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的壞理論研究之二:教育學的話題體系
本文關鍵詞:教育學的壞理論研究之二:教育學的話題體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任何理論都有其獨立的命題網(wǎng)絡。但教育學并不擁有自己的命題網(wǎng)絡,倒是充滿了各種爭論性的話題。這些話題中,有些是其他學科"觀照"教育的結果,本不屬于教育學,也不是教育實踐的核心關切,包括教育的起源、發(fā)展史、教育與其他事物的關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所謂的教育規(guī)律和教育原理、各種教育的影響因素等等;有些話題無所謂結論,話題的爭論本身似乎比結論更有吸引力,包括教育教學的本質、各種對象的構成要素和功能、教育是科學還是藝術、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教育是否具有相對獨立性等等;有些話題只具有抽象的形而上學意義,比如教育的終極目的、各種教育主張以及相應的批判;有些話題只是職業(yè)行動規(guī)范及其解釋,卻被描述成了理論的樣子。教育學擁有如此龐大的話題體系卻讓人體驗到一種理論上的虛弱感。從性質上看,這些話題無法衍生出理論命題,這使得這個話題體系已經(jīng)由曾經(jīng)的學術成就轉變?yōu)榻逃龑W難以擺脫的學術包袱。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育信息技術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關鍵詞】: 教育學 命題網(wǎng)絡 話題體系 教育規(guī)律 壞理論
【分類號】:G40
【正文快照】: 任何理論都有其獨立的命題網(wǎng)絡。但是筆者發(fā)現(xiàn),教育學的文本中并沒有這個命題網(wǎng)絡,倒是充滿了各種爭論性的話題。命題是嚴謹?shù)呐袛?相互之間構成制約,需要符合邏輯的內在一致性;而話題往往是有感而發(fā)的結果,相互之間不但難以相互制約,甚至容許相互矛盾。教育學命題體系的貧瘠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琴,鄭長利;論科學人文主義文化取向及其教育目的觀[J];東北師大學報;2005年05期
2 盧曲元;田漢族;涂光輝;;論教育起源于人類的創(chuàng)造與交往——兼評幾種不同的教育起源論[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年03期
3 王雪凌;教學:一種特殊的實踐認識復合活動[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5年09期
4 洪寶書;關于教育本質的理論研究(上)[J];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02期
5 楊道宇;;教學本質論[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6 孫彩平;教育起源于人的道德——一種新的倫理視角[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7 楊騫;溪海燕;;師生關系的現(xiàn)實與理性訴求[J];教育科學;2008年04期
8 靳玉樂,尹弘飚;教學本質特殊交往說論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10期
9 南紀穩(wěn);;教學本質新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13期
10 齊梅,柳海民;關于教育起源的假想與推斷[J];遼寧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曉琴;;對中學地理新課程標準下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S1期
2 孟慶瑜;;論分配關系的稅法調整機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3 周娜;新課程改革中化學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4 蔡連玉;“教育規(guī)律”與“關于教育的規(guī)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5 周元寬;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權威的消解[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6 孫艷;德育模式:從"控制封閉型"到"自主開放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唐靜萍;關于體育教學方法研究和改革的幾點思考[J];華東冶金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8 潘善斌;論懲罰性賠償制度[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9 李銀慧;;從教育哲學視角窺探教師職業(yè)幸福[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10 何李來;;論教育學的人學基礎[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永遠;;中小學校長職業(yè)幸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平陽縣為個案[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2 張傳燧;王雙蘭;;《學記》對注入式教學的病理分析及其現(xiàn)實價值[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覃兵;;二十年來我國教學原則地位研究之綜述——與教學論諸范疇關系的討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覃兵;;二十年來我國教學原則體系構建狀況的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覃兵;;論我國二十年來教學原則的批判反思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劉泱育;;新聞事件“原因分析”的歷史檢視[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田興國;;水滸忠┕壅逡閇A];水滸爭鳴(第十一輯)[C];2009年
8 何志魁;張詩亞;;人的早產(chǎn)與教育起源——兼評理查德·利基《人類的起源》一書的教育價值[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9 馮振環(huán);王莉娜;馮領香;;京津冀都市圈脆弱性水平差異的致因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經(jīng)濟管理院校工業(yè)技術學研究會論文集[C];2012年
10 鐘鳳培;;淺談因材施教促進全體學生發(fā)展[A];中國教師發(fā)展基金會“全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南卷)[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道宇;課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敏華;高中教學領導力模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5 雷冬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預期目標的偏離與調控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唐海龍;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責任與對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黃達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宮瑜;交往理性與道德共識[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玲;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彭國強;2000-2008年美國、英國體育教學研究狀況及趨勢[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馮秋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教學智慧的相關性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李微微;高校旅游專業(yè)實施環(huán)境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潘進強;當代中學生的幸福教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殷燕;論話題設計在小說教學中的實施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7 徐敏;職高單招班語文課前預習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張群英;中等職業(yè)學校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繆素華;高中生問題意識的調查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葦麗梅;項目教學法在計算機程序設計課程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彩平;當代中西情感性德育模式比較研究[J];比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2 紀旭;;教學本質新論[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0年12期
3 瞿葆奎,鄭金洲;教育基本理論研究與教育觀念更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引發(fā)的教育觀念變革尋跡[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年03期
4 魯潔;實然與應然兩重性:教育學的一種人性假設[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年04期
5 侯煦光;怎樣進行啟發(fā)式教學[J];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05期
6 石鷗;教學未必都神圣——試論教學病理學的建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02期
7 孫彩平;教育起源于人的道德——一種新的倫理視角[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8 靳玉樂,尹弘飚;教學本質特殊交往說論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年10期
9 范蔚;論教學交往活動[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年07期
10 山子;對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標的思考[J];當代教育論壇;2004年08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洪席;郝德永;;課程隱喻的教育學意義缺失與超越[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3期
2 車如山,歐淵博;網(wǎng)絡學習的教育學意義[J];高等理科教育;2005年01期
3 孟麗美;;戴維·伯母的對話觀及其教育學意義[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9期
4 和學新;焦燕靈;;試論表達的教育學意義及其實現(xiàn)[J];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5 黃嚴嚴;;論開放式教學及其教育學意義[J];河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6 陳怡;;《中庸》的教育學意義[J];中國大學教學;2006年08期
7 劉徐湘;;波蘭尼“個人知識”概念在教育學中的應用[J];教育評論;2007年05期
8 陳明貴;;試論默會知識及其教育學意義[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7年04期
9 謝芳芳;方環(huán)非;;“認知障礙”的教育學意義[J];高等農(nóng)業(yè)教育;2008年03期
10 周成杰;秦立銀;;“權威”概念的教育學認知及其價值意義[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際明;;辦教育必須遵循教育規(guī)律[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2 周自利;;班主任,學生的人生向導——淺談德育的幾種方法[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于得溟;;以課題為先導,推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青少年心理衛(wèi)生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陳志昂;;以陶為師引深師德教育[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8年
5 閻可珍;;山西教改實驗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首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89年
6 陳思蓮;;鄧小平德育思想與孔子德育思想的比較[A];海南省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理論研討會入選論文集[C];2006年
7 王天一;;試論西方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對象和意義(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8 ;一、創(chuàng)辦實驗學校的背景[A];小村莊大教育——前元莊實驗學校改革之路[C];2005年
9 李建民;;工具和替代是不斷發(fā)展中的矛盾共同體[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7:教育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C];2007年
10 于光遠;;試論當前我國少年犯罪現(xiàn)象與學校教育和理論研究缺陷[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八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冊)[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時曉玲;面對現(xiàn)實尋求突圍[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吳越;尊重:給教師最好的禮物[N];天津教育報;2009年
3 康萬棟 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不能把教育規(guī)律簡單化[N];天津教育報;2011年
4 許昌市教育局局長 高建國;求教育規(guī)律之真 務科學發(fā)展之實[N];許昌日報;2011年
5 記者 王寶同;遵循教育規(guī)律 打造亮麗品牌[N];蚌埠日報;2011年
6 郭振綱;違背教育規(guī)律的現(xiàn)象何以屢禁不止[N];工人日報;2004年
7 史軒;探索符合中國實際的社會主義教育規(guī)律[N];新清華;2010年
8 儀征市教育局副局長、儀征市電大黨總支書記、校長 陳永伯;遵循教育規(guī)律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N];江蘇經(jīng)濟報;2004年
9 中國民辦教育協(xié)會事業(yè)部常務副部長、北京教育評估學院院長助理 馬學雷;教育機構引入風險資本要有足夠準備[N];人民政協(xié)報;2009年
10 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四小校長 劉可欽邋福建師范大學教授 余文森;在不同與相同之中尋找教育規(guī)律[N];中國教育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東方;復雜性理論觀照下的教育之思[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張海波;教育問題的前提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曾素林;論實踐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4 包平;二十世紀中國農(nóng)業(yè)教育變遷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6年
5 朱永海;基于知識分類的視覺表征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6 胡靖;走向交往實踐[D];蘇州大學;2010年
7 王卓;教育資源配置問題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姍姍;他者教育理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囡;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方式有效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10 易森林;教育理論對教育實踐的功能[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亮;《周易》與現(xiàn)代教育管理[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2 錢曉麗;弗洛姆人道主義倫理學及其教育學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羅亞利;論魏源“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教育學意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林寧;復雜性視閾下的教育研究范式探究[D];河南大學;2006年
5 席晶晶;論教育隱喻[D];河南大學;2009年
6 劉春;建構主義的道德學習觀及其教育學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楊新穎;走出生命的斷層[D];河南大學;2006年
8 齊旭東;論王陽明“致良知”思想及其教育學意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胡友志;復雜范式視域中的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10 顧琳;“建構主義熱”的冷思考[D];蘇州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教育學的壞理論研究之二:教育學的話題體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709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470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