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起步,從微課程開始
本文關鍵詞:MOOC起步,從微課程開始
更多相關文章: MOOC(慕課) 微課程 教學模式 教學資源
【摘要】:文章在分析MOOC(慕課)內涵及其在教育中的實際意義基礎上,提出課程建設是MOOC的核心工作,MOOC起步需要從微課程建設開始.文章結合大學物理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實例,介紹微課程的基本結構和研制方法.
【作者單位】: 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關鍵詞】: MOOC(慕課) 微課程 教學模式 教學資源
【分類號】:G434
【正文快照】: 在被稱為“中國大規(guī)模在線課程(MOOC)元年”的2013年,教育界掀起了一股關注、追趕MOOC(慕課)的熱潮.人們在理解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字面含義的同時,更多地考慮其內涵以及它在傳統(tǒng)教學中的實際意義.作為“教學”的實施者,我們在通過對MOOC進行理論探討和開展混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祖源;顧牡;;MOOCs來襲 我們準備好了嗎?[J];物理與工程;2013年06期
2 李明華;;MOOCs革命:獨立課程市場形成和高等教育世界市場新格局[J];開放教育研究;2013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丹;;國內MOOC研究現(xiàn)狀的文獻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3年11期
2 林沛;李軍;孫亮;高翔;;MOOCs下一種高校信息化教學平臺的改進建設方案[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年01期
3 周雨青;葉善專;朱明;王桃紅;;由歐美MOOCs風暴,探析中國大學物理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與發(fā)展[J];物理與工程;2014年01期
4 鄭奇;楊竹筠;;SPOC:結合高校教學的融合創(chuàng)新[J];物理與工程;2014年01期
5 張睿;王祖源;;基于學習過程對物理教學改革的理解[J];物理與工程;2014年01期
6 溫玉婷;;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s研究綜述[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年02期
7 黃健;;MOOC的特點及發(fā)展趨勢[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06期
8 劉錦宏;朱嘉蕊;余思慧;;可持續(xù)發(fā)展:MOOC的必由之路[J];科技與出版;2014年02期
9 王一兵;;MOOCs的靈魂、啟示與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10 紀河;;MOOC模式與江蘇開放大學的教育實踐[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4年01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明華;;開放教育的本性:教育家的解放與學習者的自由[J];開放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其恭;教學模式研究引論[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1997年02期
2 喻莉莉;基于Internet的網(wǎng)絡多媒體教學系統(tǒng)的研究與探討[J];洛陽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3 盧文華;“雙主教學模式”的形成及其對教師素質的新要求[J];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盧霞;勿將“模式”當標準[J];北京教育;2002年08期
5 陳旭遠;建構多元化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學模式[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2年11期
6 查有梁;;教貴引導 學貴領悟[J];北京宣武紅旗業(yè)余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7 傅朝鼎;論問題性教學模式的設計[J];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8 李薇華;"打包教學"初探[J];天津電大學報;2004年03期
9 李祥,白愛東;從學生角度審視多媒體課堂教學——"多媒體教室教學使用情況問卷調查"結果分析[J];教育信息化;2004年01期
10 李勇;馮文全;;論教師認知方式與教學模式的選擇[J];隴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淑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聶榮華;;推行新型“雙主”模式,推進教育創(chuàng)新[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3 溫照方;姜明;;在新的教學模式下體現(xiàn)教師主導地位的探討[A];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4 王同訓;;農(nóng)村中學信息技術課協(xié)作研究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5 高茅;楊亞萍;彭濤;;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合作式教學模式的探索[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唐躍平;唐清安;;網(wǎng)絡教學對高等學校教育職能的改變與影響[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7 周志軍;李志剛;;關于網(wǎng)絡課程教學模式與策略的思考[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8 張明凱;;淺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A];教育技術:信息化階段新發(fā)展的研究[C];2007年
9 鄭鋒;;淺談網(wǎng)絡時代的教育與教師素質提高[A];山東省遠程教育學會第七屆遠程教育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集[C];2006年
10 張傳林;;開放教育數(shù)學教學模式的探討[A];山東省遠程教育學會第七屆遠程教育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陜西省戶縣第一中學 馮繼斌邋王芳晨;信息技術用于教學的基本模式[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7年
2 通訊員 陳永剛 楊娟;巴楚 打造“雙語”教學系統(tǒng)工程[N];新疆日報(漢);2005年
3 靜海瀛海學校;構建“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促進課堂教學和諧高效[N];天津教育報;2010年
4 江都市國際學校 徐德培;建設高效課堂的三個基本點[N];江蘇教育報;2009年
5 通訊員姜俊義;土左旗推行“三語”教學模式 推動民族文化發(fā)展[N];呼和浩特日報(漢);2010年
6 臨沂師范學院 徐玉如;構建精品課程動態(tài)教學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8年
7 記者 劉佳;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快樂[N];黃石日報;2009年
8 江蘇省灌南縣教育中心 周如俊;究竟哪些管理“泥潭”在阻礙學校發(fā)展[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記者 孟曉明 通訊員 魏禮青;未來五年:實現(xiàn)民漢合!半p語”教學[N];吐魯番報(漢);2006年
10 王玉明 王志強;制約農(nóng)村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思考[N];開封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衛(wèi)國;數(shù)字化聚合環(huán)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陳家剛;認知學徒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司成勇;從“學答”走向“學問”[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薛小麗;西方近現(xiàn)代興趣教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5 李曙婷;適應素質教育的小學校建筑空間及環(huán)境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年
6 胡澤民;“學習用戶”理念下遠程高等教育教學運行模式研究[D];廈門大學;2005年
7 劉強;基于樣式的教學設計方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8 李君麗;發(fā)展性教學評價技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劉秀峰;百年來中國學校自學思想的演進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10 燕良軾;教學的生命視野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雷;以問題為基礎的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2 趙麗;銀川市中職學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楊先花;教學模式建構中的審美精神追求[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向麗;中職信息技術課程中開展任務驅動式教學的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5 孔艷;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整合與重構[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6 黃華升;基于概念圖技術的教學模式的行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劉峰;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模式的構建及應用[D];吉林大學;2006年
8 蘇海針;基于體驗的生命教育教學模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高慧波;在遠程開放教學中研究性學習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與實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胡雯;虛擬學習社區(qū)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6990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699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