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改課改論文 >

意義世界形成的特點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發(fā)布時間:2018-03-08 07:06

  本文選題:意義世界 切入點:形成特點 出處:《教育科學》2008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社會實踐活動是意義世界創(chuàng)生的現(xiàn)實基礎(chǔ),意義世界的形成一般根源于人類生活的內(nèi)在矛盾,意義只有在理解的過程中產(chǎn)生,意義世界的形成是以人類的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為前提的,其形成過程是一個人的主體性及價值標準不斷彰顯、提升的辯證發(fā)展的過程。意義世界形成的一般特點給道德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啟示,即道德教育應該建立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道德教育無論如何都不能遠離生活;道德教育要關(guān)注青少年學生道德敏感性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設(shè)真實的道德沖突是促進學生道德成長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堅持一元價值導向的引領(lǐng)始終是道德教育的主旋律;道德教育的成功進行呼喚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Abstract]:Social practice i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of mean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ld of meaning is generally rooted in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human life, and the meaning comes into being only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ld of meaning is based on the object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scious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its forming process is that the subjectivity and value standard of a person are constantly displaye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ld of meaning have brought great enlightenment to moral education, that is,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understanding, moral education can not be far from life in any cas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sensitivity of young students, create a real moral conflict is a very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moral growth of students,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univariate value is always the main theme of moral education; The success of moral education calls for the educator's educational wisdom.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教科院;
【基金】:東北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校內(nèi)青年基金項目“道德教育中意義引領(lǐng)的缺失與重構(gòu)”(項目編號111493094)研究成果之一
【分類號】:G410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7條

1 魯潔;走向世界歷史的人——論人的轉(zhuǎn)型與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2 魯潔;人對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礎(chǔ)——道德教育當代轉(zhuǎn)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3 傅維利;真實的道德沖突與學生的道德成長[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劉鐵芳;人、世界、教育: 意義的失落與追尋[J];教育研究;1997年08期

5 吳衛(wèi)東;論生活的意義世界——生存智慧說之二[J];蘭州鐵道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6 袁祖社;“生存合理性”的人文價值意蘊——“意義世界”之真蘊探究[J];求實;2004年02期

7 張莉;榜樣和移情對幼兒分享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子超;;雙重孤獨之后的幻影——談《聊齋志異》中的狐鬼戀[J];蒲松齡研究;2006年04期

2 趙洋;;羌族釋比羊皮鼓舞的美學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張富文;;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產(chǎn)黨宣言》為中心的考察[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1期

4 趙曦;趙洋;;羌藏文化對話發(fā)展中的羌族釋比文化——論中西多元文化對話中的羌族釋比文化(下)[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5 譚可;;堅持以人為本 提高管理效能[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6 張舜清;;論儒家“生”之倫理的理論淵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3期

7 董龍昌;;蘇格拉底“美在效用說”新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1期

8 蔡庸禮;;寫作文化精神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年02期

9 王曉崗;;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是第一原理嗎——對文學理論教學的一個想法[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10 楊增和;論佛教對日本物語文學思維圖式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蔣磊;;獨立院校英語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途徑探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2 白冬;;初中歷史學科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評價體系的探索[A];來自教育一線的報告——黑龍江省教育學會“十一五”優(yōu)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3 吳永遠;;中小學校長職業(yè)幸福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平陽縣為個案[A];教育領(lǐng)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4 郭芬;;淺析高職高專院!半p師型”教師隊伍建設(shè)[A];云南省高職高專教育分會第七次全體理事會暨2011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王濤;肖平;;人性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的基礎(chǔ)——會計職業(yè)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6 陳勝祥;;中國農(nóng)民土地所有權(quán)幻覺探析[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劉偉民;呂國光;;《西部貧困山區(qū)中小學縣級骨干教師學術(shù)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8 左明旭;;小學數(shù)學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shù)論壇論文集[C];2011年

9 魯曼俐;;高校外語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10 艾翔;;換個符號,美在人間天堂——淺析空間環(huán)境藝術(shù)設(shè)計中的視覺符號[A];首屆中國高校美術(shù)與設(shè)計論壇論文集(上)[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趙風云;英語師范生學科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5 向海英;學前教育課程創(chuàng)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于興國;轉(zhuǎn)型期中國教師教育政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麗影;幼兒教師課程權(quán)力個案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賈麗穎;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文化的重新理解與建構(gòu)[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紅梅;新課程標準下農(nóng)村中小學音樂教師素質(zhì)結(jié)構(gòu)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許錦絨;遼寧省縣級職教中心專任教師校本培訓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滿玉;沈陽市沈河區(qū)初中生命教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和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本富;學習型學校組織文化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影響的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謝麗麗;當代大學生和諧心態(tài)培育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祝孚;傳統(tǒng)魚紋圖案在現(xiàn)代設(shè)計中的應用[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9 趙愛玲;混齡教育對3歲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10 秦峗;“來訪者中心”理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進[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介厚;世紀之交的哲學盛會——第二十屆世界哲學大會側(cè)記[J];國外社會科學;1998年06期

2 周強,楊梓;榜樣影響兒童利他行為發(fā)展的實驗研究[J];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3 劉放桐;西方哲學近現(xiàn)代轉(zhuǎn)型與道德和價值觀念的變更──對個體本位和個人主義的超越[J];天津社會科學;1998年04期

4 李朝東;語言論轉(zhuǎn)向與哲學解釋學[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

5 鄭健成 ,潘潔 ,李伯黍;兒童利他行為發(fā)展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0年02期

6 張莉;榜樣和移情對幼兒分享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8年01期

7 岑國楨,劉京海;5——11歲兒童分享觀念發(fā)展研究[J];心理科學通訊;1988年02期

8 何中華;回到自身:世紀之交的哲學重建[J];學術(shù)月刊;1995年10期

9 李德順;普遍價值及其客觀基礎(chǔ)[J];中國社會科學;1998年06期

10 任平;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J];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敏;;拯救意義世界[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黃建軍;;道德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3期

3 盧艷紅;;規(guī)范約束與意義引領(lǐng)的有效整合——當下學校德育的理性選擇[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年10期

4 薛為昶;陳琳;;論道德教育及其文化意義[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5 劉濟良;;生命體驗:道德教育的意蘊所在[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6 張夫偉;;工具理性視域中的道德教育[J];教育導刊;2007年11期

7 翟惠婷;;淺談道德教育中的情感體驗[J];許昌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8 許敏;;“經(jīng)濟本體論”與我國道德教育的危機[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9 婁立志;張夫偉;;工具理性僭越的代價——工具化的道德教育[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23期

10 盧艷紅;;從哲學的意義世界到道德教育的意義世界[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年3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云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五大誤區(qū)[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2 趙玉桂;;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應多采用榜樣示范法[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員會、青海省教育學會優(yōu)秀教育論文集[C];2000年

3 崔梅;;儒家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意義[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廖永德;;“三結(jié)合”條件下學校道德教育的調(diào)整與革新[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劉翠英;;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心理與道德教育影響淺析[A];全國德育教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許榮;;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教育價值[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zhì)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wù)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7 徐曉清;;道德教育一中學歷史教學必須再度引起重視的問題[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聞素霞;喬親才;;恥感對道德自我發(fā)展的影響[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9 葛振國;;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辯證思考[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4年

10 洪燕;;論羞恥感產(chǎn)生的心理結(jié)構(gòu)及其對道德教育的現(xiàn)代意義[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徐京利;加強道德教育 促進新農(nóng)村建設(shè)[N];聯(lián)合日報;2006年

2 何向東;13名少女被摧殘 引發(fā)道德教育困惑[N];中國教師報;2003年

3 于正江邋張曉義;要堅持不懈開展道德教育[N];承德日報;2007年

4 何樹彬;在對話與溝通中成長[N];文匯報;2004年

5 本報記者  王有佳;“五德教育”聚人心[N];人民日報;2006年

6 張瑞;讓法律教育與道德教育并行[N];人民日報;2010年

7 劉宇男;鹽亭瓜農(nóng)受損事件水落石出[N];四川日報;2005年

8 王立斌;優(yōu)秀兒童文藝作品對道德教育的作用[N];中國文化報;2004年

9 張登賢;成年人是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N];西安日報;2006年

10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李滿意;在審美中進行道德教育[N];中國教育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唐漢衛(wèi);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礎(chǔ)[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董海霞;文化視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嚴從根;在正當與有效之間—社會轉(zhuǎn)型期的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周圍;積極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鵬;詩在道德教育中的價值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魏筠;生活意義:道德教育實效性的尋求[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盧艷紅;論關(guān)注意義的道德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許桂清;美國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李建國;教化與超越:中國道德教育價值取向的歷史嬗變[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廣俠;回歸生活:道德教育的復興之路[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2 蔣恩世;論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蘭小凱;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0年

4 韓月秋;論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教育[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5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田軍;高中世界文化史教學中的道德教育問題[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7 王萍;中國傳統(tǒng)道德與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8 張洪高;關(guān)懷學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9 陳玉玲;雅克·馬里坦的道德教育哲學述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張等菊;道德教育:生態(tài)學視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論證[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58287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jgkg/158287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1d70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