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中經(jīng)常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選題:對外漢語教學 切入點:“著” 出處:《語言文字應用》1998年04期
【摘要】:80年代開始,,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外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教育、體育等各方面交流的日益頻繁,各國學習漢語的人越來越多,有的國家甚至出現(xiàn)了漢語熱,這大大促進了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怎樣不斷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質量,這成了大家關注的問題。前北京語...
[Abstract]:Since the 1980s, with the quickening pace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sports, and so on,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en learning Chinese in various countries, and in some countries there has even been a mandarin craze.Thi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China.How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which has become a concern.Former Beijing.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H1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黎;“著”的語義分布及其語法意義[J];語文研究;199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加勇;“著”的結構自足功能[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2 陳廣艷;動態(tài)助詞“著”的對外漢語教學設計[J];池州師專學報;2000年02期
3 王媛;;謂詞性結構的事件性和現(xiàn)代漢語進行體標記的語義分析[J];當代語言學;2012年03期
4 黃慧英,曾小武;試論“V著A”結構[J];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季安鋒;;“接連”、“連續(xù)”、“一直”的認知語義差異[J];漢語學習;2008年06期
6 任永軍;;漢語意合問題研究述略[J];漢語學習;2010年03期
7 賴先剛;“著”表“即時狀態(tài)”的語用義[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8 王嬋;荊亞玲;;天鎮(zhèn)方言的動態(tài)助詞“的”[J];漢字文化;2011年06期
9 周翠英;膠州方言中“著”的特殊用法[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10 曹娟;表開始體“起來”的核心意義[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S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李蕊;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助詞“著”的選項與排序[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2 金立鑫;;“著”“了”“過”時體意義的對立及其句法條件[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羅自群;現(xiàn)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彭育波;“V1著V2”結構多角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趙微;指令行為與漢語祈使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陳楚芬;面向泰國漢語教學的現(xiàn)代漢語“了”的考察[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阮桂君;寧波方言語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6 孫英杰;現(xiàn)代漢語體系統(tǒng)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7 陳振宇;現(xiàn)代漢語時間系統(tǒng)的認知模型與運算[D];復旦大學;2006年
8 陳晨;留學生漢語體標記習得的實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續(xù)性語義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軍;動詞后帶“著”被字句的功能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2 趙麗華;動詞帶“著”多動句的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3 孟淑娟;淄博方言體貌系統(tǒng)及相關虛詞研究[D];汕頭大學;2001年
4 崔明玉;三組持續(xù)類時間副詞的多角度分析[D];延邊大學;2001年
5 科瑪麗;現(xiàn)代漢語與僧伽羅語時態(tài)表達方式之比較[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石興慧;關于“V著AP”[D];延邊大學;2003年
7 唐娟華;山東方言動詞的完成體[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8 朱懷;主謂結構作狀語句考察[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9 張亞明;漢語形容詞的情狀類型及句法選擇[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10 徐海東;咸寧話的“到”[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爽;;靜態(tài)存在句中“著”“了”使用的南北方言差異研究[J];蘭州學刊;2011年07期
2 溫曉芳;;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正”、“在”、“著”探析[J];文教資料;2011年18期
3 阿John;;別讓考試成為拖累[J];黃金時代;2009年02期
4 王麗娟;;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漢語韻律沙龍順利舉行[J];世界漢語教學;2011年03期
5 張盼盼;;對外漢語專業(yè)研究生復試經(jīng)驗談[J];中國研究生;2011年04期
6 金愛麗;;論對外漢語教學與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7 本刊記者;;2010年全國高校對外漢語專業(yè)建設研討會在北京召開[J];語言科學;2011年02期
8 張楠;;對外漢語口語課的課堂設計淺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9 侯懿玲;;淺談對外漢語的語法教學[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韋冬雪;;論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差異的應對[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蕊;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助詞“著”的選項與排序[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2 彭媛;;對外漢語量詞教學探索——以量詞“串”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劉巍;;中文電影在對外漢語聽說教學中的應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4 李小海;程君實;陳佳品;;基于行為的自主式微小型移動機器人智能化研究體系結構[A];2001年中國智能自動化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1年
5 施歌;;“外向型”出版物價值的實現(xiàn)與提升——以《快樂漢語》為例[A];優(yōu)秀出版物價值論:中國編輯學會第十三屆年會優(yōu)秀文集[C];2008年
6 吳世林;陳壽才;楊志宇;;犬“S”步隨行訓練的技巧[A];第十一次全國養(yǎng)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邱親仁;;雙語心理詞庫構建新型對外漢語雙語學習詞典[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朱曉軍;;量詞分類小議----兼談“量詞”英譯問題及英漢對比[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楊海明;;對外漢語語法教學的定位與“管用、精當、易學”——以東南亞華裔留學生“了”教學為例[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張俊萍;;利用CTT的漢語自動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軟件的開發(fā)[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菲;向對外漢語老師致敬[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2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鄭慶君;對外漢語專業(yè)的母語之憂[N];光明日報;2011年
3 記者盧新寧;北大將大力培養(yǎng)對外漢語人才[N];人民日報;2002年
4 本報記者 翟帆;對外漢語推廣進入關鍵時期[N];中國教育報;2005年
5 記者 唐景莉邋實習生 王萌;北語培養(yǎng)對外漢語“種子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記者 楊啟蒙;涉外漢語培訓悄然升溫[N];信息時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郭曉虹;讓全人類分享中華文化[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陳道龍 鄭全慶;是熱門專業(yè),還是虛火夾生飯[N];新華日報;2009年
9 趙鳳華;我國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稀缺[N];科技日報;2004年
10 本報記者 趙暉;讓漢語文化走向世界[N];無錫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育波;“V1著V2”結構多角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美玲;對外漢語文化語用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屈哨兵;現(xiàn)代漢語被動標記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鄧杉杉;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案例研究[D];武漢大學;2011年
5 李芳蘭;現(xiàn)代漢語語義韻的理論探索與習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梁麗;基本層次范疇及其在英語教學研究中的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7 李宇宏;現(xiàn)代漢語多義詞詞義引申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蔡永強;漢語方位詞及其概念隱喻系統(tǒng)[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9 張春新;《漢俄教學字典》:理論構建與編纂實踐總結[D];黑龍江大學;2004年
10 徐江;現(xiàn)代維吾爾語否定的意義與表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小姣;語境理論與對外漢語慣用語教學[D];云南大學;2010年
2 田志華;對外漢語修辭教學與HSK(高等)難點[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3 徐曉菲;對外漢語語法教學淺議[D];黑龍江大學;2001年
4 馬寧;對外漢語課堂話輪轉換中的語用標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翁慧芬;對外漢語初級綜合教材對比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6 錢汝琦;對外漢語中高級階段古詩詞教學初探[D];浙江大學;2010年
7 劉剛;典型因果復句關系標記在對外漢語閱讀理解中的作用[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王在軍;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對外漢語語境策略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9 陳俊男;兩岸對外漢語初級綜合教材選詞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10 劉佳瑩;對外漢語新詞語教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7128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712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