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認識論下的教學文本理解及其變化
[Abstract]:The epistemology of science teaching adheres to the thinking paradigm of "subject and object" and the value pursuit of "correct mastery", and recognizes the one-way transmission of teaching form and meaning, and its programmed efforts free the humanism of teaching. The life turn of the contemporary teaching epistemology makes the teaching text understanding appear new characteristics. The life teaching epistemology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difference, creativity, dialogue and openness of the understanding subject.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integrity of people in teaching, the life growth of teaching subjects and the enrichment of spiritual world. It makes the teaching of people and knowledge, between people become a visual fusion, meaning generation relationship, but also a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作者單位】: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新課改與高中教育行為選擇的價值沖突與自我調(diào)適機制分析”(XJK06CJJ081)
【分類號】:G424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鐘志賢;;教學設(shè)計視域:大學教學模式的局限與走向[J];開放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2 彭詠虹;;關(guān)于大學教學模式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6年04期
3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過程觀——“新基礎(chǔ)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之二[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4 曹明海;當代文本解讀觀的變革[J];文學評論;2003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滕志妍;;積極構(gòu)建發(fā)展性教學評價體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4期
2 邱扶東,王書會;自我及其相關(guān)概念的心理學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3 周韶梅;;消費行為的道德調(diào)控[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湯天勇;韓寒:流行文化的一種范本[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2期
5 鄭杭生,陸益龍;轉(zhuǎn)型的初級群體與社會安全問題[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徐孝霞;道德情感教育中的“同情”與“移情”[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7 韓文根;試論大學生情商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8 卜長莉;自我實現(xiàn)的人——馬斯洛的健康人格模型[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9 李大興;社會轉(zhuǎn)型期人的精神需要問題探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2年04期
10 申向軍;;四川省農(nóng)村中學體育師資與教學現(xiàn)狀及發(fā)展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裴晶晶;程五一;;項目教學法在安全工程專業(yè)生產(chǎn)實習教學中的應(yīng)用[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黃玉根;;樂園式校外活動課程構(gòu)建的理論探索[A];中國新時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成果匯編[C];2007年
3 甘婷;;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霍爾頓與賈寶玉精神世界的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4 劉連亮;;高中化學智慧育人課堂教學模式的構(gòu)建[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shù)年會化學教育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衛(wèi)東海;明清晉商精神的宗教倫理底蘊[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2 吳航;游戲與教育——兼論教育的游戲性[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李家成;關(guān)懷生命[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4 王敏;走向生命觀照的美的教學觀[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5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郭曉明;課程知識與個體精神自由[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鞠玉翠;教師個人實踐理論的敘事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郭長江;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教育變革的文化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偉勝;現(xiàn)成生活與可能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政濤;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福貴;福建省高職學院體育教師工作滿意度及激勵機制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仙飛;馬克思個性觀新探[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3 俞遠光;中學化學演示實驗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4 范丹紅;女生教育的病理學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李文卿;素質(zhì)教育與當前中小學教師素質(zhì)[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周青山;我國小學小班化教育問題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7 高彥文;中美中小學教育現(xiàn)狀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8 陳青;高中綜合理科課程問題探討[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9 陳偉華;健康人生教育模式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10 黎丹;主體性化學課程教學探索[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鐘志賢;多元智能理論與教育技術(shù)[J];電化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2 劉春燕;鐘志賢;;論學習環(huán)境中教師——學習者角色與關(guān)系的轉(zhuǎn)型[J];電化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3 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4 龍協(xié)濤;;中西讀解理論的歷史嬗變與特點[J];文學評論;1993年02期
5 張文蘭;對教學系統(tǒng)設(shè)計理論的思索與淺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3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曉;;科學探究學習的評價:鑒賞與批評模式[J];新課程(綜合版);2010年01期
2 王晶瑩;;師生科學探究觀的國際研究探析[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年04期
3 戴月華;;復雜性問題的認識與應(yīng)對:科學認識論的后現(xiàn)代文化鏡像[J];人文雜志;2010年02期
4 楊瑞芬;;后現(xiàn)代知識觀主導下的教師生活整合[J];基礎(chǔ)教育;2009年03期
5 楊瑞芬;;后現(xiàn)代知識觀主導下的教師生活整合[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9年02期
6 楊瑞芬;;后現(xiàn)代視野下教師生活的整合性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年06期
7 艾戰(zhàn)勝;;波普爾的科學認識論及對其歷史觀的影響[J];江漢論壇;2008年01期
8 周險峰;;科學教學認識論下的教學文本理解及其變化[J];大學教育科學;2008年01期
9 胡路漫;胡志剛;;從科學走向生活:新課程改革下化學教育的返璞歸真[J];教育前沿(理論版);2008年10期
10 譚宜潔;張軍朋;;國外對科學認識論的研究及對我國科學教育的啟示[J];物理教師;2008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南寧;;科學證據(jù)認識論初探[A];第二屆證據(jù)理論與科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林長春;杜紅;;境外科學教育中HPS教育研究的文獻計量學初步分析——以《Science & Education》期刊為例[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yè)與學科建設(shè)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任秀玲;;開辟中醫(yī)學的元研究領(lǐng)域[A];全國中醫(yī)學方法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陳凡;王桂山;李權(quán)時;;從認識論看科學理性與技術(shù)理性的劃界[A];繁榮·和諧·振興——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首屆學術(shù)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余文森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shù)學院教授;尊重個體知識決定課程教學轉(zhuǎn)向[N];中國教育報;2009年
2 哲韋;價值論領(lǐng)域的一項基礎(chǔ)性、創(chuàng)新性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孫偉平;探索價值哲學研究的新方法[N];社會科學報;2007年
4 蔣勁松 (本報書評人);科學精神的“懺悔錄”[N];中華讀書報;2007年
5 蔣勁松;科學精神的“懺悔錄”[N];中華新聞報;2007年
6 周渝慧;從方法論看電力負荷管理[N];華中電力報;2007年
7 ;吉林省哲學學會[N];吉林日報;2006年
8 高玉柱(作者系廊坊市質(zhì)量技術(shù)監(jiān)督局局長);堅持科學認識論 推動質(zhì)監(jiān)工作發(fā)展[N];廊坊日報;2006年
9 王佩勇;加強黨的建設(shè) 強化人大工作職能 化解各類矛盾 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N];盤錦日報;2006年
10 任秀玲;開辟中醫(yī)學的元研究領(lǐng)域[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霍涌泉;意識心理世界的科學重建與發(fā)展前景[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2 周燕;觀察客觀性的認知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周麗昀;科學實在論與社會建構(gòu)論比較研究——兼議從表象科學觀到實踐科學觀[D];復旦大學;2004年
4 周建平;追尋教學道德[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井鴻;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9年
2 李含偉;科學認識論發(fā)展的歷史與邏輯[D];吉林大學;2008年
3 金詩茂;科學人文主義教育管理觀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楊國英;初中生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探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5 蔣道鳳;批判與重建[D];東南大學;2006年
6 潘艷;論教學對生活的背離與回歸[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緒玲;高中化學中加強師生、生生交往的實踐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鞏春華;用生物科學史實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李鳳艷;化學史教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陳燕麗;科學修辭學方法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2954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295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