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空間的變革初探
發(fā)布時間:2017-05-20 18:15
本文關鍵詞:教室空間的變革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教室空間不僅作為一種隱蔽性的力量對學生的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而且它以一種靜態(tài)的方式詮釋著存在著的教育文化和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一種空間就內(nèi)含著一種教育,一種教育必定需要以某種特定空間為載體。而在現(xiàn)實中學校教育常常忽視教室空間對學生成長的作用,熱熱鬧鬧的教育改革中常不見教室空間變革的蹤影。本文力圖從強調(diào)空間與人的關系開始,說明人的發(fā)展與空間之間存在的內(nèi)在關系,為介紹下文教育領域中的教室空間與教育(教育關系到人的成長)的關系做好鋪墊。在研究當下某一教室空間時發(fā)現(xiàn)雖然教室內(nèi)坐滿了學生,但是具有“生命性”的學生在空間中卻缺失了,于是轉(zhuǎn)向以“培育生命自覺”作為核心價值觀的“新基礎教育”,希望借助“新基礎教育”的研究找到一個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的教室空間。 本文主要分為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從理論上總結(jié)了人與空間的關系。第二部分,從教育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方法入手,以某一學校的教室為“田野”,整體分析教室空間不變的布局、不變的擁擠并深描教室空間內(nèi)的一件件物品,如講臺、黑板、課桌椅、課程表等,得出傳統(tǒng)的教室空間設計布局最終導致對空間中人成長的忽視。第三部分,期冀傳統(tǒng)教室空間借助“新基礎教育”核心理念變革成為關注生命成長的教室空間。
【關鍵詞】:教室空間 變革 “新基礎教育” 生命性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G420
【目錄】:
- 論文摘要6-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引言10-21
- (一) 選題緣由10-12
- (二) 研究目的和意義12-13
- 1. 研究目的12
- 2. 研究意義12-13
- (三) 研究綜述13-18
- 1. 國外研究綜述13-16
- 2. 國內(nèi)研究綜述16-18
- (四) 概念界定18-20
- 1. 教室空間18-19
- 2. “新基礎教育”19-20
- (五) 研究方法20-21
- 第二章 空間與人之淵源21-27
- (一) 一種空間認識21-24
- (二) 空間具有教育性24-25
- (三) 教室空間的更迭25-27
- 第三章 透析教室空間27-47
- (一) 教室空間之總印象28-37
- 1. 物質(zhì)豐富,布局老樣28-33
- 2. 高密度的空間33-36
- 3. 被塑造為工具的“幫兇”36-37
- (二) 教室空間物品37-47
- 1. 前臺:教室里“屬教師”的東西37-38
- 2. 后臺:園地“屬學生”嗎38-43
- 3 中間地帶:無法變換的座椅43-44
- 4. 課程表無法顯示的空間氛圍44-47
- 第四章 變革教室空間47-56
- (一) 教室空間需要一個教育理想47-50
- 1. 當下已有的教室空間形態(tài)描述47-49
- 2. 以“新基礎教育”的生命取向為基石49-50
- (二) 以學生的成長需要為出發(fā)點——總體設計要求50-54
- 1. 根據(jù)相關設計理論與教育理論布置教室52
- 2. 依據(jù)不同年級學生的成長狀態(tài)布置教室52-53
- 3. 讓每個學生成為教室空間設計的主人53-54
- (三) 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定物質(zhì)基礎——拓展教室空間功能區(qū)54-56
- 1. 游戲空間54
- 2. 交往空間54-55
- 3. 個人輔導空間55-56
- 結(jié)語:變革教室空間與精神生活的主動、健康發(fā)展56-58
- 參考文獻58-62
- 后記62-63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程波;教室空間的教育學考察[D];廣西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教室空間的變革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824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8244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