諧音現(xiàn)象及其對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啟示
本文選題:諧音 + 諧音運用; 參考:《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S2期
【摘要】:諧音作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于各種語言之中,而在漢語中尤其多見,漢語中諧音數(shù)量之眾多,應用之廣泛,是我們重視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諧音經(jīng)過與漢文化的長期融合,逐漸產(chǎn)生了漢民族喜聞樂見的一種獨特的語言與文化現(xiàn)象。諧音現(xiàn)象對于母語并非漢語的學習者而言很難掌握,所以本文以分析漢語諧音現(xiàn)象特點及應用為出發(fā)點,揭示諧音現(xiàn)象的重要性。筆者希望從對外漢語教學角度,研究漢語中的諧音現(xiàn)象,通過諧音現(xiàn)象更好地幫助留學生理解漢語的詞匯、語音,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Abstract]:A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homophony exists in all kinds of languages, especially in Chinese. The large number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homophonic sounds in Chinese is the reason why we attach importance to this phenomenon. After a long period of integra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homophony gradually produced a uniqu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the Han nationality liked. Homophonic phenomenon is difficult to master for learners whose mother tongue is not Chinese, so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omophonic phenomenon and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homophonic phenomen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author hopes to study the homophonic phenomenon in Chinese, and to help foreign students understand Chinese vocabulary and pronunciation better and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homophony.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H1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蔣業(yè)梅;論語言禁忌與語用失誤[J];柳州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2 孟昭泉;漢文化的語音精靈——諧音[J];臺州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吉海虹;淺析《紅樓夢》中回目的英譯[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2 張紅艷;試評《紅樓夢》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許曉莉;英、漢委婉語[J];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4 劉暉;簡析中阿顏色詞的文化內涵[J];阿拉伯世界;2003年03期
5 許先文;英漢數(shù)詞文化意義論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6 安俊麗;黃色彩對漢語詞匯的文化影響[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7 盧小寧;從漢字“吃”看漢語詞語的信息特征[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8 胡國強;試論東西方數(shù)字文化差異的成因[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湯云航,趙淑芬;漢語親屬稱謂語與傳統(tǒng)倫理文化[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10 謝麗霞;英語成對詞與漢語聯(lián)合式復合詞的詞序比較——以時空領域中的詞匯為例[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孫芳琴;;中西修辭語用中的飲食文化探析[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6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翻譯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周軼;;普通話兒化音的測試和培訓對策[A];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魯川;;立足漢語實際的信息語言學——確立漢語基元單位和構建角色序列模式[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4 許娜;;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顏色詞[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鐘吉婭;漢語外源詞[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劉佐艷;語義的模糊性與民族文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3 方欣欣;語言接觸問題三段兩合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尚新;語法體的內部對立與中立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劉忠;性質語意理論的提出與自然語言理解及其實現(xiàn)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謝朝群;禮貌的實踐轉向[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9 賈影;中西認知差異與跨文化交際的場理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10 李磊榮;論民族文化的可譯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滿祥;澳門黑社會秘密語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2 鐘建玲;英漢文化詞語對比[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趙丹;國俗語義對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鄧慧蓉;中國地名和文化關系的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5 鄭珂;中英情感隱喻對比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周秀娟;英漢“中間階段”情感的隱喻概念對比[D];延邊大學;2001年
7 惠敏;英漢敬謙語跨文化對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楊宏偉;英漢委婉語對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9 宋紅波;英漢語中的性別歧視及其改革[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10 陳楚云(Pattaya Tinnatayanon);從漢語熟語看中國傳統(tǒng)等級觀念[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暨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成立大會記要[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7年04期
2 漢交;;中國召開中高級階段對外漢語教學討論會[J];世界漢語教學;1990年04期
3 漢綜;;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學會會長呂必松教授赴菲律賓講學[J];世界漢語教學;1992年01期
4 ;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記要[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年04期
5 魯俐;關于完善對外漢語教學兼聘制教師管理機制的幾點思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0年02期
6 金幼華;淺談對外漢語教學的“因材施教”[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2期
7 丁啟陣;論漢語方言與對外漢語教學的關系[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年06期
8 ;商務印書館最新推出商務館對外漢語教學專題研究書系(22冊)[J];民族語文;2006年05期
9 范媛媛;;由結構主義看對外漢語教學[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6年11期
10 王晶;;《漢語拼音方案》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容易形成的若干誤區(qū)[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濤;;漢語拼音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2 趙延軍;;對外漢語教學與詞語辨析[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3 金敏;;短期對外漢語教學探討[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4 陸慶和;;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得體性問題[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5 江海漫;;論對外漢語教學中對偶辭格切入的可行性——讀王希杰《修辭學通論》有感[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6 金美;;對外漢語教學中三種教學模式的設計[A];福建省“對外漢語教材建設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趙峰;;隱含義與對外漢語詞匯教學[A];福建省“對外漢語教材建設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黃錦章;;從“把”的用法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法問題[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陸儉明;;增強學科意識,發(fā)展對外漢語教學[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王希杰;鐘玖英;;語言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對話[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吳文;對外漢語專業(yè)人才需求升溫[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記者 蘇軍;對外漢語教學存在師資缺口[N];文匯報;2009年
3 吳雙;對外漢語教學重塑中國“軟實力”[N];中國國門時報;2006年
4 實習生 蘇瑞霞;“漢語熱”凸顯對外漢語人才緊缺[N];北京人才市場報;2006年
5 本報記者 王冰潔;對外漢語專業(yè)人才需求升溫[N];中國人事報;2007年
6 劉菲;揚起語言的風帆,讓中華文化遠航[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7 本報記者 紅娟;李朋義:厲兵秣馬“搶灘”對外漢語出版[N];中華讀書報;2006年
8 執(zhí)筆 高賽;漢語“走出去”是件大好事[N];光明日報;2010年
9 記者 馮愛君;我省將派20名赴美漢語教學志愿者[N];黑龍江經(jīng)濟報;2007年
10 記者 郝中實;政協(xié)委員建議加快漢語“走出去”[N];北京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智芳;文化視域下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2 甘瑞瑗;國別化“對外漢語教學用詞表”制定的研究:以韓國為例[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3 王駿;字本位與認知法的對外漢語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吳平;文化模式與對外漢語詞語教學[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5 陶健敏;漢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法體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奧其爾(Gongor Eldev-Ochir);蒙漢語顏色詞之國俗語義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謝玲玲;以文化為核心的美國漢語教學模式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8 孫Y冒,
本文編號:206823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2068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