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奇非學;逃枷爰捌洮F(xiàn)代意義
本文關鍵詞:伊里奇非學校化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工業(yè)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股明顯針對教育領域的批判高潮,其中批判最為激烈也最為深刻的當屬伊萬·伊里奇,他在代表作《非學校化社會》一書中集中闡述了其非學;慕逃枷。然而,伊里奇的思想紛繁復雜,涉及領域眾多,人們對其理解也各不相同。本文將主要采用文獻整理法、歷史研究法、歸納分析法、比較分析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伊里奇的非學;逃枷腙U述個人己見。論文總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論文的緒論,主要闡釋本論文的研究緣起、研究思路、研究意義與研究方法,并根據(jù)前人的研究做好文獻綜述,最后闡明論文寫作中可能會表現(xiàn)出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研究伊里奇非學;逃枷氲漠a(chǎn)生背景。首先簡要介紹伊里奇的生平、主要著作及其創(chuàng)辦的跨文化文獻交流中心,然后介紹其教育思想誕生時的國際、國內(nèi)背景及其理論基礎。 第三部分主要闡釋伊里奇教育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首先簡要介紹《非學;鐣芬粫,然后從為何必須廢除學校、廢除什么樣的學校及廢除學校之后是什么等三個方面闡述非學;逃枷氲闹饕獌(nèi)容。 第四部分主要是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對伊里奇的非學;逃枷脒M行評價,并對其產(chǎn)生軒然大波的原因及其現(xiàn)代意義進行探討。最后,通過“教育革命”澄清伊里奇的“非學;睂嵵笧楹。
【關鍵詞】:伊里奇 非學; 學習網(wǎng)絡 教育革命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40
【目錄】: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8
- 目錄8-11
- 緒論11-22
- 一、研究緣起11-13
- 二、文獻綜述13-19
- (一) 國內(nèi)文獻綜述及研究現(xiàn)狀分析13-17
- (二) 國外文獻綜述及研究現(xiàn)狀分析17-19
- 三、研究思路、研究意義與研究方法19-22
- (一) 研究思路19-20
- (二) 研究意義與方法20-21
- (三) 研究局限21-22
- 第一章 伊里奇非學校化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22-35
- 第一節(jié) 伊里奇的生平及主要著作22-27
- 一、伊里奇的生平22-23
- 二、伊里奇的主要著作23-25
- 三、伊里奇與跨文化文獻交流中心(CIDOC)25-27
- 第二節(jié) 伊里奇非學;逃枷胄纬傻纳鐣尘27-30
- 一、國際背景27-28
- 二、美國國內(nèi)背景28-30
- 第三節(jié) 伊里奇非學;逃枷氲睦碚摶A30-35
- 一、社會批判理論30-31
- 二、馬克思主義31-33
- 三、無政府主義思潮33
- 四、激進主義教育思潮33-34
- 五、終身教育34-35
- 第二章 伊里奇非學校化教育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35-62
- 第一節(jié) 《非學;鐣泛喗35-36
- 第二節(jié) 為何必須廢除學校36-50
- 一、價值制度化36-40
- 二、學校的隱性課程和隱性功能40-43
- 三、學校教育是一種虛假的公用事業(yè)43-47
- 四、學校壟斷了教育領域47-48
- 五、學校教育并不能實現(xiàn)平等48-49
- 六、學校教育不利于兩種學習形式的發(fā)展49-50
- 第三節(jié) 廢除什么樣的學校50-55
- 一、學校的特定涵義51-52
- 二、非學校化社會的涵義52-54
- 三、非學校化的革命潛力54-55
- 第四節(jié) 廢除學校之后是什么55-62
- 一、新的正規(guī)教育的一般特征56-57
- 二、新型學習網(wǎng)絡57-62
- 第三章 伊里奇非學;逃枷氲脑u價62-86
- 第一節(jié) 伊里奇為何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反響?62-65
- 一、對伊里奇的四種反應62-63
- 二、伊里奇的直言不諱63-64
- 三、伊里奇的孤軍奮戰(zhàn)64-65
- 第二節(jié) 伊里奇非學;逃枷氲暮侠碇65-71
- 一、對現(xiàn)代教育制度的批判一針見血66-67
- 二、學習網(wǎng)絡打破了學校對教育的壟斷67-68
- 三、伊里奇對教育改革的激進看法68-69
- 四、伊里奇對非人性的拒絕69-70
- 五、否定的思考方式70-71
- 第三節(jié) 伊里奇非學校化教育思想的不足之處71-77
- 一、非學;碚撊狈嵺`基礎和證據(jù)支持71-72
- 二、學習網(wǎng)絡的實踐性有待考證72-75
- 三、過于強調(diào)個體,,忽視了集體的力量75
- 四、過分強調(diào)學校教育的消極作用75-77
- 第四節(jié) “教育革命”與非學校化77-82
- 一、“教育革命”的界定77-81
- 二、“教育革命”等于非學;?81-82
- 第五節(jié) 伊里奇非學;逃枷氲默F(xiàn)代意義82-86
- 一、牛虻精神82-83
- 二、學習網(wǎng)絡符合了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的趨勢83-84
- 三、制度化的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84-86
- 結(jié)語86-88
- 一、教育:必要的烏托邦86
- 二、思考:我們能做什么86-88
- 參考文獻88-94
- 后記9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金洲 ,呂洪波;“學校消亡論”評析[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90年05期
2 趙紅亞;;伊里奇終身教育思想探微[J];成人教育;2007年11期
3 D.羅賓斯;李中澤;;布迪厄“文化資本”觀念的本源、早期發(fā)展與現(xiàn)狀[J];國外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4 王健;;美國激進主義教育思想述評[J];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石鷗,劉麗群;“荒誕”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學校化社會》及其給我們的啟示[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04期
6 季蘋;“隱蔽課程”與“廢除學!暴ぉっ绹菍W校化思想述評[J];教育科學研究;1997年06期
7 李萍;;伊里奇“去學;彼枷胧鲈u——學校批判視角下的“去學;崩碚揫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年03期
8 柳文全;;為什么要動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9年10期
9 劉軍梅;;對伊里奇“非學;彼枷肱械姆此肌x《非學;鐣酚懈衃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陳卓;;學校教育的異化、廢除與改進——伊里奇“非學;彼枷雽ξ覈行W教育改革的啟示[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5年06期
本文關鍵詞:伊里奇非學校化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85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28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