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的八大關系
【文章目錄】:
一、教學目標的角度:要處理好三維目標的內(nèi)在關系 (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關系)
(一) 強調三維目標并不意味著否定“雙基”
(二) 正確處理知識和技能與過程和方法的關系
(三) 關注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二、教學內(nèi)容的角度:要處理好教科書與課程資源的關系
(一) 狹義教學及其弊端
(二) 廣義教學及其反思
三、教學關系的角度:要處理好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的關系
(一) 自主學習的內(nèi)涵和教學意蘊
1. 自主學習的內(nèi)涵和特性
2. 自主學習的教學意蘊和教學要求
(二) 自主學習的問題與反思
(三) 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的關系
四、學與學關系的角度:要處理好個體獨立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的關系
(一) 合作學習的理念和教學意蘊
1. 合作學習的理念
2. 合作學習的教學意蘊
(二) 合作學習的問題反思
(三) 合作學習與個體學習的關系
1. 合作與競爭
2. 合作與獨立
3. 教師和學生
五、學生獲得知識的角度:要處理好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的關系
(一) 探究學習的本質屬性和教學意蘊
1. 探究學習的本質屬性
2. 探究學習的教學意蘊
(二) 探究學習的問題反思
(三) 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的關系
六、教學運行機制的角度:要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一) 教學中的預設及其反思
(二) 教學中的生成及其反思
(三) 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及其表現(xiàn)
七、教學手段的角度:要處理好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關系
八、教學追求的角度:要處理好有效性與道德性的關系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加清;;閱讀教學中教師“不作為”現(xiàn)象成因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2期
2 孫啟民;教材更是“引子”[J];教育科學研究;2003年10期
3 吳永軍;其實有很多誤解:接受式學習再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年09期
4 蒲蕊;師生交往在學校教育中的深層意義[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5 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6 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7 余文森;新課程教學改革的成績與問題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05年05期
8 吳康寧;;信息技術“進入”教學的四種類型[J];課程·教材·教法;2012年02期
9 王麗霞;現(xiàn)代電化教育媒體的優(yōu)勢[J];黑龍江高教研究;1997年01期
10 閆益佳;;中學生網(wǎng)絡學習進行時[J];基礎教育課程;2010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曉琴;;試論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S1期
2 常燕;;合作學習模式下的基礎英語教學與學生的語言基本功訓練[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3 毛豪明;韓傳信;;西方情感教育思想對我國的影響論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4 曹軍;李明;;合作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對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畢玲;;對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不成功因素的探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6 張桂玲;;工科高職院校學生應用文學習興趣淡薄分析及對策探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7 劉源;張景書;;農(nóng)業(yè)高職院校學生合作學習模式探析——基于陜西某農(nóng)業(yè)高職學生合作學習現(xiàn)狀的調查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34期
8 王習勝;;國外“道德悖論”研究概要與批判[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陳素霞;課堂教學中的心理教育初探[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唐明輝;;大學英語合作學習分組模式及策略探索[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麗瑩;小學兒童合作觀念與行為的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3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5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教學論本土化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鄭爽;我國教師教育者開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7 吳洪富;大學場域變遷中的教學與科研關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田應仟;中等職業(yè)教育與民族社區(qū)共生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張姝;論教師的文化覺醒及其教學實現(xiàn)[D];西南大學;2011年
10 王忠厚;從混沌走向協(xié)同:課堂教學系統(tǒng)自組織境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彬;舞龍快樂合作式教學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學課外體育活動中開展的實驗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吳玥紋;初中地理愉快教學策略及實踐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羅珍資;基于生態(tài)學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唐寶盛;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網(wǎng)球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李明智;高校新資助政策及其實施的育人功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張發(fā)軍;農(nóng)村學業(yè)不良初中生學業(yè)成敗歸因現(xiàn)狀及特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林晗;從情感維度優(yōu)化高中物理教學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影;基于新課程標準的地理課堂教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文玉;高中地理教學中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畢紅軼;新課程視域下的思想品德課生命觀教育[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鐘啟泉;;中國課程改革:挑戰(zhàn)與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2 吳道槐;論教師的主體與主導——兼評“雙主體”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03期
3 茹宏麗;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教育技術發(fā)展中的“技術至上主義”[J];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08期
4 顏士剛;李藝;;論教育技術化是技術教育價值的實現(xiàn)和彰顯[J];電化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5 顏士剛;李藝;;論技術教育化是技術教育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累積[J];電化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6 康國金;;平等中的首席——對語文教師課堂地位的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單美賢;李藝;;技術教育化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探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03期
8 白晉榮;發(fā)現(xiàn)學習與接受學習的比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年01期
9 董承理;;略論《語文課程標準》的閱讀教學理論基礎[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3年05期
10 祝左軍;引導:教師不能放棄的職責[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影;;新課程改革階段對學習方式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禹旭紅;;為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正名[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09年05期
3 曹庭偉;;試論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閆學坤;;品德與生活教學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7年04期
5 肖川;論學習方式的變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2年03期
6 張傳榮;殷恒順;;淺談新課程的學習方式[J];中國體衛(wèi)藝教育;2010年11期
7 肖川;教育漫筆(二十五) 學習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J];中小學管理;2002年08期
8 于民偉;關于學習方式的變革[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9 田凌云;;數(shù)字化校園中的三種學習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3年02期
10 李維密;;對新課程教學方式中存在問題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0年1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倩葦;教育技術學視野中的技術與課程發(fā)展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胡小勇;問題化教學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高丹丹;基于LPSS的教師專業(yè)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伍正翔;批判與超越[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張敏;教師自主學習調節(jié)模式及其機制[D];浙江大學;2008年
6 張俐蓉;信息技術與學校教育關系的反思與重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李屏;教育視野中的傳統(tǒng)游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田愛奎;支持自主學習的數(shù)字化教學游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胡欽太;網(wǎng)絡教育中道德自主學習體系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孫艷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春玲;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及其比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2 朱麗紅;論新課標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蔡利云;網(wǎng)絡傳播與自主學習整合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孫建國;網(wǎng)絡背景下的學生自主學習[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5 曾春妹;新課程下自主學習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6 王麗芬;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的實踐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冬梅;關于合作學習組織優(yōu)化的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8 張菊;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探究學習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9 李玉新;基于知識管理的網(wǎng)上協(xié)作學習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10 管強;信息技術與綜合課程整合中的課程資源開發(fā)方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8900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89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