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平民教育
[Abstract]:......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基金】: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上海師范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中心SJ0703研究項目
【分類號】:A75;G529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2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3 王海洋;;薛寶釵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評價[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 鳳文學;畫見大象,不為斬刻之形──郭熙關于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一個美學命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5 丁玲;韓拙《山水純全集》中“氣”的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6 王念東;氣韻與文氣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高飛;空白與意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王德軍;《世說新語》中的"形神"觀及其影響[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9 周中明;姚鼐追求自我的思想嬗變過程及其時代特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10 趙瑞潔;天人合一與認知求真——中西美學追求之差異[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丹;俞書偉;;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黃培清;;從《紅樓夢》詩歌的翻譯看譯詩三難[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3 宋丹;俞書偉;王俊濤;;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4 王國綬;;聞一多“繪畫美”內涵的再探究[A];2004年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C];2004年
5 余偉偉;;論筷子與刀叉的比較分析對現(xiàn)代設計的啟示[A];第十一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二)[C];2007年
6 張伯昭;;構建京劇學的重大課題:經(jīng)典化和現(xiàn)代化[A];京劇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第二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趙玉潔;;毛澤東的史學修養(yǎng)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北京高校政經(jīng)、社建教學研究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李曉勇;;論毛澤東早期對資產(chǎn)階級的認識[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侯且岸;;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思想論析[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李坤棟;;中西融合 古今貫通——從吳芳吉的白屋體新詩理論與創(chuàng)作看中國新詩的發(fā)展途徑[A];巴蜀作家與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紅霞;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郭錦玲;意蘊不同的經(jīng)典[D];暨南大學;2001年
3 伍世昭;比較詩學視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D];暨南大學;2002年
4 葉幫義;北宋文人詞的雅化歷程[D];蘇州大學;2002年
5 彭文釗;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釋義性研究:理論與方法[D];黑龍江大學;2002年
6 向明禮;多酸藥物電子結構及其與抗腫瘤活性間的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7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李瑞明;雅人深致[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楊合林;玄言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10 胡曉薇;道與藝——《莊子》的哲學、美學思想與文學藝術[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勝利;論文學的宇宙境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2 葛偉;新詩史上的流星雨——論“小詩運動”[D];河南大學;2001年
3 童偉;論文學價值[D];揚州大學;2001年
4 劉水平;精英藝術:神的誕生與隱退[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范慶偉;民間意識與臧克家的前期詩作[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6 呂強;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試論莊子的“逍遙游”[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王慶衛(wèi);論“氣韻”的藝術理念[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于德清;智與美的協(xié)奏[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王磊;基督的天國與佛佑的人間[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伍曉蔓;玄言詩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本刊編輯部;致讀者[J];江西社會科學;1980年00期
2 李科友;第二講 學習博物館的性質、方針和任務[J];南方文物;1980年04期
3 湯棘;必須發(fā)揚實事求是的學風[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4 肖振常;是形而上學的絕對主義 還是唯心主義的相對主義——關于林彪、“四人幫”的真理觀[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
5 滄南;毛澤東同志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主要貢獻[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0年02期
6 宋士堂 ,夏良才 ,李德茂;劉少奇對“三大法寶”貢獻初探[J];近代史研究;1980年04期
7 ;致馮雪峰同志追悼會唁電[J];魯迅研究月刊;1980年06期
8 潘菽;論心理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J];心理學報;1980年01期
9 陳大柔;我國生理心理研究工作的歷程及幾個基本問題的回顧[J];心理學報;1980年01期
10 伍棠棣;關于高等師范院校公共必修課《心理學》教材的幾個理論問題[J];心理學報;198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謝端堯;謝靜;;淮海戰(zhàn)役決戰(zhàn)精神與徐州五十年巨變[A];淮海戰(zhàn)役新論——紀念淮海戰(zhàn)役暨徐州解放5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8年
2 許毅;;黃逸峰與“聯(lián)抗”——“聯(lián)抗”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及其在開辟蘇北抗日根據(jù)地中的作用[A];鐵流:新四軍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專輯——新四軍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孫少衡;;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一基本武器在新四軍第五師的正確運用[A];雄師奇觀——紀念新四軍第五師建軍50周年論文專輯[C];1991年
4 肖本新;張良志;;毛澤東思想指導荊沙人民掀起抗日高潮[A];中原偉業(yè)——鄂豫邊區(qū)抗日民族根據(jù)地建設學術討論會、湖北省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及周恩來、劉少奇、李先念和新四軍研討會論文集[C];1993年
5 宗良輝;;試論毛澤東人民戰(zhàn)爭思想在洪湖革命根據(jù)地的具體體現(xiàn)[A];中原偉業(yè)——鄂豫邊區(qū)抗日民族根據(jù)地建設學術討論會、湖北省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及周恩來、劉少奇、李先念和新四軍研討會論文集[C];1993年
6 胡逢林;;襄河抗日根據(jù)地的整風運動[A];鐵軍雄風——紀念新四軍建軍60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7 ;福建省錢幣學會章程[A];福建省錢幣學會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第五次東南亞歷史貨幣暨海上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專輯[C];1994年
8 袁歆東;;毛澤東的唯物主義群眾觀[A];學習 堅持 發(fā)展——青海省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優(yōu)秀論文集[C];1993年
9 何穎;;毛澤東對中國新文化建設的理論貢獻[A];學習 堅持 發(fā)展——青海省紀念毛澤東誕辰一百周年優(yōu)秀論文集[C];1993年
10 王茂林;;向三晉文化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進軍[A];三晉文化研究會十年文存[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嵐清;用鄧小平理論教育青年一代 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陳學璞;我們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N];中國人事報;2000年
3 佩都;保護文物資源 促進文化旅游[N];中國文化報;2000年
4 崔祿春;首都學者研討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N];光明日報;2000年
5 中共吉林省委黨史研究室;奏響中國先進文化的主旋律[N];吉林日報;2000年
6 本報評論員;努力建設社會科學強省[N];遼寧日報;2000年
7 邢賁思;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容動搖[N];人民日報;2000年
8 邢賁思;馬克思主義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歷史際遇[N];人民日報;2000年
9 邊立新;開拓毛澤東思想研究新領域[N];學習時報;2000年
10 ;“一脈相承”和“早已有之”[N];學習時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黃保紅;毛澤東戰(zhàn)略思維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2 李軍林;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3 李海云;新教育中國化運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穎夫;晏陽初“平民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5 萇慶輝;教育與鄉(xiāng)村社會結構變遷的功能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國強;實事求是中介的三重向度[D];鄭州大學;2000年
2 朱麗杰;論鄧小平的歷史機遇思想[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3 衛(wèi)紅偉;論新時期鄧小平的人才思想[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4 李慶林;試論報紙理論宣傳的改革創(chuàng)新[D];廣西大學;2001年
5 尹淑艷;論劉少奇的新民主主義社會觀[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6 陶悅;試論鄧小平對精神文明建設的貢獻[D];黑龍江大學;2001年
7 李彥龍;鄧小平理論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8 夏建文;論毛澤東的對外開放思想[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何英橋;鄧小平公平與效率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10 于翔;論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4729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47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