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條件下“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研究
本文關鍵詞:信息技術條件下“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普遍應用,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的誕生,現代教育改革的熱潮不斷涌現。教育改革的重點是什么?該如何進行改革,以及采取那些措施? 在教學活動中,教學模式處于龍頭地位,教學模式制約著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的活動形式、教學環(huán)境以及教學質量.因此構建新型教學模式符合時代的要求,響應了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紀的課程改革要建立在現代教育技術的平臺上,,以現代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做到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機整合”這一號召。 為了實現知識型人才向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轉變,滿足國家和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迎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對傳統(tǒng)教育的挑戰(zhàn),構建一種新型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新型教學模式勢在必行;谛畔⒓夹g與課程整合理論,建構主義理論和創(chuàng)新教育理論,結合筆者的實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自主、探究、協(xié)作”教學模式。 “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無論是在硬件設施,還是軟件設施以及人力物力都滿足了實現的條件,同時也得到了廣大人員的大力支持!白灾、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將現代教育思想和理論與教育實踐相溝通,它應用于大學物理課程中不斷地得以檢驗。在教學目標上,不僅實現了學習者對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在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問題、以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以及情感態(tài)度方面都取得了成果。在整個實踐過程中,教師和學習者之間的角色發(fā)生了很大的轉變,教師不再擔任威嚴的代表,而是一個朋友,一個指導者;學生也不再是一只嗷嗷待哺乳的幼鳥,而變成了一只展翅高飛覓食的雄鷹。
【關鍵詞】: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 新型 轉變 自主 探究 協(xié)作 教學模式
【學位授予單位】:湖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434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插圖索引13-14
- 附表索引14-15
- 第1章 緒論15-28
- 1.1 選題背景15-18
- 1.1.1 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及快速發(fā)展15-16
- 1.1.2 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深層次整合16-18
- 1.2 研究現狀18-21
- 1.2.1 國內研究現狀18-20
- 1.2.2 國外研究現狀20-21
- 1.3 研究目的及意義21-24
- 1.3.1 研究目的21-22
- 1.3.2 研究意義22-24
- 1.4 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24-26
- 1.4.1 研究的主要內容24-25
- 1.4.2 研究的主要方法25-26
- 1.5 論文的組織結構26-28
- 第2章 教學模式研究概述28-38
- 2.1 教學模式的概念研究及特征28-31
- 2.1.1 教學模式的概念研究28-29
- 2.1.2 教學模式的結構要素和特征29-31
- 2.2 國外教學模式的研究31-32
- 2.3 國內教學模式的研究32-33
- 2.4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研究概述33-38
- 2.4.1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內涵33-35
- 2.4.2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新”特征35-38
- 第3章 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38-63
- 3.1 “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構建的可行性分析38-39
- 3.2 “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構建思想39-44
- 3.3 “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44-63
- 3.3.1 理論依據44-54
- 3.3.2 “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54-55
- 3.3.3 “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55-60
- 3.3.4 “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的實現條件60-61
- 3.3.5 “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61-63
- 第4章 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63-78
- 4.1 “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的網絡工具分析63-68
- 4.1.1 湖南大學大學物理課程中心63-66
- 4.1.2 騰訊 QQ 和微博協(xié)作交流工具66-68
- 4.2 “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的案例分析68-78
- 4.2.1 學習者分析69-71
- 4.2.2 教學目標分析71-72
- 4.2.3 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72
- 4.2.4 教學過程72-78
- 第5章 新型教學模式的教學評價78-85
- 5.1 診斷性評價78-81
- 5.1.1 診斷性評價過程78-79
- 5.1.2 診斷性評價結果79-81
- 5.2 形成性評價81-83
- 5.2.1 形成性評價的過程81-82
- 5.2.3 形成性評價的結果82-83
- 5.3 總結性評價83-85
- 5.3.1 總結性評價的過程83
- 5.3.2 總結性評價的結果83-85
- 結論85-90
- 參考文獻90-96
- 致謝96-98
- 附錄 A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98-99
- 附錄 B 實驗組學術預習自我評價表9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俊義,楊艷清;教學評價在教學中的作用[J];長春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2 牛立萍;;構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新型教學模式[J];硅谷;2010年21期
3 李靜;;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新型教學模式的應用與研究[J];甘肅科技;2008年20期
4 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年01期
5 谷陟云;;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及其啟示[J];現代教育科學;2009年10期
6 李安平;張杰;;利用QQ技術平臺輔助教學探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7年04期
7 鐘志榮;;基于QQ群平臺的混合式學習設計與實踐研究——以《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為例[J];價值工程;2010年19期
8 牛紅凱;黃守剛;;QQ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年04期
9 云玉芹;;騰訊QQ在大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32期
10 于圣彬;;主導—主體教學模式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和啟示[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歐陽楊;教育語義網中基于本體的自適應學習系統(tǒng)建模[D];浙江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李文旭;“適時教學(JiTT)”模式在《視頻藝術與DV》課程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2 曾博;基于績效的混合學習模式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3 吳君;博客在《現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4 紀智明;高中生物“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唯;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現狀的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6 張瑞;《微電子工藝》混合式立體化教學研究與實踐[D];湖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信息技術條件下“自主—探究—協(xié)作”新型教學模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618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6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