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漢語課堂中學生對非語言符號接收效果的考察與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12-17 08:27
本文關鍵詞:對外漢語課堂中學生對非語言符號接收效果的考察與分析
【摘要】:語言傳播和非語言傳播是人類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播手段,非語言傳播有著獨特的功能。它可以輔助語言,使語言的表情達意更豐富,有時它可以替代有聲語言,暫時起到交際工具的作用。但是在漢語教學中非語言傳播一直處在被忽視的地位。本文以傳播學中的非語言傳播理論為指導,結合教育學、心理學以及二語習得理論,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來考察和探討對外漢語課堂中學生對非語言符號的接收情況。 本文共分為四個部分,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介紹選題的原因,簡述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相關研究綜述 第二章主要介紹了一些非語言傳播的基本概念,探討了非語言符號的分類、特點和功能。按照接收渠道的不同,將非語言符號分為視覺、聽覺、其他感覺類三種。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將非語言符號的特點概括為廣泛性、整體性、不確定性、形象性和通義性五個特點;將非語言符號的功能概括為替代、強調、補充、否定、和調節(jié)五項功能。討論了對外漢語課堂中非語言符號的分類、特點和功能。 第三章先介紹了問卷設計的思路,然后按照視覺非語言符號、聽覺非語言符號、其他感覺的分類,以及變量設置的維度(性別、文化、年齡、漢語水平)對調查的結果進行探討。最后根據(jù)前文分析的結果,提出了幾點教學建議。期望能夠更積極地將非語言符號運用到教學中來,幫助提高教學效果。 第四章為結語。主要概括了本文的研究發(fā)現(xiàn),并對此次研究做了評價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復旦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H195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俞琦;泰國漢語課堂非言語交際研究[D];廣西大學;2012年
2 余海燕;赴泰漢語教師志愿者課堂教學的非言語行為調查研究[D];暨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2994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29943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