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理論觀照下的中學詩歌教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7-29 22:09
互文理論近年來受到人們廣泛關注,經(jīng)過理論家們地不斷發(fā)展,互文理論不僅在文學領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也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在新課程改革的影響下,中學語文教學雖然取得了一些發(fā)展,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其中詩歌教學的狀況也不容樂觀。本文試圖以互文理論為基礎,建構詩歌教學新的體系,目的在于豐富詩歌鑒賞的方法,改變單一的詩歌教學模式,進而為詩歌教學注入新的思想和方法。通過問卷調(diào)查、案例分析、閱讀文獻等方法,本論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論述:(一)緒論部分主要介紹了所選課題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研究現(xiàn)狀等問題。(二)詳細介紹了互文理論的緣起、發(fā)展和成熟過程。(三)主要是對中學詩歌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通過對某高中學生進行調(diào)查問卷,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當下詩歌教學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一是詩歌教學中缺乏鑒賞,二是詩歌教學中缺乏朗讀,三是詩歌教學中多媒體使用不恰當,四是詩歌教學中多元解讀泛濫,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四)從意象、表現(xiàn)手法、主題、情感四個方面出發(fā),找尋互文理論和詩歌的契合點。(五)對如何利用互文理論來指導詩歌教學提出一些方法和建議。(六)對運用互文理論進行詩歌教學時所要...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背景
1、國外互文性理論研究現(xiàn)狀
2、國內(nèi)互文性理論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方法
一、互文理論的概述
(一)互文理論的緣起
(二)互文理論概念的提出
(三)互文理論的成熟
二、中學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
(一)中學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
1.學生的詩歌學習狀況調(diào)查
2.教師的詩歌教學情況調(diào)查
(二)中學詩歌教學的問題探析
1、詩歌教學中缺乏鑒賞
2、詩歌教學中缺乏朗讀
3、詩歌教學中多媒體使用不當
4、詩歌教學中多元解讀泛濫
三、互文理論引入詩歌教學的可行性
(一)從意象探尋互文之蹤
(二)從藝術手法找尋互文之影
1、用典
2、反襯
3、象征
4、比興
5、煉字
(三) 從情感發(fā)現(xiàn)互文之痕
(四) 從主題發(fā)掘互文之跡
四、互文性理論觀照下的中學詩歌教學策略
(一)互文拓讀:開闊學生的視野
1、聯(lián)系拓展資源,捕捉文本互涉
2、活用教學范式,引導互文解讀
(二)互文對比:探尋深層內(nèi)涵
1、以意象為出發(fā)點,比較不同詩歌的情感
2、以典故為著眼點,比較不同詩歌的主題
3、以時間為軸線,比較同時期的詩歌類型
4、以生平為載體,比較同作家的詩歌風格
(三)互文聯(lián)想:促進多元解讀
1、歸納提取,主題研討
2、還原分析,深層解讀
(四)互文遷移:提升應用能力
1、以教材為出發(fā)點,鏈接課外詩歌
2、以鑒賞為途徑,引導作文仿寫
五、互文理論在中學詩歌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一)控制量度:互涉文本的引入要適量
(二)把握深度:互涉文本的選擇要關注學情
(三)注意廣度:互涉文本的選擇要考慮學習目標
(四)堅持適度:互涉文本的引入要適度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情況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互文性理論研究綜述[J]. 徐世超. 文學教育(上). 2013(07)
[2]摭談“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詩歌導學案中的滲透[J]. 賈明輝. 考試(教研版). 2013(01)
[3]“互文性”解構的文學與非文學因素:對鍾嶸品陶的還原闡釋[J]. 范子燁.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2(04)
[4]國內(nèi)互文性研究三十年[J]. 趙渭絨. 社會科學家. 2012(01)
[5]“互文性”理論:破解《擬古》九首的密鑰——春蠶的故事:曹植的人生低谷與精神高原(二)[J]. 范子燁. 名作欣賞. 2011(31)
[6]《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J]. 王立軍. 語文建設. 2010(10)
[7]試論比較詩學中的“互文性”理論[J]. 單瑤. 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 2010(03)
[8]互文性與否定互文性理論的建構與流變[J]. 丁禮明. 廣西社會科學. 2010(04)
[9]從“閨思閑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詞風變化之研究[J]. 方波,唐碧珍. 綏化學院學報. 2009(03)
[10]文本的影響與對話——當代互文性理論的理論層次分析[J]. 閔云童. 蘭州學刊. 2007(09)
碩士論文
[1]互文性理論視域下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研究[D]. 武磊.西北師范大學 2014
[2]互文視野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探索與實踐[D]. 徐小仙.東北師范大學 2011
[3]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探究[D]. 吳麗麗.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2011
[4]中學古詩文教學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案例研究[D]. 劉艷雄.湖南師范大學 2011
[5]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設計初探[D]. 李同.華東師范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667272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背景
1、國外互文性理論研究現(xiàn)狀
2、國內(nèi)互文性理論研究現(xiàn)狀
(三)研究方法
一、互文理論的概述
(一)互文理論的緣起
(二)互文理論概念的提出
(三)互文理論的成熟
二、中學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
(一)中學詩歌教學的現(xiàn)狀調(diào)查
1.學生的詩歌學習狀況調(diào)查
2.教師的詩歌教學情況調(diào)查
(二)中學詩歌教學的問題探析
1、詩歌教學中缺乏鑒賞
2、詩歌教學中缺乏朗讀
3、詩歌教學中多媒體使用不當
4、詩歌教學中多元解讀泛濫
三、互文理論引入詩歌教學的可行性
(一)從意象探尋互文之蹤
(二)從藝術手法找尋互文之影
1、用典
2、反襯
3、象征
4、比興
5、煉字
(三) 從情感發(fā)現(xiàn)互文之痕
(四) 從主題發(fā)掘互文之跡
四、互文性理論觀照下的中學詩歌教學策略
(一)互文拓讀:開闊學生的視野
1、聯(lián)系拓展資源,捕捉文本互涉
2、活用教學范式,引導互文解讀
(二)互文對比:探尋深層內(nèi)涵
1、以意象為出發(fā)點,比較不同詩歌的情感
2、以典故為著眼點,比較不同詩歌的主題
3、以時間為軸線,比較同時期的詩歌類型
4、以生平為載體,比較同作家的詩歌風格
(三)互文聯(lián)想:促進多元解讀
1、歸納提取,主題研討
2、還原分析,深層解讀
(四)互文遷移:提升應用能力
1、以教材為出發(fā)點,鏈接課外詩歌
2、以鑒賞為途徑,引導作文仿寫
五、互文理論在中學詩歌教學中需注意的問題
(一)控制量度:互涉文本的引入要適量
(二)把握深度:互涉文本的選擇要關注學情
(三)注意廣度:互涉文本的選擇要考慮學習目標
(四)堅持適度:互涉文本的引入要適度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一
附錄二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情況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互文性理論研究綜述[J]. 徐世超. 文學教育(上). 2013(07)
[2]摭談“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詩歌導學案中的滲透[J]. 賈明輝. 考試(教研版). 2013(01)
[3]“互文性”解構的文學與非文學因素:對鍾嶸品陶的還原闡釋[J]. 范子燁. 漢語言文學研究. 2012(04)
[4]國內(nèi)互文性研究三十年[J]. 趙渭絨. 社會科學家. 2012(01)
[5]“互文性”理論:破解《擬古》九首的密鑰——春蠶的故事:曹植的人生低谷與精神高原(二)[J]. 范子燁. 名作欣賞. 2011(31)
[6]《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設計[J]. 王立軍. 語文建設. 2010(10)
[7]試論比較詩學中的“互文性”理論[J]. 單瑤. 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 2010(03)
[8]互文性與否定互文性理論的建構與流變[J]. 丁禮明. 廣西社會科學. 2010(04)
[9]從“閨思閑愁”到“苦寂悲愁”——李清照前后期詞風變化之研究[J]. 方波,唐碧珍. 綏化學院學報. 2009(03)
[10]文本的影響與對話——當代互文性理論的理論層次分析[J]. 閔云童. 蘭州學刊. 2007(09)
碩士論文
[1]互文性理論視域下高中古詩詞閱讀教學研究[D]. 武磊.西北師范大學 2014
[2]互文視野下的高中古詩詞教學探索與實踐[D]. 徐小仙.東北師范大學 2011
[3]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探究[D]. 吳麗麗.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 2011
[4]中學古詩文教學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案例研究[D]. 劉艷雄.湖南師范大學 2011
[5]高中古詩詞課堂教學設計初探[D]. 李同.華東師范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6672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iaoxuetheo/3667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