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對外漢語論文 >

評注性副詞“并”、“倒”、“也”的對比考察

發(fā)布時間:2017-12-20 19:25

  本文關(guān)鍵詞:評注性副詞“并”、“倒”、“也”的對比考察 出處:《紅河學院學報》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譯注性副詞 對比分析


【摘要】:"并、倒、也"是幾個意義上具有相關(guān)性的評注性副詞,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上的難點之一。本文比較分析了"并"、"倒"、"也"的語法意義及其所在分句的句法特征上的差異。"并"的核心語法意義為重復(fù)、確認事實,還原事實本來的真相;句式上"并"只能放在否定詞前邊,用來加強否定語氣。"倒"的語法意義歸納為:1、表示所述事實與預(yù)期相反。2、表示轉(zhuǎn)折關(guān)系。3、表示增強語氣。句式上"倒"用在主從復(fù)句中表示讓步。"也"基本的語法意義是表同一;句式上"也"常跟其他詞語配合,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
【作者單位】: 忻州師范學院中文系;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通過實際的對外漢語教學以及偏誤語料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留學生漢語副詞的習得過程中常常出現(xiàn)錯誤。對于一個把漢語當作第二語言來學習的外國人來說,由于漢語語感的缺乏,一個句子用與不用某個副詞的細微差別他們是很難辨別出來的,因而何種情況下該用這些副詞,何種情況下不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屈承熹;漢語副詞的篇章功能[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1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婉梅;表處所的“在Np”的語義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葛榮;徐麗萍;;“超X”類詞的來源初探[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3 葛婷;;協(xié)同副詞“一起”與“一齊”可替換度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孫宜春;;“NP+V-起來+AP(VP)”句式的語義結(jié)構(gòu)[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5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6 何清順;漢英詞匯重疊式附加意義對比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7 陳紅燕;;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用”字介詞框架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8 鐘華;;“才”重讀與非重讀時語義、語用功能差異[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盧英順;現(xiàn)代漢語中的“延續(xù)體”[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10 王祥榮;兒童語言中的“上”、“下”類方位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銳;;語義等值和漢語虛詞的意義分析[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2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3 袁明軍;;《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擬聲詞[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祝東平;高彥怡;;副詞“就”的釋義[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湯曉林;;語氣副詞“一旦”及其教學[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陳萬龍;;方位詞“前”的歧義用法[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郝敏;;現(xiàn)代漢語“不+NP”結(jié)構(gòu)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寇金鳳;;淺析篇章連接成分“當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李勁榮;;內(nèi)涵、外延與漢語修飾成分的標記隱現(xiàn)[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fù)音詞構(gòu)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烏曉麗;“X+—N比—N+VP”表義功能新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滿蕾;東北方言數(shù)字詞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張軍琿;基于統(tǒng)計的常用漢語副詞用法自動識別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7 田潔;現(xiàn)代漢語回聲拷貝式“A就A”結(jié)構(gòu)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丁熠;“契合”類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guān)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岳婕;;“r庇搿胺ⅰ薄皉鄙鐘搿皏|”聲字的對比分析[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5年S1期

2 周祖亮;;先秦名詞性謂語句的語義功能[J];襄樊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牛忠光;周雷;;英漢稱謂語及其文化差異分析[J];平原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4 曹玲;;《紅樓夢》漢、英版本中“死亡”的委婉語的對比分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5 趙莉莉;;語言是任意的還是有理據(jù)的?(英文)[J];語文學刊;2006年11期

6 張鐵輝;;從英漢習語對比分析看英漢文化的差異[J];河北軟件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楊建輝;;英漢委婉語對比[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9期

8 仲晶瑤;;對比分析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魏興才;;英漢社會生活委婉語的文化內(nèi)涵與文化意蘊對比[J];攀枝花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10 趙翠華;;漢英顏色詞文化內(nèi)涵對比分析[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7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光榮;;英漢語篇語音銜接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何雅媚;;英漢語中被動語態(tài)表達的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葉丁;;英語與漢語中的性別差異[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陳星;;漢英定語語序的對比分析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陳瑩;;英漢節(jié)奏對比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岳婕;;“r庇搿胺ⅰ薄皉鄙鐘搿皏|”聲字的對比分析[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池昌海;;當前杭州市戶外用語與文字規(guī)范調(diào)查——兼與1990年代作對比分析[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保云;;通過英漢習語看中西文化差異[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9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與特點的比較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周國輝;隋虹;;語言語境語法化作用的英漢語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熊子瑜;韻律研究的前沿和特點[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2 特約記者 郭彥辰;和即仁:“我們完全是靠人力完成的調(diào)查任務(wù)”[N];中國民族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磊;漢英視覺動詞語法化的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2 韓大偉;英漢運動類動詞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卡麗娜;烏漢語詞匯對比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8年

4 李春享;韓國留學生漢語趨向補語習得過程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羅思明;英漢動結(jié)式的認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郭富強;意合形合的漢英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金順吉;韓漢語人稱代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張永奮;漢意委婉語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恩華;“V到+NP、V在+NP”的句法語義漢韓對比研究及其理論應(yīng)用[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10 阿依克孜·卡德爾;現(xiàn)代漢語與現(xiàn)代維吾爾語名詞對比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德賢;英韓禮貌用語對比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2 李素峰;英漢報紙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對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3 楊會麗;英漢社論中概念隱喻的對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王海霞;《祖堂集》語氣詞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李潛波;中英文對話中弱化標記語的對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6 袁蕾;漢維語時間副詞對比研究[D];新疆大學;2008年

7 王念婷;英漢災(zāi)難新聞報道的主位推進模式對比[D];河南大學;2009年

8 田平平;英漢近義詞語義韻對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9 劉莎;領(lǐng)導人演講語篇中語法隱喻對比分析[D];黑龍江大學;2009年

10 韋麗萍;漢語和泰語數(shù)字成語的對比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

本文編號:131314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31314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b53b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