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權與教育本土化
本文關鍵詞:話語權與教育本土化
【摘要】:教育本土化的過程實質上是不同話語的交流過程。西方的教育話語存在明顯的霸權現(xiàn)象,中國教育本土化的邏輯前提就是要打破西方教育話語霸權,使中國本土的教育話語得以覺醒與重構,使中國教育的真實需要得到符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的正確表達。在教育本土化的過程中,我們要繼承和發(fā)展的核心是本土傳統(tǒng),與外來傳統(tǒng)交流的目的不是成為外來傳統(tǒng)的追隨者,而是要通過外來傳統(tǒng)促成本土傳統(tǒng)的發(fā)展。只有平等的交流才是正常的狀態(tài),只有基于自身的自由意志和獨立價值才可能促進本土傳統(tǒng)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 話語權 教育本土化 全球化
【分類號】:G521
【正文快照】: 一、本土化和教育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各種文明相互激蕩,世界各國的文化自覺與本土化訴求也變得越來越深刻而強烈。本土化和全球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沒有全球化對本土的刺激也就不可能引發(fā)本土化的問題,而外來的文化也只有通過本土化的方式才能進入到本土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鄔志輝;論全球化時代中國教育學的本土化問題[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01期
2 阮建平;話語權與國際秩序的建構[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3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勁秋;《論語》何晏注訓詁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2 李先華;《說文段注》詞義考釋論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陳立新;闡揚馬克思哲學當代性的基本視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4 張傳開,余在海;本體論的爭論與實踐范疇的深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5 王丹;;帶指事性質的象形字與指事字辨析[J];安康師專學報;2005年06期
6 呂建輝;《說文解字》訓釋語中雙音詞初探[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7 陳保亞;語言哲學的文本解釋與結構解釋——從虛擬語態(tài)看中西方哲學思維取向[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8 楊乃喬;比較視域與比較文學本體論的承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李家浩;戰(zhàn)國竹簡《民之父母》中的“才辯”[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0 林可濟;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張世英關于“天人之際”問題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魏建震;;周代社祀與西周社會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俞志慧;;《國語·晉語四》韋注辨正[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3 王海波;劉穎;;鳳凰的動物學原形探尋[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4 鄭慶文;;論現(xiàn)代大學校長的角色轉變[A];第九屆中國經(jīng)濟學家論壇暨2008中國社會經(jīng)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李大遂;;常用漢字義系字族表[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6 劉燕萍;;《柳毅》和《裴航》中的啟悟旅程[A];唐代文學研究(第十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7 李菁;;維特根斯坦的存在之思——《邏輯哲學論》的一種現(xiàn)象學素描[A];“現(xiàn)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xiàn)象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xiàn)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鄭辟瑞;;海德格爾,德里達與動物[A];“現(xiàn)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xiàn)象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xiàn)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陳天慶;;自身性與意識形態(tài)的可能限度(草綱)[A];“現(xiàn)象學與政治學”國際現(xiàn)象學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第十二屆現(xiàn)象學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論[D];西北大學;2001年
2 劉澤民;試論實踐存在論的美學思考方式[D];復旦大學;2004年
3 王艷華;信仰的人學價值意蘊[D];吉林大學;2004年
4 呂麗艷;教育卸責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桂翔;文化交往規(guī)律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6 鞠寶兆;《內經(jīng)》藏象理論體系的發(fā)生學研究[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2年
7 陳定家;論市場語境下的藝術生產[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趙廣明;理念與上帝[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陳共德;互聯(lián)網(wǎng)精神交往形態(tài)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彭文釗;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釋義性研究:理論與方法[D];黑龍江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英;民族旅游宣傳中的話語和權力問題[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5年
2 胥英明;中國主要社區(qū)教育模式研究[D];河北大學;2000年
3 解海江;漢語方言義位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4 李欣;本體論視域中的美善關系[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張愛鳳;影、視、網(wǎng)與當代審美文化[D];揚州大學;2001年
6 易小斌;后殖民理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論建設[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裴國麗;英漢民族思維模式差異對語篇構成的影響及翻譯[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1年
8 李英春;中西思維方式差異與中西語篇差異[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吳秀榮;《說文解字》表情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張勇;時代裂變中的突圍與皈依[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濱;“冷戰(zhàn)后”世界秩序與新世紀中國外交——與龐中英商榷[J];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00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軍;戴淑艷;;試論我國“教育本土化”研究演進的話語譜系[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孫穎;;農村教師專業(yè)自主發(fā)展的社會學動因探析[J];教育導刊;2011年07期
3 毛志挺;;讓“讓”落地生根,助推學生終身發(fā)展[J];教書育人;2011年20期
4 亢曉梅;;社會轉型期教師行為的國際比較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1年04期
5 晉銀峰;;論課程改革中的話語轉型[J];中國教育學刊;2011年09期
6 劉君;;教師話語霸權消解途徑:轉變主體認知[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1年05期
7 王祥熙;;“一線式”教育研究新范式的崛起[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8 李小兵;;確保學生的課堂表達權,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劇——李贄的教育話語抗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劉光余;;論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的“馬太效應”及其應對策略[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張銘;姚本先;;非心理學專業(yè)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認同度調查[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李愛銘;辦學,家長可有多少“話語權”?[N];解放日報;2010年
2 媒體評論員 王石川;消除“績效變官效”,還需強化教師話語權[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3 梁峰;品質與服務:中國遠教關鍵詞[N];國際商報;2007年
4 葉芬 本報記者 程墨;從關系學生利益的“小事”做起[N];中國教育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郭璞;升學率:輝煌與尷尬[N];臨汾日報;2008年
6 茅衛(wèi)東;反抗需要勇氣和底氣[N];中國教師報;2007年
7 楊書;沖破知識的藩籬[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 程紅兵;校長要關注課改價值思想[N];中國教育報;2006年
9 蘭穎;應對WTO中國教育要打造新體制[N];發(fā)展導報;2001年
10 本報記者 鄭巧 陳靜;國史教育有待加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但昭彬;話語權與教育宗旨之共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2 郝兆杰;以人為本的教育技術價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曉一;師生關系的課堂透視[D];吉林大學;2007年
2 薛娟;論學校場域中良好師生關系的建構[D];河南大學;2009年
3 曹鳳;多元價值時代的教師角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4 李倩;基礎教育階段教師權力狀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林美香;我國教育話語批判與建構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6 王學偉;課堂教學中師生沖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魏峰;農村教育民主與公民培養(yǎng)[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8 黃雪亞;生命之光與價值之鏡[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韓云霞;教師作為轉化性知識分子探析[D];山西大學;2012年
10 黃瑞花;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學分布式教師評價的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452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74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