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精神與青少年人文素質(zhì)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lympic spirit and youth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can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Olympic spirit and promote the diversity of Olympic education. The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studied include the connotation of Olymp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quality, the value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of Olympic spirit, the ways of Olympic spirit education, etc.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基金】: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7年度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課題批準號:GLA070012。
【分類號】:G4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沈湘平;高度重視人文素質(zhì)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2 趙克;現(xiàn)代體育思想:奧林匹克主義與中國人文精神之契合[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3 程志理 ,劉雪冰;奧林匹克理性精神與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情感意識[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88年04期
4 黃俊;奧林匹克:人類主體人格精神的自我超越[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2年01期
5 皮埃爾·德·顧拜旦 ,凡紅;現(xiàn)代奧林匹克精神的初創(chuàng)宗旨[J];體育與科學;1990年02期
6 熊斗寅;;奧林匹克理論系列講座(三) 什么是奧林匹克精神[J];中國學校體育;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雍自元;;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新途徑:體育運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2 徐本力;20世紀現(xiàn)代奧林匹克思想體系形成的歷史回顧與21世紀走向的展望(續(xù))[J];安徽體育科技;2001年03期
3 程曉峰;奧林匹克學對我國體育價值理論的豐富與發(fā)展[J];安徽體育科技;2001年04期
4 張振華,周學榮;中國人文精神和奧林匹克運動的溝通與回應[J];安徽體育科技;2003年01期
5 張華君;解讀與展望2008北京“綠色奧運”[J];安徽體育科技;2004年01期
6 于素梅,李秀麗;奧林匹克教育論[J];安徽體育科技;2004年02期
7 張浩;綠色體育——人類體育精神的崇高追求——論綠色體育的潛在危機[J];安徽體育科技;2005年02期
8 王華葉,林嶺,劉佳嶺;興奮劑與奧林匹克理想的沖突[J];安徽體育科技;2005年02期
9 沈曄;;體育文化是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支柱[J];安徽體育科技;2005年06期
10 汪瑋琳;眭小琴;;大學生奧林匹克人格教育對高等體育教育的影響之初探[J];安徽體育科技;2006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6條
1 劉琦;;人文奧運 構(gòu)建和諧——論博物館與城市文化環(huán)境建設(shè)[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2 白晉湘;;多元文化背景下中華民族體育文化與奧林匹克文化的交流與融合[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奧林匹克運動與人類文明的和諧發(fā)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邱招義;鐘秉樞;;對“奧林匹克”品牌發(fā)展的研究[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奧林匹克運動與人類文明的和諧發(fā)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4 張偉;隋東;;科技代價:競技體育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可或缺的研究[A];自主創(chuàng)新與持續(xù)增長第十一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3)[C];2009年
5 秦椿林;;奧林匹克運動的組織變革對中國體育組織管理的借鑒[A];首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黃莉;;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對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的重要意義[A];首屆中國體育博士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巖;職業(yè)體育聯(lián)盟的經(jīng)濟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職業(yè)女性體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盧玲;我國競技體育女性參與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王傳友;北京奧運會社會價值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牛奔;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wù)對加速構(gòu)建中國志愿服務(wù)體系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6 周麗萍;我國中、小學奧林匹克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譚朕斌;籃球運動基本規(guī)律及發(fā)展特征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0年
8 劉夫力;中國競技體育無形資產(chǎn)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1年
9 董杰;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經(jīng)濟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10 倪依克;論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發(fā)展[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春萌;奧運會開幕式多元文化及價值探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宋慶紅;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與奧運文化的契合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孫麗斌;遼寧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開發(fā)與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曾光;對北京奧運會贊助商品牌保護及其對我國體育產(chǎn)業(yè)促進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黃玲;對構(gòu)建高校體育志愿者服務(wù)體系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呂彥;常熟市中學生體育生活方式實證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李麗;北京奧運會志愿服務(wù)模式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8 肖乃花;廣州亞運會的媒體運行探析[D];暨南大學;2011年
9 戚明明;游戲教學法對小學生體育學習影響的實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蔣祖峰;大型體育活動媒體運行機制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黃俊;試論體育的突破和超越[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2 衣俊卿;“內(nèi)在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還是“外在批判性重建”─—關(guān)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轉(zhuǎn)型的宏觀考察[J];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04期
3 熊斗寅;;顧拜旦體育思想初探[J];體育科學;1992年06期
4 任海;;試析現(xiàn)代奧運會的商業(yè)化問題[J];體育科學;1993年01期
5 尼科斯·亞羅爾斯,阿凡;古希臘的體育教育[J];體育文史;1990年03期
6 奧托·西惹密澤克,何群;奧林匹克主義、奧林匹克運動和奧運會[J];體育文史;1991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建強;陳彪;;奧林匹克精神的人文價值及對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教育啟示[J];平頂山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2 范會玲;;奧林匹克精神人文價值對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啟示[J];體育學刊;2008年01期
3 賀慨;;奧林匹克營銷與奧林匹克文化論[J];體育文化導刊;2006年08期
4 彭躍清;陳利和;;奧林匹克運動與人文素質(zhì)教育[J];成人教育;2011年06期
5 寧雷;奧林匹克精神在體育教學中的人文價值[J];遼寧體育科技;2005年01期
6 韓永紅;荊維玲;;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與科學活動的人文價值比較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7年04期
7 李樹旺;;人文奧運:奧林匹克精神的當代解讀[J];政工研究動態(tài);2008年15期
8 范廣軍;;北京奧運會“人文奧運”理念的內(nèi)涵及意義[J];體育文化導刊;2006年09期
9 孫朝陽;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價值[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10 韓新君;奧林匹克精神與校園體育精神的價值向度[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聶敏里;;如當節(jié)日一般……——對奧林匹克精神的哲學再思[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chǔ)”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孔祥川;;奧林匹克精神與中國救撈[A];2009年度救撈論文集[C];2009年
3 Emilio Fernandez Pena;;奧林匹克研究,奧林匹克精神的傳播與世界的和諧(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奧運精神與世界和諧”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鐘秉樞;;人文奧運——民族傳統(tǒng)與奧林匹克精神的契合[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奧林匹克運動與人類文明的和諧發(fā)展-多元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奧林匹克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5 郝勤;;奧林匹克傳播歷程與要素特征——兼論奧林匹克傳播對北京奧運會的啟迪[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6 吳潛濤;;弘揚奧運人文精神的歷史機遇[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7 王省;劉恒興;王志勇;王慶志;周立;;以學生為主體,將奧林匹克精神引入中樞神經(jīng)解剖學課堂[A];2008年中國解剖學會第十一屆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王東紅;王國壇;;奧林匹克精神與和諧社會的契合[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9 林光華;;“茶奧”聯(lián)姻 促進和平——論中華茶文化與奧林匹克精神結(jié)合及其活動方法運用[A];人文奧運與中華茶文化高峰論壇文集[C];2006年
10 郭冠偉;趙志英;徐念峰;;北京市高校奧林匹克教育開展的現(xiàn)狀及實施對策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葆麗;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價值[N];光明日報;2007年
2 特派記者 陳成智邋譚麗琳;奧林匹克國際村擬選址三亞[N];海南日報;2008年
3 王楚;奧林匹克精神的激勵[N];海南日報;2008年
4 本報評論員;傳遞圣火 奉獻關(guān)愛[N];經(jīng)濟日報;2008年
5 申明;從奧林匹克精神看中國IT產(chǎn)業(yè)發(fā)展[N];科技日報;2008年
6 著名作家 肖復興;體育,為新中國歷史書寫證言[N];人民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吳東 耿諾;最厚重的人文遺產(chǎn)[N];北京日報;2006年
8 本報記者 甘文瑾;《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大連“起跑”[N];中國電影報;2007年
9 記者 高凱邋通訊員 馮景義 王s,
本文編號:22039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203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