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語用學對教育的啟示
[Abstract]:Universal pragmatics, which aims to reconstruct the universal validity of speech, is the core of Habermas's communicative behavior theory. Educational activity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ve activity based on intersubjectivity. Based on universal pragma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s of universal validity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summarizes various communication modes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ideal speech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G4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正華,賀軼玲;論道德交往與學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2 白春陽;全球化語境中的“交往”理論初探[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3 李慶霞,關健;理性的演進與哲學的回映[J];北方論叢;2001年06期
4 劉暉;;政府績效對合法性水平層級差異的作用機制——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比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5 蔣凱;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中的民族性與相互性[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6 鄭富興;范增釷;;比較教育研究與教育理論的中國原創(chuàng)[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7 張?zhí)鞂?試論教育對話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年03期
8 吳向東;;價值觀視域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林志鵬;論社會轉型期我國公民政策參與[J];長白學刊;2003年05期
10 汪博武;;試論鄧小平執(zhí)政合法性思想[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趙靜;;關于鄧小平政治合法性理論的思考[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全面發(fā)展(上)[C];2005年
2 孫承叔;;資本與現(xiàn)代性——馬克思的回答[A];上海社科院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新論壇2007論文集[C];2007年
3 田云剛;李衛(wèi)朝;;對話的和諧意蘊[A];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007年山西省哲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薛冰;;試論公共管理的邏輯結構[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礎的現(xiàn)代轉型與政績追求[A];“構建和諧社會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呂有志;張淑鏘;;論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和長期執(zhí)政[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社會主義基本理論與當今社會主義實踐”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7 唐勇;;共識規(guī)劃——通往和諧社會之路[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彭虹斌;課程組織研究——從內(nèi)容到經(jīng)驗的轉化[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堯新瑜;學校道德課程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鄧友超;論教育的理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鮑嶸;高深學問與國家治理[D];廈門大學;2004年
6 王慶利;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政治權力合法化路徑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7 張彭松;社會烏托邦理論反思[D];清華大學;2004年
8 李偉言;當代中國德育價值取向轉型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建瓊;課堂教學行為優(yōu)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關鋒;論馬克思的實踐理性[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樊育紅;當代知識管理觀分析[D];蘇州大學;2001年
2 薛孝宏;論教學交往——理論的探究與現(xiàn)實的思考[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唐建軍;電視劇的心理療慰功能[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顧建亞;道德變遷與學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學;2002年
5 曹永國;后現(xiàn)代主義視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6 曹炳志;教學中師生主體性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7 岳偉;交往理論的教育意義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8 李靈;杜威教師觀初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9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王斌華;文化習得與語言習得:跨文化的外語教學觀[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冬梅;李明書;劉建強;;主體間性:女性主體性的繼承和超越[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10年01期
2 范涌峰;廖其發(fā);;比較教育學的文化規(guī)約與超越[J];教育學報;2010年01期
3 王帥;;論校本知識創(chuàng)造與校本能力建構[J];教育學術月刊;2010年01期
4 吳岳軍;;主體間性:建構現(xiàn)代德育師生關系的價值取向[J];教育學術月刊;2010年01期
5 張秀紅;;基于現(xiàn)象學視閾下的對話教學研究[J];教育科學;2010年01期
6 李國毅;馮廣國;;審美關系:和諧師生關系建構的靈魂[J];教育導刊;2010年02期
7 李育球;;主體性教育的三重性:主體性·主體間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學主體性教育內(nèi)涵的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年04期
8 李坤;;論自我教育中的四對關系[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王巨光;;論民主主義教育哲學的建構[J];理論月刊;2010年02期
10 方躍平;謝剛;;構建高校新型師生關系的基本途徑[J];煤炭高等教育;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劉將;周寧;;當代心理學的主體間性轉向[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張琳;;主體間性視角中的翻譯主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翟鵬玉;;左右江流域“那”文化生態(tài)審美資本的歷史運演及其對廣西和諧社會建構的作用[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王鵬周;;樹、山、水:布依民族主體間性審美特質[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李紅;;從康德到皮爾士——皮爾士對康德哲學的符號學改造[A];康德哲學及其現(xiàn)代意義——紀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許平;;從禪的圖形到東方文化中的主體間性[A];“歲寒三友——詩意的設計”——兩岸三地中國傳統(tǒng)圖形與現(xiàn)代視覺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馮煒;;主體間性:哈貝馬斯交往理論對傳播學的影響[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姚圣晗;建設網(wǎng)絡文學的詩學[N];文藝報;2010年
2 武漢大學哲學系 朱傳h,
本文編號:23950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sxd/2395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