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教學論學科建設(shè)70年回顧與反思
發(fā)布時間:2021-01-03 22:12
我國教學論學科建設(shè)的70年,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探索歷程和特點。盡管我國教學論學科取得了很大成績,呈現(xiàn)出多元和多樣的格局,但成績往往是與問題并存的。從新時代的需要和現(xiàn)實的進展出發(fā),建設(shè)具有中國立場、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教學論,應是我國教學論學科發(fā)展的努力方向和基本目標。為此,我們需要在多元中確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取共識,在實踐中尋求創(chuàng)新,共同推動我國教學論學科的深入發(fā)展。在這一過程中,價值立場的秉持、思維方式的形塑、倫理職責的堅守和學術(shù)場域的構(gòu)建至為重要。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 2019年04期 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文章目錄】:
一、教學論學科建設(shè)的基本歷程
(一)蘇聯(lián)教學論的引入(1949—1957年)
(二)中國化的曲折探索(1957—1976年)
(三)學科框架的初創(chuàng)(1976—1992年)
(四)學科的分化與綜合(1992—2001年)
(五)取向的多元與形態(tài)的多樣(2001年至今)
二、教學論學科建設(shè)的成績
(一)研究對象的確定與擴展
(二)學科性質(zhì)的明晰與定位
(三)研究方法的多元與互補
(四)研究隊伍的壯大與聯(lián)合
(五)學科影響的增強與認同
三、教學論學科的未來發(fā)展
(一)價值立場的秉持
(二)思維方式的形塑
(三)倫理職責的堅守
(四)學術(shù)場域的構(gòu)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的融合與超越[J]. 張廣君. 教育研究. 2016(06)
[2]從復雜科學視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J]. 楊小微.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0(03)
[3]對教學論學科性質(zhì)、地位與研究對象的再認識[J]. 田慧生. 教育研究. 1997(08)
[4]教學論學科發(fā)展三題[J]. 王策三.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2(05)
[5]中國教育學七十年[J]. 陳元暉.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1(05)
[6]簡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任務(wù)和方法[J]. 王策三. 教育研究. 1985 (09)
本文編號:2955574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 2019年04期 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文章目錄】:
一、教學論學科建設(shè)的基本歷程
(一)蘇聯(lián)教學論的引入(1949—1957年)
(二)中國化的曲折探索(1957—1976年)
(三)學科框架的初創(chuàng)(1976—1992年)
(四)學科的分化與綜合(1992—2001年)
(五)取向的多元與形態(tài)的多樣(2001年至今)
二、教學論學科建設(shè)的成績
(一)研究對象的確定與擴展
(二)學科性質(zhì)的明晰與定位
(三)研究方法的多元與互補
(四)研究隊伍的壯大與聯(lián)合
(五)學科影響的增強與認同
三、教學論學科的未來發(fā)展
(一)價值立場的秉持
(二)思維方式的形塑
(三)倫理職責的堅守
(四)學術(shù)場域的構(gòu)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的融合與超越[J]. 張廣君. 教育研究. 2016(06)
[2]從復雜科學視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J]. 楊小微. 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0(03)
[3]對教學論學科性質(zhì)、地位與研究對象的再認識[J]. 田慧生. 教育研究. 1997(08)
[4]教學論學科發(fā)展三題[J]. 王策三.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2(05)
[5]中國教育學七十年[J]. 陳元暉.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1(05)
[6]簡談教學論的研究對象、任務(wù)和方法[J]. 王策三. 教育研究. 1985 (09)
本文編號:29555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9555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