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提倡
發(fā)布時間:2022-02-04 17:18
自20世紀80年代初起,有關學者開始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這一提倡歷經(jīng)30多年,不斷持續(xù)發(fā)展,期間可分為初步倡導期、深入發(fā)展期和新發(fā)展時期三個階段。學者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提倡大體有四種情況:(1)直接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提倡;(2)后輩學者對滕大春、王承緒、朱勃、顧明遠、吳文侃、楊漢清、梁忠義等老一輩比較教育學家倡導和踐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揭示;(3)對中國學者提出的四種代表性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認定;(4)對"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派"的提倡。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指明了中國比較教育學的發(fā)展道路,明確了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的突出特色所在,引領了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創(chuàng)建,應答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踐的現(xiàn)實要求。
【文章來源】:外國教育研究. 2018,45(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26 頁
【文章目錄】:
一、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演變歷程
(一) 初步倡導期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提倡
(二) 深入發(fā)展期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提倡
(三) 新發(fā)展時期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提倡
二、直接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提倡
(一) 吳自強關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比較教育學”的理論主張
(二) 鄒進關于“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比較教育學體系”的理論主張
(三) 吳文侃、楊漢清關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教材”的理論主張
(四) 陳輝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科”的理論主張
(五) 吳文侃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的理論體系
1. 關于“我國比較教育學科建設應具有何種特色”的理論主張
2. 關于我國的比較教育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暨“方法論系統(tǒng)”的理論主張
(六) 馮增俊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理論主張
三、后輩學者對滕大春、王承緒、朱勃、顧明遠、吳文侃、楊漢清、梁忠義等比較教育學家倡導和踐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揭示
(一) 薛理銀的觀點:滕大春、王承緒、朱勃和顧明遠開創(chuàng)了“具有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
(二) 李文英和顏蒙莎的觀點:王承緒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 為我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 陳偉的觀點:王承緒探索和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研究方法體系
(四) 陳輝的觀點:朱勃的《比較教育史略》是“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論著之一”
(五) 李文英和王小丁的觀點:顧明遠是“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的開創(chuàng)者”, 他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理論體系”, “為創(chuàng)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作出了杰出貢獻”
(六) 叢泓的觀點:吳文侃、楊漢清主編的《比較教育學》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教材”
(七) 方彤、歐陽光華、向蓓莉的觀點:楊漢清是一位“建設有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的探索者”, 他強調(diào)“中國的比較教育研究既要‘洋為中用’又要‘中為洋用’, 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
(八) 張德偉、陳立剛的觀點:“梁忠義教授的比較教育思想構成有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由中國學者倡導的幾種有代表性的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
(一) 對四種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揭示
(二) 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作為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認定
(三) 對“和而不同”理論作為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認定
(四) 對“文化研究”范式作為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認定
(五) 對“國際教育交流論壇”學說作為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認定
五、對“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派”的提倡
(一) 田小紅關于建立中國比較教育學派的理論主張
(二) 劉寶存關于“創(chuàng)建中國比較教育學派”的理論主張
六、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 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指明了中國比較教育學的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道路
(二) 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明確了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的突出特色
(三) 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對于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起到了引領作用
(四) 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應答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踐的現(xiàn)實要求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梁忠義教授的比較教育思想初探[J]. 張德偉,陳立剛. 外國教育研究. 2015(11)
[2]大變革時代中國比較教育研究的使命與發(fā)展道路選擇[J]. 劉寶存. 比較教育研究. 2014(02)
[3]全球結構中中國比較教育學派的建立[J]. 田小紅. 外國教育研究. 2013(01)
[4]論王承緒的比較教育研究方法[J]. 陳偉. 比較教育研究. 2010(09)
[5]“和而不同”:比較教育研究的哲學與方法(論綱)[J]. 王長純. 比較教育研究. 2009(04)
[6]我國比較教育理論的本土原創(chuàng)——基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文化的比較教育理論探索[J]. 王紅云. 外國教育研究. 2008(01)
[7]比較教育方法論:中國學者倡導的觀點[J]. 生兆欣.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1)
[8]建設有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的探索者——楊漢清教授比較教育學術思想述要[J]. 方彤,歐陽光華,向蓓莉.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7(12)
[9]文化研究與比較教育[J]. 顧明遠. 比較教育研究. 2000(04)
[10]超越“邊緣與中心”促進中國比較教育理論的新發(fā)展:阿爾特巴赫依附論的因革觀分析(論鋼)[J]. 王長純. 外國教育研究. 1999(06)
本文編號:3613614
【文章來源】:外國教育研究. 2018,45(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26 頁
【文章目錄】:
一、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演變歷程
(一) 初步倡導期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提倡
(二) 深入發(fā)展期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提倡
(三) 新發(fā)展時期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提倡
二、直接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提倡
(一) 吳自強關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比較教育學”的理論主張
(二) 鄒進關于“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比較教育學體系”的理論主張
(三) 吳文侃、楊漢清關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教材”的理論主張
(四) 陳輝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科”的理論主張
(五) 吳文侃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的理論體系
1. 關于“我國比較教育學科建設應具有何種特色”的理論主張
2. 關于我國的比較教育研究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暨“方法論系統(tǒng)”的理論主張
(六) 馮增俊關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理論主張
三、后輩學者對滕大春、王承緒、朱勃、顧明遠、吳文侃、楊漢清、梁忠義等比較教育學家倡導和踐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揭示
(一) 薛理銀的觀點:滕大春、王承緒、朱勃和顧明遠開創(chuàng)了“具有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
(二) 李文英和顏蒙莎的觀點:王承緒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 為我國比較教育學科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 陳偉的觀點:王承緒探索和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研究方法體系
(四) 陳輝的觀點:朱勃的《比較教育史略》是“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論著之一”
(五) 李文英和王小丁的觀點:顧明遠是“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的開創(chuàng)者”, 他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理論體系”, “為創(chuàng)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作出了杰出貢獻”
(六) 叢泓的觀點:吳文侃、楊漢清主編的《比較教育學》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教材”
(七) 方彤、歐陽光華、向蓓莉的觀點:楊漢清是一位“建設有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的探索者”, 他強調(diào)“中國的比較教育研究既要‘洋為中用’又要‘中為洋用’, 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
(八) 張德偉、陳立剛的觀點:“梁忠義教授的比較教育思想構成有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
四、由中國學者倡導的幾種有代表性的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
(一) 對四種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揭示
(二) 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作為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認定
(三) 對“和而不同”理論作為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認定
(四) 對“文化研究”范式作為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認定
(五) 對“國際教育交流論壇”學說作為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的認定
五、對“創(chuàng)建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派”的提倡
(一) 田小紅關于建立中國比較教育學派的理論主張
(二) 劉寶存關于“創(chuàng)建中國比較教育學派”的理論主張
六、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 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指明了中國比較教育學的發(fā)展方向和發(fā)展道路
(二) 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明確了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的突出特色
(三) 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對于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比較教育理論起到了引領作用
(四) 提倡“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比較教育學”應答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踐的現(xiàn)實要求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梁忠義教授的比較教育思想初探[J]. 張德偉,陳立剛. 外國教育研究. 2015(11)
[2]大變革時代中國比較教育研究的使命與發(fā)展道路選擇[J]. 劉寶存. 比較教育研究. 2014(02)
[3]全球結構中中國比較教育學派的建立[J]. 田小紅. 外國教育研究. 2013(01)
[4]論王承緒的比較教育研究方法[J]. 陳偉. 比較教育研究. 2010(09)
[5]“和而不同”:比較教育研究的哲學與方法(論綱)[J]. 王長純. 比較教育研究. 2009(04)
[6]我國比較教育理論的本土原創(chuàng)——基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文化的比較教育理論探索[J]. 王紅云. 外國教育研究. 2008(01)
[7]比較教育方法論:中國學者倡導的觀點[J]. 生兆欣. 全球教育展望. 2008(01)
[8]建設有中國特色比較教育學的探索者——楊漢清教授比較教育學術思想述要[J]. 方彤,歐陽光華,向蓓莉.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7(12)
[9]文化研究與比較教育[J]. 顧明遠. 比較教育研究. 2000(04)
[10]超越“邊緣與中心”促進中國比較教育理論的新發(fā)展:阿爾特巴赫依附論的因革觀分析(論鋼)[J]. 王長純. 外國教育研究. 1999(06)
本文編號:36136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jiaoxuefangfalunwen/361361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