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23 05:13
本文關鍵詞: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 歐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是美國哈佛大學法國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文學和文化批評家,并被認為是20世紀前三十年美國新人文主義運動的代表人物。白璧德盡管沒有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和專門的教育著作,但他的教育思想貫穿于他的所有著作,是他的新人文主義思想的重要表現(xiàn)。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主要批判其時美國過分功利性和實用性的教育,旨在重新建立大學的人文標準,實現(xiàn)教育之塑造真正的人的根本目的。他的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無論對當時,還是精神危機空前嚴重的當今時代都具有突出的意義。 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討論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和思想來源。以人性善惡二元論和“一、多”融合的認識論為其思想體系的哲學基礎,白璧德對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的兩大主流趨勢——培根的科學人道主義和盧梭的浪漫人道主義而導致道德淪落、物欲橫流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批判。他批判性地繼承了柏克和阿諾德的思想,在物質(zhì)生活的發(fā)展與精神生活的發(fā)展極端不協(xié)調(diào)、社會達爾文主義與實用主義盛行,以及教育日趨走向自由放任的背景下,呼吁人文選擇、人文標準的回歸。 第二部分討論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白璧德的教育思想比較分散,未成體系。經(jīng)歸納整理,該部分從四個方面進行具體闡述:大學的理想、大學與民主精神、人文教育的實現(xiàn)途徑以及教師的地位。白璧德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首先反映了一種學校教育的理念,其最高原則是以人文的標準來發(fā)展個體的自由,其根本特征是要從人本身里面發(fā)現(xiàn)完整的人。面對教育在民主旗幟下日趨走向自由放任的極端,白璧德提出大學的民主應該是有選擇的民主,大學應該堅守人文標準,堅持質(zhì)量的觀念,制衡向純粹民主轉(zhuǎn)變的趨勢。白璧德推崇傳統(tǒng)經(jīng)典,強調(diào)人文教育中典范的重要性,但不同于古典主義者,他提倡模仿、想象與創(chuàng)新共同作為實現(xiàn)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同時,對于作為文化傳承者的教師,白璧德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第三部分討論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影響及局限性。精英意識、通識教育、“和諧”與“適度”、無為而有為是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白璧德的思想所帶來的影響是世界性的。但不容忽視的是,他的思想中也存在鮮明的局限性。然而在精神危機空前嚴重的當今時代,他的反思與批判無疑是深刻的,給人以無盡的啟發(fā)。
【關鍵詞】:白璧德 新人文主義 大學的理想 民主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G40-09
【目錄】: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緒論9-17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9-12
- (二) 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和方法12-13
- 1. 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12-13
- 2. 主要研究方法13
- (三) 主要概念界定13-17
- 1. 人文主義與新人文主義13-14
- 2. 低級意志與高級意志14-16
- 3. 內(nèi)在控制16
- 4. “一、多”融合的認識論16-17
- 二、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和思想來源17-34
- (一) 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17-20
- 1. 美國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17-18
- 2. 美國的思想文化教育狀況18-20
- (二) 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和思想來源20-34
- 1. 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哲學基礎20-23
- 2. 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思想來源23-29
- 3. 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提出29-34
- 三、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內(nèi)容34-53
- (一) 大學的理想35-39
- (二) 大學與民主精神39-44
- (三) 人文教育的實現(xiàn)途徑44-50
- 1. 模仿與想象44-49
- 2. 創(chuàng)新49-50
- (四) 教師的地位50-53
- 四、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影響及局限性53-63
- (一) 主要特征53-57
- 1. 精英意識——新人文主義教育的立身之本53-54
- 2. 通識、通才教育——新人文主義教育的根本途徑54-55
- 3. “和諧”與“適度”——新人文主義教育的根本目標和原則55-56
- 4. 無為而有為——新人文主義學者的氣質(zhì)56-57
- (二) 主要影響57-60
- (三) 主要局限性60-63
- 1. 濃厚的烏托邦色彩60
- 2. 提出的“選擇性民主”缺乏實踐標準60-61
- 3. 對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存在一定誤解61-63
- 參考文獻63-69
- 作者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shù)論文目錄69-70
- 致謝70-7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伊慧;;梁實秋的人性論批評與美國新人文主義者白璧德[J];北方論叢;2007年02期
2 段懷清;《學衡》與東南大學[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3 吳民祥;;“啟蒙運動”的另一種訴求——“新人文主義”及其在中國高等教育中的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4 羅惠縉;學衡派人文主義教育觀念及實踐初探[J];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10期
5 王晨;;論保守性大學理想的來源、結(jié)構(gòu)和發(fā)展[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6 陳懷宇;白璧德之佛學及其對中國學者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7 胡淼森;;“新人文主義”再探討[J];求是學刊;2006年01期
8 段懷清;大學之道:馬一浮與歐文·白璧德[J];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10期
9 張文建;學衡派的文化保守主義及其影響[J];史學理論研究;1995年04期
10 鄭先興;;白璧德的文化史研究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J];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02期
,本文編號:7231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72316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