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對比語言學理論的助詞“著”研究
本文選題:現(xiàn)代漢語 切入點:語言學理論 出處:《漢字文化》2013年02期
【摘要】:正1.引言在漢語語法研究領域(包括對外漢語教學界),下述論點頗為流行:助詞"著"、"了"、"過"等是現(xiàn)代漢語"體"范疇的標記,即它們是"體"范疇的標記詞。但仔細分析之后,似乎是有問題的!冬F(xiàn)代語言學詞典》對"體"作如下定義:"對動詞作語法描寫的一個范疇,主要指語法所標記的由動詞表示的時間活動的長短或類
[Abstract]:Introductio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including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following arguments are quite popular: the auxiliary words "Zhao", "already", "Yu" and so on are markers of the category of "aspect" in modern Chinese. That is, they are markers of the category of "aspect". But after careful analysis, there seems to be a problem. [the Dictionary of Modern Linguistics] defines "aspect" as follows: "A category of grammatical description of verbs," The length or class of time marked by a verb.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文法學院對外漢語系;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葆華;存在構式“著”、“了”互換現(xiàn)象的認知解釋[J];外語研究;2005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愛晶;陸敏;;去粗存精 取精用弘——構式語法研究概述[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王娟娟;;試析漢語存現(xiàn)構式及其多義性[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稅昌錫;;附著事件、附著動詞及相關句法語義[J];漢語學報;2008年03期
4 曹爽;;靜態(tài)存在句中“著”“了”使用的南北方言差異研究[J];蘭州學刊;2011年07期
5 童小娥;;從視點角度看靜態(tài)存在句中的“著”和“了”[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6 肖坤學;;認知語言學語境下被動句英譯漢的原則與方法[J];外語研究;2009年01期
7 田臻;;漢語靜態(tài)存在句中動詞語義偏離現(xiàn)象研究述評[J];外語研究;2009年06期
8 田臻;;英漢定位動詞的詞義轉化方向分析[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9 賈成南;;漢英存現(xiàn)句研究綜述[J];文教資料;2008年27期
10 程書秋;肖任飛;;語言中兩大基本語義語法范疇:“動態(tài)”與“靜態(tài)”——從“了”談起[J];學術交流;201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余成林;漢藏語系語言存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田臻;漢語靜態(tài)存在構式對動作動詞的語義制約[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董成如;存現(xiàn)句的認知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5 陳晨;留學生漢語體標記習得的實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邵健;現(xiàn)代漢語主動賓句的認知研究[D];浙江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俊麗;留學生存現(xiàn)句習得調查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穎;基于空間參照框架理論的英漢存在構式對比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3 王娟娟;現(xiàn)代漢語存現(xiàn)句的構式語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王海霞;歐美留學生漢語持續(xù)體標記“著”的運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靜;“NP1+V+有+NP2”類存在句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楊永娟;日本留學生漢語動詞體的習得偏誤分析[D];黑龍江大學;2011年
7 劉建華;零動詞存在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高蕊;歐美學生漢語體標記“了”“著”“過”的習得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9 張謙;英漢存在構式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王昊;漢語持續(xù)體意義的表達形式[D];吉林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寧生;動詞的語義范疇:“動作”與“狀態(tài)”[J];漢語學習;1985年01期
2 顧陽;關于存現(xiàn)結構的理論探討[J];現(xiàn)代外語;1997年03期
3 潘海華;詞匯映射理論在漢語句法研究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外語;1997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康錦屏;漢語語法的發(fā)展趨勢[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1987年02期
2 ;《漢語學報》2006年(總第13—16期)總目錄[J];漢語學報;2007年01期
3 邵敬敏;漢語虛詞研究的一個新起點——評《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叢書》[J];漢語學習;2003年04期
4 邢福義;;現(xiàn)代漢語的特殊格式“V地V”[J];語言研究;1991年01期
5 彭澤潤;陳長旭;吳葵;;“語言學概論”和“現(xiàn)代漢語”課程教學協(xié)調改革研究[J];云夢學刊;2007年04期
6 姚占龍;;第三屆“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成功召開[J];漢語學習;2008年03期
7 刁晏斌;;漢語史研究中的現(xiàn)代漢語視角——以《漢語語法化的進程》一書為例[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張春秀;李長春;;20世紀90年代以來現(xiàn)代漢語虛詞研究綜述[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5期
9 楊澤敏;楊金戈;;現(xiàn)代前沿語法理論和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J];語文學刊;2008年16期
10 邢公畹;;現(xiàn)代漢語和臺語里的助詞“了”和“著”(上)[J];民族語文;1979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龔千炎;;現(xiàn)代漢語的時間系統(tǒng)[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2 孫現(xiàn)瑤;付莉;;《人民日報》50年來文章標題的語言變化[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3 李志江;;談現(xiàn)代漢語通用字部首的定位[A];中國辭書論集2000[C];2000年
4 徐德寬;;現(xiàn)代漢語雙賓構造中兩個賓語的題元角色[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應學鳳;;現(xiàn)代漢語單音節(jié)反義詞音義象似性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陳振宇;陳振寧;;怎樣計算現(xiàn)代漢語句子的時間信息[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徐赳赳;;現(xiàn)代漢語篇章中啟后性分析[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8 王萌;俞士汶;段慧明;孫薇薇;;基于語料統(tǒng)計的現(xiàn)代漢語量名搭配研究[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詞典》編寫組;徐德寬;楊同用;張會;劉蘭民;;《現(xiàn)代漢語常用實詞搭配詞典》編撰中的幾個問題[A];2004年辭書與數(shù)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尹世超;;現(xiàn)代漢語標題語言句法研究的價值與方法[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史金生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現(xiàn)代漢語描寫語法》:百年漢語語法成果的全面總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北京大學教授 蘇培成;促進通用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李代祥;網(wǎng)絡語言的定性[N];中華讀書報;2006年
4 任松筠;到國外教漢語也不錯[N];新華日報;2006年
5 伊明;“掉頭”改為“調頭”更人性化[N];唐山勞動日報;2010年
6 陳丹丹 商務印書館;《現(xiàn)代漢語語氣成分用法詞典》:首部以語氣成分用法作為編寫對象的詞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徐來;網(wǎng)絡方言對漢語破壞還是更新[N];中國改革報;2007年
8 尹旭恩;天水方言考(上)[N];天水日報;2006年
9 ;《現(xiàn)代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N];中華讀書報;2000年
10 劉德謙;休閑探索(一):漢語中的“休閑”語義辨析[N];中國旅游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凡;現(xiàn)代漢語結果體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2 尹海良;現(xiàn)代漢語類詞綴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3 顏紅菊;現(xiàn)代漢語復合詞語義結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劉文欣;現(xiàn)代漢語責訓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5 祁峰;現(xiàn)代漢語焦點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6 馬春華;現(xiàn)代漢語歐化結構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7 安美娜;現(xiàn)代漢語高頻語素復合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8 林新宇;漢語和韓國語話題句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韓朝婷;現(xiàn)代漢語將來時標記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10 劉街生;現(xiàn)代漢語同位組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主賓;現(xiàn)代漢語“以A為B”句探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陶勝妃;現(xiàn)代漢語謂詞修飾詞前后位置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石婧;現(xiàn)代漢語羨余否定現(xiàn)象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程葆貞;現(xiàn)代漢語強調范疇[D];河南大學;2010年
5 毛雪蓉;現(xiàn)代漢語“來”的分布及用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晏靜;現(xiàn)代漢語強調的表現(xiàn)[D];吉林大學;2011年
7 蘇燕;現(xiàn)代漢語標題結構類型的計算機自動分析[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8 武星;現(xiàn)代漢語制止警告類應答詞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9 烏蘭;漢語第二語言教學中雙音節(jié)形容詞三分法分類教學理論初探[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10 高俊霞;現(xiàn)代漢語方式賓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696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669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