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研究》創(chuàng)刊啟事
本文選題:漢語研究 + 對外漢語教學界 ; 參考:《世界漢語教學》2004年03期
【摘要】:正 由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主辦、齊滬揚教授主編的《對外漢語研究》雜志創(chuàng)刊號將于2005年3月出版。該刊的辦刊宗旨是以促進國內(nèi)外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為目標,及時反映漢語教學與研究領(lǐng)域的最新成果和學術(shù)動態(tài),全面提升對外漢語教學界的教學和科研水平,為學術(shù)討論、研究和理論創(chuàng)新提供平臺。
[Abstract]:The aim of the publi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o reflect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a timely manner. The level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academic discussion, research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作者單位】: 《對外漢語研究》編輯部;
【分類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答讀者問[J];漢語學習;1980年01期
2 ;編后記[J];漢語學習;1980年03期
3 楊秀君;馬建忠的《馬氏文通》[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0年02期
4 常寶儒;日本漢語教學與研究之一瞥[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0年02期
5 王及耳;美國漢語研究的意圖及目標[J];語言教學與研究;1980年04期
6 殷孟倫;王念孫父子《廣雅疏證》在漢語研究史上的地位[J];東岳論叢;1980年02期
7 ;致讀者·作者[J];漢語學習;1981年01期
8 殷孟倫;談談漢語詞匯研究的斷代問題[J];文史哲;1981年02期
9 孫維張;關(guān)于“熟語”的概念[J];漢語學習;1982年03期
10 ;王力教授治學經(jīng)驗談[J];高等教育研究;198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平;;外國留學生的閱讀偏離與得體性[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2 孫燕;舒華;周曉林;鄭先雋;;漢語動詞隱含因果性對代詞加工影響[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3 司格林;;列寧格勒大學漢語教學與研究[A];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4 王海燕;;漢語教學和中國文化傳播同時并進——大阪府日中友好協(xié)會附屬大阪中國語學院教學情況介紹[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5 陳亞川;;漢語研究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方法——方言、古漢語和共同語的比較研究例說[A];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3年
6 黃錦章;;論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主題及漢語的類型學特點[A];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6年
7 金立鑫;;動詞的語義域及其價語的推導——配價研究的一項基礎理論研究[A];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6年
8 陳淑梅;杜永俐;;漢字字源學芻議[A];語海新探(第五輯)——信息網(wǎng)絡時代中日韓語文現(xiàn)代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陸儉明;;有關(guān)被動句的幾個問題[A];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魯川;;立足漢語實際的信息語言學——確立漢語基元單位和構(gòu)建角色序列模式[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紅花;通向古代文化之道[N];中國教育報;2000年
2 ;商務啟動《趙元任全集》工程[N];光明日報;2000年
3 伊火;學界研討當代語言學與漢語研究課題[N];光明日報;2002年
4 蘇寶榮;談談漢語詞匯學研究的民族特征[N];光明日報;2002年
5 許鈞;從全譯到變譯[N];光明日報;2002年
6 賈鈺;王還教授: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N];光明日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溫紅彥;規(guī)范異形詞 教育界先行[N];人民日報;2002年
8 張蕾;濃縮學術(shù)精華,,盡展大師風采[N];中華讀書報;2002年
9 崔清新 易凌;大量新詞收入權(quán)威詞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10 張蕾;深入淺出 詳略有別[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謝朝群;禮貌的實踐轉(zhuǎn)向[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2 武建宇;《夷堅志》復音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董海櫻;西人漢語研究述論——16-19世紀初期[D];浙江大學;2005年
4 郭婷婷;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的信息結(jié)構(gòu)與功能類型[D];武漢大學;2005年
5 王駿;字本位與認知法的對外漢語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孔陳焱;衛(wèi)三畏與美國早期漢學的發(fā)端[D];浙江大學;2006年
7 王進;語言類型學的詞匯語義研究維度[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馮海珍;變換分析與漢語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2 石堅;泰國法政大學漢語專業(yè)漢語課程設置評介[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3 姜美玉;從若干漢語文化詞語看文化因素對韓國學生漢語學習的影響[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4 徐曉菲;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淺議[D];黑龍江大學;2001年
5 楊翼;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學設計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6 康振棟;《雜寶藏經(jīng)》新詞考[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吳東海;漢語附加成分的語義指向分析[D];云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薛健;量詞“個化”與“個”的語法功能及語法意義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郭勝春;漢語語素義在留學生詞義獲得中作用的實驗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10 謝翠玲;程度量主觀性及副詞“太”的相關(guān)分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8173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817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