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
本文關鍵詞:背景音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近二十年來,隨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走向成熟,心理健康課程也得到很大發(fā)展。它的內(nèi)容越來越規(guī)范、全面且具有科學性,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駕護航作用。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課程的實施也面臨一些問題,譬如授課內(nèi)容學科化、教學模式機械化、評價主體單一化等等。這些問題使得目前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效果有限,未能完全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亟待探尋新的元素豐富課堂,活躍氛圍,使心理健康課程更具有體驗性、生動性。而音樂對個體身心健康的獨特價值已經(jīng)得到研究的認可,它在陶冶心靈,調(diào)節(jié)情緒,喚起認知,提高審美等方面的神奇作用在心理學界引起重視。研究者開始認識到背景音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能發(fā)揮的作用,通常以團體輔導和音樂治療的形式進行研究,但關于音樂與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結合的實證還很少見。 本研究在對已有研究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采用教學準實驗研究的方法,將音樂審美與心理健康教學的具體要求和目標有機結合,形成結合方案。隨機選取四個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班,其中兩個班采用有背景音樂的教學方式,另外兩個班沒有音樂(即傳統(tǒng)組)的教學方式,兩組班級分別為實驗組和對照組,,他們在教學內(nèi)容、課件、時間及教室環(huán)境等方面均保持一致。另外再隨機選取80名沒有選修任何心理健康課程的大學生作為對照組二,即未選組。課程進行前對音樂組,傳統(tǒng)組及未選課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水平前測,課程進行中對音樂組與傳統(tǒng)組班級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主觀體驗及課堂行為等進行調(diào)查記錄,課程結束時再次對音樂組、傳統(tǒng)組及未選課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水平的問卷測驗,并收集自我報告。目的是探討融入背景音樂的心理健康課程相對于傳統(tǒng)心理健康課程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課堂主觀體驗等教學效果上的影響,并以未選修任何課程的大學生作為對照。研究結果表明: 1.背景音樂引入心理健康課程能夠顯著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2.背景音樂使大學生在心理健康課堂中體驗到更積極的主觀體驗。 3.有背景音樂的心理健康課堂中的學生相較于傳統(tǒng)心理健康課堂中的學生的課堂客觀行為表現(xiàn)得更好。 總而言之,結合背景音樂與心理健康課程對大學生的教學干預,取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背景音樂 心理健康課程 教學效果
【學位授予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44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文獻綜述11-16
- 1.1 背景音樂的相關研究11-13
- 1.2 心理健康課程的相關概念13-14
- 1.2.1 心理健康課程的概念和內(nèi)容13
- 1.2.2 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13-14
- 1.3 教學效果的相關研究14-16
- 1.3.1 教學效果的概念14
- 1.3.2 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效果14-16
- 第二章 問題提出16-22
- 2.1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16-17
- 2.2 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現(xiàn)狀分析17-18
- 2.2.1 心理健康課程的目前狀況17-18
- 2.2.2 心理健康課程目前的困境18
- 2.3 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改革18-21
- 2.3.1 心理健康課程的相關研究進展18-19
- 2.3.2 背景音樂融入心理課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19-21
- 2.4 研究意義21-22
- 第三章 研究設計22-30
- 3.1 研究設計22-25
- 3.1.1 研究總體設計22
- 3.1.2 研究目的22-23
- 3.1.3 研究假設23
- 3.1.4 研究方法23
- 3.1.5 研究工具23-25
- 3.1.6 研究對象25
- 3.1.7 研究信度效度25
- 3.2 研究程序25-26
- 3.3 背景音樂結合課程方案26-30
- 3.3.1 背景音樂審美活動理論模型和具體實施步驟26-27
- 3.3.2 曲目選取原則27-28
- 3.3.3 本研究確定的具體曲目28-30
- 第四章 結果與分析30-40
- 4.1 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后測結果與分析30-33
- 4.1.1 未選組、傳統(tǒng)組與音樂組在前測上的差異30
- 4.1.2 未選組前測與后測的差異檢驗30-31
- 4.1.3 傳統(tǒng)組前測與后測的差異檢驗31-32
- 4.1.4 音樂組前測與后測的差異檢驗32-33
- 4.1.5 未選組、傳統(tǒng)組與音樂組在后測上的差異33
- 4.2 正負情緒體驗的差異分析33-35
- 4.2.1. 心理健康課堂中大學生的正性情緒的結果比較33-34
- 4.2.2 心理健康課堂中大學生的負性情緒的結果比較34-35
- 4.3 非理性信念的差異比較35-37
- 4.3.1 音樂組與傳統(tǒng)組愛情非理性信念的差異檢驗35-36
- 4.3.2 音樂組與傳統(tǒng)組自我概念非理性信念的差異檢驗36
- 4.3.3 音樂組與傳統(tǒng)組情緒壓力非理性信念的差異檢驗36-37
- 4.3.4 音樂組與傳統(tǒng)組人際關系非理性信念的差異檢驗37
- 4.4 課堂反饋自評調(diào)查37-38
- 4.5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堂客觀行為分析38-40
- 4.5.1 期末成績38-39
- 4.5.2 出勤率以及非課堂行為的統(tǒng)計39-40
- 第五章 討論40-46
- 5.1 背景音樂的干預效果討論40-42
- 5.1.1 心理素質(zhì)水平的改變40-41
- 5.1.2 學生主觀體驗改善41-42
- 5.1.3 客觀行為的差異42
- 5.2 大學生對課堂收獲的主觀報告42-44
- 5.2.1 大學生對課程的體驗42-43
- 5.2.2 大學生對課程的反饋43-44
- 5.3 背景音樂對教學效果產(chǎn)生作用的機制44
- 5.3.1 形式上來看44
- 5.3.2 內(nèi)容上來看44
- 5.4 小結44-46
-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46-49
- 6.1 研究特色46
- 6.2 不足與研究者的反思46-47
- 6.2.1 自然教學實驗的影響46
- 6.2.2 個體差異性46-47
- 6.2.3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47
- 6.3 建議與展望47
- 6.4 總結論47-49
- 致謝49-50
- 參考文獻50-54
- 附錄54-62
- 攻碩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62-6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輝;;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為必修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09年09期
2 王淑敏;;淺析項目教學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的運用[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9年04期
3 孫新波,呂計紅;背景音樂——一種通過體驗和感受達到教育目的的教學方式[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4 李媛;呂清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評價的相關思考[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年S1期
5 李瑞;;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nèi)容和模式初探[J];大學時代;2006年03期
6 唐柏林;科學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nèi)容體系[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7 朱慧;黃志剛;;讓背景音樂營造良好課堂心理環(huán)境[J];高教論壇;2006年05期
8 岳友熙;;論中國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出路[J];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06期
9 姜力賓;戚昭君;;淺談音樂修養(yǎng)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08期
10 張義泉;;淺談音樂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J];成功(教育);2009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王滔;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結構及其發(fā)展特點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羅品超;大學生心理素質(zhì)構成因素及其測量工具的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周巧;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抑郁癥狀影響的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喻方;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郝一雙;大學生課堂行為分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徐燕;音樂療法對中學生疏離感的干預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背景音樂對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效果的影響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259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2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