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目標的定位、分層與陳述
本文選題:跨文化交際 + 目標分層。 參考:《漢語學習》2007年05期
【摘要】:本文以語言學、第二語言教學、跨文化交際等相關學科理論為指導,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特點與現(xiàn)狀,在綜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對外漢語教學目標的定位、分層與陳述進行了重新描寫與討論。本文認為:(1)對外漢語教學屬第二語言教學,因此其總目標應明確定位為培養(yǎng)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一定位不僅符合第二語言教學的特點與實際,而且對貫徹第二語言教學中的"語言—語用—文化"三位一體的教學原則具有重要意義;(2)對外漢語教學目標是有層次的,下層目標與上層目標層層銜接,共同構成對外漢語教學目標系統(tǒng);(3)對外漢語教學目標的陳述應特別關注陳述的有效性,總目標層的目標陳述應是綱領性、方向性的,分目標層的目標陳述應既具指導性、示范性,又具可操作性,而底層的目標陳述則應完全是具體、明確、規(guī)范、可操作的。
[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ies of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studies, this paper aims at the orientation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Stratification and statement are redescribed and discussed.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so its overall goal should be to cultivat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learners who regard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which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Moreover,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the trinity of "language, pragmatics and culture" in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The statement of the goal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CFL) shoul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validity of the statement, and the objective statement of the general objective level should be programmatic, directional, and the goal statement of the goal level should be both instructive and instructive. Demonstration, maneuverability, and bottom-level objective statement should be completely specific, clear, standardized, operable.
【作者單位】: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水平考試中心
【分類號】:H1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瑩;對外漢語中的文化教學模式比較和策略分析[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2 楊金成;;試論對外漢語教學目標分類[J];漢語學習;2006年01期
3 王添淼;;教學目標的有效陳述與對外漢語教學[J];漢語學習;2006年03期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在美國[J];外語研究;1994年01期
5 程棠;;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目的的理論探索[J];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03期
6 高一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跨越”與“超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10期
7 袁新;跨文化交際與對外漢語教學[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8 姜麗萍;;關于有效陳述對外漢語教學目標的思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9 呂必松;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理論建設的現(xiàn)狀和面臨的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9年04期
10 崔永華;漢語教學的教學類型[J];語言文字應用;1998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瑜;;對外漢語教學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2 王玉曉;;淺談文化導入的新模式[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3 潘崇X;;英語專業(y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程設置研究[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李冬梅;鄭康健;;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跨越與超越[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年06期
5 李琳娜;;淺析跨文化交際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1年16期
6 楊東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袁慧;;以案例教學法培養(yǎng)大學生跨文化交際中的“超越”能力[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8 劉丹丹;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9 袁瑛;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與英語文化教學芻議[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10 趙菲菲;;多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余漢華;;多媒體環(huán)境下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初探[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2 崔希亮;;對外漢語教學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春新;《漢俄教學字典》:理論構建與編纂實踐總結[D];黑龍江大學;2004年
2 吳平;文化模式與對外漢語詞語教學[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3 林大津;跨文化言語交際:互動語用修辭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4 陶健敏;漢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法體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洪小熙;漢韓雙向語言教學解難[D];山東大學;2008年
6 芮晟豪;傳播網絡分析:韓國留學生在上海的文化適應模式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張家政;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文化哲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8 任永軍;先秦漢語的意合語法及其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林秀艷;西藏中小學漢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翟穎華;面向第二語言教學的現(xiàn)代漢語核心詞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瀟;英國人的文化定勢[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白雪;跨文化敏感度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影響[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宋蕾;論英語語言教學中高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朱廣瑜;文化語境與高中英語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魏海燕;警務英語口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史敏;基于元認知的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培欣;蒙古族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系統(tǒng)研究[D];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2010年
8 劉亞;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融入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9 王明新;英語專業(yè)學生跨文化交際深層障礙研究及其對文化教學的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欣;本科旅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開泰;;論漢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世界漢語教學;1992年01期
2 程棠;;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目的的理論探索[J];世界漢語教學;1999年03期
3 高一虹;“文化定型”與“跨文化交際悖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年02期
4 鐘華,樊葳葳,秦傲松;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社會文化能力調查[J];外語界;2001年04期
5 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1996年01期
6 廖光蓉;英語專業(yè)基礎階段閱讀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幾個問題[J];外語界;1999年01期
7 王英鵬;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幾點思考[J];外語界;1999年01期
8 陳巖;文化理解能力——21世紀外語教育的重要目標[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04期
9 李培元,趙淑華,劉山,邵佩珍,來思平;編寫《基礎漢語課本》的若干問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0年04期
10 王德s,
本文編號:19058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905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