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教學的模式匹配
本文選題:對外漢語教學 切入點:模式 出處:《漢語學習》2000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外國學生學習漢語,在頭腦中構(gòu)建起漢語詞語模式、句子模式和思維模式的同時,還必須進行反復實踐和訓練,,也就是漢語語言模式的匹配和提取,才能熟練地應用漢語進行交際。模式匹配的認知作用是識別和理解。被識別了的漢語模式可以被提取。外國學生提取漢語模式主要有三種困難:提取不出、提取有誤和提取遲緩。漢語模式匹配和提取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應用的熟練和自我監(jiān)控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任務。
[Abstract]:When foreign students learn Chinese, they should construct Chinese word patterns, sentence patterns and thinking patterns in their mind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must carry out repeated practice and training, that is, matching and extracting Chinese language patterns.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tern matching is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The identified Chinese patterns can be extracted. The final purpose of Chinese pattern matching and extraction is application. Proficiency and self-monitoring of applic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中國文化學院!上海200062
【分類號】:H195.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的模式構(gòu)建[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銀潔;;閱讀教學中閱讀心理的培養(yǎng)[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2 胡學文;外語閱讀的認知模式[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黃婉梅;表處所的“在Np”的語義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4 何清順;漢英詞匯重疊式附加意義對比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5 盧英順;現(xiàn)代漢語中的“延續(xù)體”[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6 王祥榮;兒童語言中的“上”、“下”類方位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7 朱萬喜;兒童語言中的親屬稱謂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8 肖奚強;范圍副詞的再分類及其句法語義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李永康;第二語言詞匯難度定義的整合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10 周元琳;“(一)點兒”的語法功能和語用特征[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白興易;;論工業(yè)設計教學的科學性原則[A];2004年工業(yè)設計國際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黃坤;白興易;;設計教育與藝術(shù)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研究[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3 邢紅兵;;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動詞用法頻率詞典[A];對外漢語學習詞典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施家煒;;成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個體因素與習得效果的相關(guān)研究[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5 徐子亮;;兩種不同的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學習策略分析[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6 魯曉琨;;助動詞“會”的語義探索及與“能”的對比[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7 朱旗;;商務漢語教學基本特征初探[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8 張全真;;動詞“算”的語義、語用及語法偏誤分析[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9 徐子亮;;不同認知風格的漢語學習者在學習策略運用上的差異研究[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10 陳賢純;;強化教學:提高效率之路——《漢語強化教程》的編寫與實驗[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東晶;俄漢代詞指示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陶云;不同年級學生閱讀有或無配圖課文的眼動實驗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3 唐德海;大學課程管理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4 劉國永;德性涌現(xiàn)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賈林祥;認知心理學的聯(lián)結(jié)主義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陳少華;不同認知任務中人格特質(zhì)對信息加工的影響[D];華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王利眾;俄漢科學語言句法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8 井世潔;不同閱讀能力中學生語篇閱讀中的推理加工[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9 丁彪;企業(yè)領導者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10 楊金鑫;漢語的內(nèi)隱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衛(wèi)華;以建構(gòu)主義為指導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的設計[D];河北大學;2000年
2 吉田泰謙;漢語肯定句與否定句不對稱現(xiàn)象的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3 施棟琴;進行概念的表達和情狀類型——英漢對比及其在翻譯中的應用[D];上海海運學院;2000年
4 朱彥;復合詞的語義結(jié)構(gòu)與詞素義的提示機制[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李林;三種認知語言觀與外語教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6 徐云知;近20年語感及語感教學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7 徐元根;關(guān)于中學向量教學的若干思考[D];蘇州大學;2001年
8 蘇奕華;第二語言習得模式理論與口語教學[D];黑龍江大學;2001年
9 李肅寧;俄漢語空間關(guān)系表達形式和手段的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10 呂玉娟;英語詞匯習得與詞匯教學——從認知學的角度看英語詞匯教學法[D];黑龍江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越;呂美嘉;;語言軟實力發(fā)展新模式與路徑創(chuàng)新[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2 張相明;;新世紀國內(nèi)外詞典編纂指導比較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3 許玲玲;;新課程下構(gòu)建自主合作型課堂教學模式[J];才智;2011年23期
4 趙筠;;“中國古代文學”戲曲教學手段新探[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07期
5 鄭劍平;;論語言中的“類推”[J];西昌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6 施其生;;汕頭方言連讀變調(diào)的動態(tài)運行——兼論漢語方言連讀變調(diào)的研究視角[J];中國語文;2011年04期
7 ;《國際漢語》稿約[J];國際漢語;2011年01期
8 匡倩;;基于雙語動態(tài)心理詞匯表征模式的二語詞匯習得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9 ;書訊[J];語言文字應用;2011年03期
10 康小紅;卜小偉;;流行語的嵌套式模式[J];中國證券期貨;2011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穎;;日中機器翻譯中漢語副詞的數(shù)據(jù)處理[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王樹西;白碩;姜吉發(fā);;模式合一的“減首去尾”算法[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楊孝寬;曹靜;趙曉華;;交通工程雙語教學模式的探討[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C];2009年
4 烏蘭巴圖;;樹立語言教育目標 搭建雙語提升平臺——博州多元文化課程與雙語教學模式研究[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廖艷霞;;打造雙主體雙向建構(gòu)模式——論互動式教學在大學寫作課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及操作要點[A];中國寫作學會第六屆(第二次)理事會暨第十二次學術(shù)年會會議交流論文集[C];2004年
6 何家寧;李茜;;辭書評論的宏觀理論模式[A];中國辭書論集2001[C];2001年
7 易綿竹;;構(gòu)筑通用語義碼模式的符號學基礎[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8 沈偉麟;;?妻o典中名詞術(shù)語的溯源角度及其模式[A];中國辭書學文集[C];1998年
9 林杏光;;為NLP創(chuàng)立模式,用HNC研究漢語[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袁智忠;;試論應用寫作主體的思維特征[A];貴州重慶河北海南四省市寫作學會2003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崔清新 郭麗琨;人類6700多種語言,未來百年將消失一半[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2 葉曉楠;當一名國際漢語交流使者[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3 于峻嶸;古文字研究與構(gòu)形關(guān)注[N];光明日報;2007年
4 劉永耕;分化字造成的異形詞應該怎樣統(tǒng)一(上)[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松鶴;隱喻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2 周新玲;詞語搭配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3 羅天華;施格語言的形態(tài)—句法關(guān)聯(lián)[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肖維青;多元動態(tài)翻譯批評的建構(gòu)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5 譚業(yè)升;翻譯中的識解運作[D];復旦大學;2004年
6 陳浪;當代語言學途徑翻譯研究的新進展[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7 趙東林;基于語篇類型的翻譯對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8 劉麗艷;口語交際中的話語標記[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莫銀麗;模糊學在翻譯質(zhì)量評估中的應用[D];武漢大學;2005年
2 馮雅姝;以圖式理論分析企業(yè)精神傳播模式[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3 左燕青;商務口譯質(zhì)量評估探究[D];廈門大學;2007年
4 吳冬;《搜神記》名詞同義詞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6年
5 何俊平;譯者的心路歷程[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6 唐媛;言語交際中的性別差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史丁丁;認知推理模式及其在翻譯中的應用[D];黑龍江大學;2007年
8 楊潔;譯者的翻譯審美心理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9 高晨;“哥倫比亞在北京”暑期漢語項目個案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10 舒娜;我國高職院校雙語教學研究[D];武漢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6414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641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