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非語言交際行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09 22:01
本文關(guān)鍵詞:教師非語言交際行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yīng)用研究
【摘要】:對外漢語教師的非語言交際行為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在傳達教學信息、交流情感、了解學生真實意圖等方面都發(fā)揮著作用,是一種重要的輔助性教學手段。教師非語言交際行為指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語言交際之外的所有交際行為,主要有體態(tài)語、近體語、副語言、時間語言、外表形態(tài)和板書等。這些非語言交際行為的運用可以起到突出教學重點、補充語言信息、替代語言手段所要傳播的信息、以及促進師生互動等作用。教學是教師傳授和學生學習的一系列交流過程,教師在教學中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有什么意義、如何在進行漢語教學時運用好非語言交際行為,是廣大對外漢語教學工作者必須面臨的思考。教師非語言交際行為不僅直接影響學生對講授內(nèi)容的理解、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也會影響師生關(guān)系。長期以來,人們過多地關(guān)注課堂教學的語言層面,而忽視了非語言層面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尤其忽視非語言交際行為對師生關(guān)系產(chǎn)生的影響。在蔚山大學進行的調(diào)查顯示,絕大多數(shù)漢語學習者均認為教師的眼神、動作、表情甚至衣著都對漢語學習有著明確而直接的影響,而教師語言表達的快慢緩急、抑揚頓挫等對漢語學習的影響則更為直接。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漢語教師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非語言交際行為,使用積極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提高教學質(zhì)量,避免使用消極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影響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
【學位授予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19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金玉鑫;;跨文化交際學概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2 王軍;談非語言交際在課堂教學中的應(yīng)用[J];山東外語教學;1997年04期
3 李紅;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意識[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S1期
4 馬蘭;對外漢語情感教學的課堂實施[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5 周健;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及教師的雙文化意識[J];語言與翻譯;2004年01期
,本文編號:11637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16373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