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確立鄉(xiāng)村教育的根本目標
本文選題:鄉(xiāng)村教育 + 精神危機 ; 參考:《探索與爭鳴》2008年05期
【摘要】:對鄉(xiāng)村教育問題的追問,應該在三個層面展開:教育權利的保障與機會的平等;鄉(xiāng)村教育文化視野的拓展;鄉(xiāng)村少年在教育中的健康生存如何可能。鄉(xiāng)村教育的根本目標乃是鄉(xiāng)村少年的精神成人。這意味著怎樣在被社會現(xiàn)代化與教育的現(xiàn)代化設計框架之遮蔽中顯現(xiàn)鄉(xiāng)村教育的獨特蘊涵,在促進鄉(xiāng)村少年與時代精神相融合的同時又保持與鄉(xiāng)村社會的共契,就成了當下教育問題的關鍵。就目前而言,要使鄉(xiāng)村教育凸顯對鄉(xiāng)村少年健康發(fā)展的關照,需要調(diào)整鄉(xiāng)村教育對鄉(xiāng)村少年的想象,顯現(xiàn)鄉(xiāng)村教育的鄉(xiāng)村意蘊,拓展鄉(xiāng)村教育的文化內(nèi)涵,培植鄉(xiāng)村教育的內(nèi)在精神。
[Abstract]:The question of rural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ree levels: the guarantee of the right to education and the equality of opportunities, the expansion of the cultural field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healthy survival of rural teenagers in education.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rural education is the spiritual adult of rural youth. This means how to show the unique implic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n the shadow of the modern design frame of social modernization and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youth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o maintain a common understanding with rural society while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youth and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t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 problem. At present, in order to make rural education highlight the car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youth,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imagin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to rural youth, to show the rural implic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o exp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Cultivate the inner spirit of rural education.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52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譚同學;;村莊秩序、文化重建與現(xiàn)代化類型[J];東岳論叢;2006年02期
2 劉本鋒;;試析鄉(xiāng)風文明建設的“瓶頸”[J];求實;2006年1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龐德英;現(xiàn)階段我國農(nóng)村社會的不和諧因素分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6年
2 郭祥;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理論與毛澤東農(nóng)村革命思想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3 郭維芬;鄉(xiāng)村的悲歌[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陳沛照;鄉(xiāng)村發(fā)展與學校教育的文化選擇[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5 施月峰;我國欠發(fā)達地區(qū)鄉(xiāng)村治理機制改革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6 黃寶滿;廣西少數(shù)民族高中校園制度文化的哲學思考[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健吾;《辭!分杏嘘P波德萊爾等人的評價問題——與《辭!肪幬瘯倘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2 ;陶行知的故事[J];安徽教育;1981年08期
3 胡福星 ,楊鑫輝;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J];江西教育;1981年09期
4 戴自俺 ,樓化篷;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我見[J];江淮論壇;1981年06期
5 戴自俺;紀念陶行知先生誕辰九十周年——陶行知研究資料的參考書目整理[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3期
6 Γ.A.庫爾薩諾夫 ,玉清;哲學領域的思想斗爭[J];國外社會科學;1981年02期
7 張健;;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紀念先生誕辰九十周年而作[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04期
8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展覽》在寧展出[J];江蘇教育;1981年04期
9 吳貽芳;;紀念陶行知 學習陶行知——在江蘇省陶行知先生誕辰九十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J];江蘇教育;1981年11期
10 張文郁;;陶行知傳略[J];晉陽學刊;198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溫夢漁;程星煒;;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搞好農(nóng)村教育改革[A];學陶師陶 貴在實踐——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第二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96年
2 荊世華;;陶行知職業(yè)教育思想的探索與思考[A];'96陶行知教育思想與職業(yè)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3 梁承哲;;以陶為師 加強師德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7年
4 喬光文;;以陶為師 提高農(nóng)村教育工作者的素質[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7年
5 馮毅;;在太原市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8年
6 郭笙;;重視師范教育 改革師范教育——簡論陶行知師范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8年
7 楊伯予;;以陶為師,端正黨風,重視教育,振興中華[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88年
8 趙淑戡;;陶行知師范教育思想淺論[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首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89年
9 劉輝漢;;尋覓鄉(xiāng)村教育的曙光——前元莊實驗學校整體改革實驗報告[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首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89年
10 侯懷銀;;論陶行知關于教育民主化理論與實踐[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首屆二次學術年會論文選集[C];198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南京曉莊學院成立[N];光明日報;2000年
2 本報記者 俞巧云 徐蘇 本報通訊員 蔣海鷗;楊瑞清扎根鄉(xiāng)村教育的心跡[N];新華日報;2000年
3 本期《焦點論壇》主持人 李慶英 特邀嘉賓 宋恩榮 張海英 周逸先;三人行:走向平民[N];北京日報;2001年
4 記者 喬虹;NGO關注“貧困中的貧困”[N];中國婦女報;2001年
5 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調(diào)查組;擎著理想的火把點燃人生[N];光明日報;2001年
6 趙五生;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N];河北日報;2001年
7 李秀蓉;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需要高素質農(nóng)民[N];中華合作時報;2001年
8 本報記者 龔永泉;鄉(xiāng)村教師的精彩人生[N];人民日報;2001年
9 本報記者 陶世安;文化遺存保護亟待加強[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10 本報評論員;農(nóng)村教育需要“愚公”精神[N];中國教育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梅曉云;文化無根—以奈保爾為個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2 張艷梅;海派市民小說與現(xiàn)代倫理敘事[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3 張清;正義與功利[D];武漢大學;2005年
4 吳慶軍;《尤利西斯》的敘事藝術[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崔玉婷;鄒平教育模式與延安教育模式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夏光武;黑塞作品在美國的接受與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閆引堂;國家與教師身份[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海云;新教育中國化運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張濟洲;文化視野中的村落、學校與國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金羅;人類命運的探索者[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鄒黎明;人類靈魂永恒的守護者——試論?思{前期作品中的道德拯救觀[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紅艷;論《戰(zhàn)車上的乘客》中的苦難與超越主題[D];安徽大學;2001年
4 方軍;自我的歷程[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何永波;審丑:《圍城》的藝術世界[D];延邊大學;2002年
6 王媛媛;獵手的悲歌[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7 李在全;民國福建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關曉輝;菲謝爾的寫實繪畫與現(xiàn)代美國中產(chǎn)階級的生活[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9 袁方成;財政短缺下的鄉(xiāng)村教育[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10 肖如平;民國時期保學在江西推行的歷史考察[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10513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2105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