遷——從人際信任到制度信任[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8 孫蘭英;;論高校突發(fā)性事件的預警教育機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沙勇忠;;信息活動的倫理維度[J];圖書與情報;2006年01期
10 張云昊;應對轉型風險:我國社會政策的現(xiàn)實背景、目標選擇與何以所為[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郭小平;;“風險傳播”研究的范式轉換[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2 劉松濤;李建會;;斷裂、不確定性與風險——試析科技風險及其倫理規(guī)避[A];“科技高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底線的沖擊及其化解”主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張帆;;從“風險社會”理論進路看公眾在決策中的作用[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4 潘成忠;史霄;;網絡文化對傳統(tǒng)社會學理論的沖擊[A];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4年“社會工作、社會學與構建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李文貴;;公司信任度:基于中國資本市場的分析[A];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暨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汪居揚;;業(yè)主維權和社區(qū)權力結構的變遷——基于對社區(qū)糾紛的一項研究[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唐禮勇;;從環(huán)境看中國社會的現(xiàn)代化——環(huán)境問題帶來的思考[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沈湘平;;略論風險與和諧[A];第八屆暨第七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凌宇;論冷戰(zhàn)后挑戰(zhàn)主權的理論思潮[D];外交學院;2002年
2 岳龍;現(xiàn)代性境域中的傳統(tǒng)[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婁立志;論目前我國教育的主導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孫相東;地緣政治學的性質:一種多維視角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5 吳先伍;現(xiàn)代性的追求與批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曾建平;自然之思[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胡忠雄;正其誼以謀其利[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楊慶峰;技術作為目的[D];復旦大學;2003年
10 陳學東;近代科學學科規(guī)訓制度的生成與演化[D];山西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章永輝;網絡與人的發(fā)展[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2 謝錦霞;現(xiàn)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曾文婕;我國教育研究觀念現(xiàn)代化探析[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4 全峰梅;模糊的拱門——建筑性的現(xiàn)代性現(xiàn)象學考察[D];廣西大學;2004年
5 楊宏艷;中學生科學概念形成和推理能力發(fā)展的初步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6 唐益;洛克視野中的自然權利論[D];北京大學;2005年
7 閆健;國家安全判斷視野下的安全困境——兼論東亞的安全困境[D];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陽海洪;十七年小說歷史觀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9 劉麒麟;家園下的張力[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10 石柳;論徐志摩刊物編輯的現(xiàn)代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志誠;談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體會[J];化學教學;1980年03期
2 ;研究教學規(guī)律 改進課堂教學[J];安徽教育;1980年02期
3 求實;中學校長聽課好[J];安徽教育;1980年09期
4 蔣琦亞 ,周伯炎;試論中學教師的基本功[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80年03期
5 陶劍華;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南城縣珀s曅⊙丶督淌迫曰慕萄Ь閇J];江西教育;1980年02期
6 魏華久;加強教學檢查 提高教學質量——在學院教育工作會議上的發(fā)言[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Z1期
7 王聯(lián)元;談談中學語文教學的課外活動[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80年02期
8 陳鶴高;美國把電子計算機廣泛地運用于基礎課教學[J];比較教育研究;1980年05期
9 彭聲銘;精講多練 提高質量[J];數(shù)學通報;1980年04期
10 韋有文;談談如何備課[J];數(shù)學通報;1980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愛秀;;對優(yōu)化病生教學技巧的探討[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2 鄭金峰;;講好病生重點目標內容的做法和體會[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3 陳毅俊;;“講述法”與“學導法”在中專病理教學中的對比分析[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4 吳文美;何婷;李秀敏;衛(wèi)紅;;淺談課堂教學[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5 曲以立;;“記憶”在病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6 齊貴勝;裴素霞;;病理學目標教學初探[A];中國病理生理學會中專教育委員會第七次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C];1999年
7 楊建軍;;根據(jù)影響學習的四個主觀因素因人施教[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8 趙莉;;成年人的英語教學芻議[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9 韓良;;英語教學法綜合運用藝術[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10 范培珍;;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優(yōu)化英語課堂教學[A];教研擷華——青海師大附中建校45周年論文集[C];199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采訪者 曉余 受訪者 王文琪;素質教育在課堂[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王若仁;實踐教育與課堂教學[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華北油田采一中學 郭慶玲;創(chuàng)新:從課堂教學抓起[N];中國教育報;2000年
4 崔秀珍;淺談課堂教學中如何尊重學生的人格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N];山西經濟日報;2000年
5 北京市海淀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哈雷;音樂無國界 交流圖創(chuàng)新[N];音樂周報;2000年
6 曾經 歐陽麗;如何評價教學質量[N];中國教育報;2001年
7 山東財政學院教科所 王敏勤;讓每節(jié)課都成為精品課[N];中國教育報;2001年
8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顧明遠;素質教育到底怎樣在課堂教學中落實[N];中國教育報;2001年
9 本報記者 李建平;網絡引發(fā)教學變革,,但不能替代課堂教學[N];中國教育報;2001年
10 陳世琴;在反思中“學會教學”[N];中國教育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希希;論有效的課堂交往[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2 谷力;沖突與和諧:課堂教學改革實踐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胡斌武;課堂教學倫理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4 姚靜;情境問題教學對學生數(shù)學認知的作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程廣文;數(shù)學課程提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6 陳振華;論教師成為教育知識的建構者[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俐蓉;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關系的反思與重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邱紅松;初中幾何課堂教學過程重構與視頻案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聶必凱;數(shù)學變式教學的探索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宏海;《中國瀕危脊椎動物》多媒體CAI課件的開發(fā)研究[D];河北大學;2000年
2 王鋒;發(fā)現(xiàn)式學習研究及CAI課件的實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3 金株希;從一次觀摩課談教師的課堂教學意識和教學行為[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4 孫雁雁;體態(tài)語與對外漢語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5 王金梅;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D];西南師范大學;2000年
6 曾暉;語言和語言學習本質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的啟示[D];西南師范大學;2000年
7 吳瓊;交際法在精讀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8 郎金華;中學化學計算機輔助課堂教學多媒體軟件的設計與開發(fā)思路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9 楊素萍;論課堂交往[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10 梁雪峰;多種媒體組合教學設計優(yōu)化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7286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72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