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改課改論文 >

中韓近代教育制度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4-29 05:11

  本文關(guān)鍵詞:中韓近代教育制度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中、韓近代教育制度,是在借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教育制度的基礎(chǔ)上開始起步的。中、韓社會的變動構(gòu)成了中、韓近代教育變動的基礎(chǔ)和前提。 本文分四章介紹中、韓的近代教育制度。其中第一章闡述中、韓近代教育產(chǎn)生的社會基礎(chǔ),側(cè)重從文化的教育予以說明;第二章分述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確立,其中著重討論了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經(jīng)歷的四個階段、新式教育的發(fā)展概況、西方教會在中國創(chuàng)辦的教育以及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第一部學制的制定和實施;第三章分述韓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包括西歐教育學書籍的傳入、學習師范的留日學生的派遣,以及韓國國內(nèi)新式教育機構(gòu)的設(shè)立等;第四章結(jié)語是對中、韓近代教育制度比較研究的一些簡單思考。 通過中、韓兩國近代教育制度的比較研究,可以從不同的視角認識在近代社會巨變的背景下,兩國是如何綜合國內(nèi)外因素開始本國教育近代化的歷程的。
【關(guān)鍵詞】:中國 韓國 教育制度 近代化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G40-059.3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前言8-12
  • 第1章 中韓近代教育產(chǎn)生的社會基礎(chǔ)12-19
  • 1.1 近代中國社會的變動12-14
  • 1.2 近代韓國社會的變動14-16
  • 1.3 中韓兩國近代教育開端之比較16-19
  • 第2章 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19-50
  • 2.1 中國近代教育制度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19-21
  • 2.2 中國近代教育改革的歷史階段21-26
  • 2.2.1 洋務(wù)運動時期的教育(1861-1894)21-22
  • 2.2.2 維新運動時期的教育(1895-1898)22-24
  • 2.2.3 清末"新政"時期的教育(1899-1903)24-25
  • 2.2.4 辛亥革命時期的教育(1904-1911)25-26
  • 2.3 中國近代各級各類新式教育的發(fā)展26-41
  • 2.3.1 近代教育的萌芽時期(1862-1902)27-38
  • 2.3.2 中國近代教育的成長時期(1903-1911)38-41
  • 2.4 西方教會在中國辦的教育41-46
  • 2.5 中國近代學制體系的建立——自西洋至東洋的選擇46-50
  • 第3章 韓國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50-68
  • 3.1 韓國引進西歐教育的背景——大量西歐教育學書籍的傳入50-51
  • 3.2 韓國的留學生派遣及其教育活動51-57
  • 3.3 漢城師范學校的設(shè)立及西歐教育學的引進57-62
  • 3.3.1 漢城師范學校的設(shè)立57-60
  • 3.3.2 私立教師培養(yǎng)機構(gòu)的成立及教育學教育的開展60-61
  • 3.3.3 以日本為中介,間接接受德國教育學61-62
  • 3.4 韓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形成62-68
  • 3.4.1 教育立國詔書的頒布64-65
  • 3.4.2 使用朝鮮語的學校制度65-66
  • 3.4.3 傳教士設(shè)立的基督教系近代學校66
  • 3.4.4 民間私立學校66-67
  • 3.4.5 朝鮮近代學校具有的特征67
  • 3.4.6 余論67-68
  • 第4章 結(jié)語——對中韓近代教育制度比較研究的簡單思考68-74
  • 4.1 殖民主義時代的韓國教育近代化68-71
  • 4.2 殖民主義時代的中國教育近代化71-74
  • 參考文獻74-76
  • 致謝76-77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衛(wèi),徐國利;胡適論西方在華教會教育[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2 吳微;;“兼容并包”與“謬種”退隱——桐城文章與大學教育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3 張珍珍;;教會學校與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張珍珍;朱鏡人;;教育交流對安徽教育早期現(xiàn)代化的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方家峰;;盛宣懷的高等工業(yè)教育思想與實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2期

6 儲著武;;論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近代史研究[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7 李海紅;;試析李提摩太的基督教思想——以其在《萬國公報》上的言論為例[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8 穆鍵;;《皖政輯要》所見安徽近代教育行政體制的建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9 章征科;20世紀初中國女子學校教育興起的原因及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10 胡小君;淺論民國時期教會中學的英語教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建樹;;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韓德民;;談?wù)勑@文化建設(shè)的審美維度[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張斌賢;;編寫《外國教育史》教材的體會[A];探索的腳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設(shè)論文集[C];2010年

4 卓愷返;;魯迅的歷史教育思想探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張樂群;;試論孔子的教育革新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杰;;盛宣懷與中國的高等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樊慧英;;中國近代技術(shù)學校的產(chǎn)生及其特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周曄;;教育近代化的積極推動力——中國近代教育學術(shù)團體之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彭爾佳;;清末“教科書”的發(fā)生及其編審定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翟廣順;;容閎與晚清幼童出洋“教育計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蓉蓉;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民間外交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姜世健;關(guān)于我國大學生就業(yè)難問題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shù)[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6 林建華;論朱熹教育思想體系的生成與建構(gòu)[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登福;中國基礎(chǔ)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9 方成智;艱難的規(guī)整[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道麟;美學視野下的語文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愛芬;胡適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范斯義;創(chuàng)新型學校內(nèi)涵式發(fā)展四維模式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博實;林傳甲與黑龍江近代教育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金麗雪;東省特別行政區(qū)教育研究(1896-1932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路瑩;洋教習與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s

本文編號:33427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33427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13be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