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研究的價值及其限度
【作者單位】: 山東聊城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40-0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鄧曉芒;;對“價值”本質(zhì)的一種現(xiàn)象學思考[J];學術(shù)月刊;2006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潘善斌;論懲罰性賠償制度[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周云,彭光芒;人際傳播中的信息交換與利益實現(xiàn)[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程關(guān)松;;論法治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4 趙友元;轉(zhuǎn)換教育思維 重讀“教育規(guī)律”[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5 李詠吟;;道德歸類分析與生命價值體認[J];東疆學刊;2006年02期
6 孟慶瑜;分配關(guān)系的法律調(diào)整論綱[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7 龍亞君;新課程與教師觀念和角色的轉(zhuǎn)變[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5年01期
8 蘇延駿;教育公平領域權(quán)利義務相一致原則[J];鄂州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9 周興國;論對話倫理作為學校德育的倫理原則[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年03期
10 何齊宗;沈輝香;;論人文關(guān)懷與教師的發(fā)展[J];教師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理;論高校教學評估的教育價值[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胡忠雄;正其誼以謀其利[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堯新瑜;學校道德課程理解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偉言;當代中國德育價值取向轉(zhuǎn)型的理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崔國富;學習型社會建設與教育的使命[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岳欣云;教師研究的反思與再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張龍;行政知情權(quán)的法理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9 張增田;對話教學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黔敏;德育學科課程:從理念到運行[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會松;教育目的:教育之目的與教育之作為目的[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孔德昂;受教育權(quán)價值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3 趙文靜;試論責任與責任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閻亞軍;生活知識觀及其對課堂教學改革的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世鳳;小學德育新課程生活化取向解讀[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6 柳德玉;論教師經(jīng)歷與專業(yè)成長[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丁秋玲;公共行政主體的德性問題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8 吳建萍;正義的嬗變[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曉東;理解教師的道、器兩維[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許金梅;教育理想:永恒的教育之魅[D];河南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鄧曉芒;馬克思論“存在與時間”[J];哲學動態(tài);2000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馮平;;哲學的價值論轉(zhuǎn)向[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shù)年會文集[C];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彩亭;時間篇[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2 江小平;法國舉行"基督教的價值與馬克思主義的批判"討論會[J];國外社會科學;1980年05期
3 錢壬章;在荷蘭半年來的工作[J];高等教育研究;1980年02期
4 陳斯驥;設想中的幾個難新動作[J];安徽體育科技;1980年03期
5 言穆江;龐小予;;以短擊長——剖析一個“無車戰(zhàn)有車”的中局[J];棋藝(象棋版);1980年05期
6 張遠芬;;不真,美就失去了價值——評楊朔三年困難時期的散文[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7 郝思德;;“札賚諾爾人”及其使用的骨器[J];學習與探索;1980年02期
8 尹錫南;;單杠單臂類動作的價值和發(fā)展[J];中國體育科技;1980年09期
9 沙波;;惜時篇[J];天津教育;1980年06期
10 劉錫鈞;;《兩只桶》的啟示[J];天津教育;1980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安玉;;高校自然科學學報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效益權(quán)重[A];科技期刊編輯研究文集(第四集)[C];1996年
2 劉曉明;蔡輝;尚云;;科技期刊編輯的勞動價值[A];科技編輯出版研究文集(第五集)[C];1998年
3 宋建華;;建筑評論深層觀[A];建筑史論文集(第13輯)[C];2000年
4 韓利琳;;建立和完善中國生物工程轉(zhuǎn)基因安全性的法律制度之研究[A];探索·創(chuàng)新·發(fā)展·收獲——2001年環(huán)境資源法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1年
5 習五一;;北京歷代帝王廟的綜合價值評估[A];建筑史論文集(第16輯)[C];2002年
6 劉安;傅冠長;;重視傳統(tǒng)民居研究 促進現(xiàn)代人居發(fā)展——對傳統(tǒng)民居的繼承與現(xiàn)代房地產(chǎn)開發(fā)的關(guān)系探討(嶺南篇)[A];2002年海峽兩岸傳統(tǒng)民居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2年
7 何曉榕;;環(huán)境權(quán)概念之辨析[A];林業(yè)、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04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04年
8 楊紅軍;李慧;;論商標先用權(quán)——對完善我國商標法律制度的意義[A];中國知識產(chǎn)權(quán)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論文集[C];2005年
9 譙丹丹;;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終極關(guān)懷——關(guān)于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考[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5年年會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設與構(gòu)建和諧社會”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侯新宇;;色彩設計師市場價值淺析[A];色彩科學應用與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顧明遠;專家型決策的新范式[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湖南師范大學 王明杰;經(jīng)濟全球化與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培養(yǎng)[N];中國人事報;2001年
3 顧明遠;專家型教育決策的新范式[N];人民日報;2001年
4 記者 宗煥平;應試教育束縛兒童想像力[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5 龐麗娟;不僅僅揭示了教育的規(guī)律[N];中國教育報;2002年
6 王喜旺;談教育研究中的四“通”[N];光明日報;2002年
7 楊孔熾;文化人類學對教育理論研究的啟示[N];光明日報;2002年
8 袁振國(教育部師范司副司長、兼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研究,,僅為興趣?[N];人民政協(xié)報;2002年
9 ;中國教育研究:從人的發(fā)展出發(fā)[N];中華讀書報;2002年
10 本報記者 郜云雁;同在探索之路[N];中國教育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yè)教育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易東平;救人救己與害人害己[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李然;乾隆三大家詩學比較[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周興華;茅盾文學批評的“矛盾”變奏[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岳欣云;教師研究的反思與再探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如密;教學美的價值及其創(chuàng)造[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馬貴翔;刑事簡易程序的價值及其實現(xiàn)[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8 李燕;共生教育論綱[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董玉洪;中國文言小說評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10 徐亮;論隱私權(quán)[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梅;教育研究道德規(guī)范探析[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2 李蓓;教育研究科學化的理性思考[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3 柳國輝;關(guān)于教育管理質(zhì)量觀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4 徐冰鷗;西北貧困地區(qū)農(nóng)村小學教師實踐知識的敘述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5 高艷琳;英語閱讀元認知及其訓練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周勤豐;構(gòu)建“師生互動”的語文課堂[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袁智慧;我國社會轉(zhuǎn)型對教育研究主題變遷影響之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胡迎波;內(nèi)在動力與中國高校英語課堂教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9 徐冰鷗;實踐知識的敘述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10 徐孝邦;外語形成性評價:從理論到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1759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17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