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近中國歷史文化語境的教育史研究——以孔子之“學”的闡釋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7-12-06 21:22
本文關鍵詞:切近中國歷史文化語境的教育史研究——以孔子之“學”的闡釋為例
【摘要】:教育史既是社會科學,也是人文學科。作為人文學科,教育史研究應該切近中國歷史文化語境,在"入境"、"構境"和"引人入境"上多下功夫。例如,在對孔子之"學"的闡釋上,如果超越"規(guī)律—原則—方法"這一技術化進路,在同情與體貼中切近之,我們將會發(fā)現(xiàn):對于孔子來說具有根本意義的"學",并非服于任何外在目的、對象化、工具性的知識活動,而是一個人不斷自我超越的生命和生活歷程,其間充滿了精神張力和樂感韻律。學與不學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是否進入此境;而教,不過是通過在境中言并引人入境,有效介入學者的精神世界,讓學者進入居間引發(fā)、欲罷不能的狀態(tài)。"入境"意味著進入時間(歷史的時間而非物理的時間),感受并順應"生命—生活"的節(jié)拍,在自我興發(fā)中不斷超越既成狀態(tài)。這其實也是"學習"和"教育"的本義。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歷史與文化研究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教育科學一般課題“制度變遷與知識生產(chǎn)”(課題批準號:BAA090012)
【分類號】:G529
【正文快照】: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在連續(xù)不斷的“教育史學危機”甚至“全面危機”的驚呼中,中國的教育史學還是獲得了長足發(fā)展,取得了日漸豐碩的成果。仔細想來,任何學問、包括教育史研究都以求真為根本目的,只要它能增進人類的知識、啟迪教育的智慧,便已具有了獨立自足的價值,并無“危機
【相似文獻】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崔昕平;勿為“將來”犧牲“現(xiàn)在”[N];文藝報;2011年
,本文編號:12600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26000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