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理解教育與初中歷史課程內容的整合研究
本文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與初中歷史課程內容的整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第一章緒論
—、問題的提出
新課程改革非常重視建立“體現(xiàn)素質教育精神的教學理念”,意識到了 “過去的歷史教學目標,在思想教育方面過多地強調了政治教育方面,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問題。由于基礎教育階段恰好與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期相吻合,因此在這一時期傳達給學生什么樣的理念,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到其今后的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盡管國際理解教育自提出至今已有七十年左右的時間,但就我國而言,還是一個尚未全面鋪展開來的較新的理念,與歷史課程內容的結合亦是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而無論倡導哪種教育理念,最根本的原則都是要從實際出發(fā),即要看它是否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是否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是否有行之可依的相應政策以及研究成果等。本研究正是基于以下幾種情況展開的。從世界的角度來看,自新航路開辟以來,人類就己經開始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自20世紀中葉興起,至今方興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空前地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為“地球村”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從我國的角度來看,自20世紀70年代起,外交局面的新拓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重要歷程,標志著中國正一步步加快融入全球化潮流。順應這種社會形勢的現(xiàn)代人格,理應能夠體現(xiàn)出一種正確的公民意識,“亦即具有平衡的、恰當?shù)亩瞧娴�、極端的國家意識和世界意識”。而國際理解教育的推行,與歷史新課程實施公民教育的追求是相適應的。一項針對中小學生際理解態(tài)度情況的調査顯示,當前中小學生的民族主義情緒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偏狹性特征,與之相應的則是國際理解意識的缺乏。以其中一項具體問題為例,“關于美國911事件的發(fā)生,小學、初中、高中選擇‘高興’分別為56%、70%、65%。由此可見,第一、學生國際理解意識的增長未必與身心發(fā)展水平的提高成正比;第二、在基礎教育各個階段之中,初中生存在的國際理解意識缺失的狀況是相對更為突出的;第三、一個隱性的問題在于,并非所有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之后,都會升入普通高級學,接受相對而言更為完善的基礎教育,獲得進一步提升國際理解意識的空間。與此同時,如果對包括國際理解教育在內的“專項教育都搞教材建設”,也存在增重學生學業(yè)負擔之嫌,“關鍵倒是改革教育方法,最好能和開發(fā)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改革”、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選擇并整合適當?shù)恼n程內容滲透國際理解教育,是比較實際的,也是大有必要的。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如下四個方面:一是探究國際理解教育與歷史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尋求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論支撐。二是通過對建國以來不同階段,國際理解教育在歷史課程內容中滲透情況的梳理,總結出其中的經驗教訓,以期在利用現(xiàn)有課程內容的過程中,能夠揚長避短。三是界定現(xiàn)有歷史課程內容中哪些部分適宜滲透國際理解教育,使相關教學活動能夠有的放矢地展開。四是結合實踐案例,探究通過整合初中歷史課程內容來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方式及其注意事項。本研究的意義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從與歷史教學相關的史觀等概念出發(fā),挖掘國際理解教育與歷史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對于提升在歷史課程內容中傳達國際理解教育的理論品質,具有一定的意義。二是利用學術界已有的對關于建國以來各個時期歷史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與教材的研究成果,以及有關一手、二手資料,汲取出先前國際理解教育在初中歷史課程內容中的反映情況的經驗教訓,對于在當下乃至于今后更妥善地進行相關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三是針對初中歷史課程內容,理清哪些部分適宜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可以通過怎樣的方式整合這些課程內容,運用于課堂教學,對于加強在具體學段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將國際理解教育與具體教學實踐相結合的針對性,進而更有效地達成歷史教學的育人目標,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
第二章國際理解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其與歷史教學的聯(lián)系
一、 國際理解教育的提出與發(fā)展
擬建于1945年底,一年后正式宣告成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憲章》中提出:“戰(zhàn)爭既發(fā)動于人心,故和平之堡皇須建筑于人心”,“為了消除橫亙在各國國民心中的心理隔閡,筑起和平的堡壟”,開始倡導要在各國間開展國際理解教育。自此以后國際理解教育大致經歷了四五十年代的萌生、兩極格局下的在曲折中發(fā)展以及冷戰(zhàn)結束以來的新發(fā)展三個階段,而歷史教學在各個階段的標志性會議或文件中,則常有涉及。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國際理解教育處于一個萌生的階段。1947年聯(lián)合國教文組織“將國際理解的核心觀念確定為:理解國際重大問題;尊重聯(lián)合國和國際關系;消除國際沖突的根源;發(fā)展對他國的友好印象”,明確了國際理解教育的價值取向。1948年在日內瓦召幵的國際公共教育大會第11屆會議,通過了《青年的國際理解精神的培養(yǎng)和有關國際組織的教學》的建議,要求包括歷史學科在內的"所有教學應有助于認識和理解國際團結”、指明了要在具體的學科教學中傳達國際理解教育的大方向。1950年至1953年期間,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與部分國家“舉行了一系列的關于提高歷史和地理教學以及現(xiàn)代語言教學的研討班”,“開始鼓勵不同國家間相互修改歷史教科書,以消除教科書中出現(xiàn)帶有偏見的事實和民族主義的偏見”、幵始投入將國際理解教育與歷史教學相結合的實
………..
二、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與外延
國際理解教育理念被提出以后,其基本概念一直處在一個不斷豐富、擴展的趨勢之中。目前,關于國際理解教育的一個比較新的定義指出它"是通過增進不同地區(qū)、國家、民族間的相互理解、促進相互合作,達到維護和平、建立共生共存意識的教育”。而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亦都是圍繞著這個定義鋪陳幵來的。根據(jù)現(xiàn)有研究,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大致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是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弘揚;二是對異質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三是對國際關系的認知與把握;四是對國際規(guī)則的了解與遵守;五是擁有全球高度的視野與胸懷。不難看出,這幾個層面的內涵之間存在著一個循序漸進的隱線:前兩點側重于基本的文化知識;第三至四點側重于國際交往技能;最后一點則側重于態(tài)度上的升華。而這與國際理解教育的目標與層次實際上也是遙相呼應的。在國際理解教育的諸多內涵之中,蘊含的一個核心理念便是由日本提出,1995年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正式投入使用的“共生” 一詞。因為無論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如何變化,其維護人類和平、共生共存的主旨是始終如一的。當“國際理解教育核心理念從異文化理解、本國文化理解和相互理解到共生、共存的理解轉變完成并交匯于時空中某一點時,我們才會在理論的視野中探求到令人振奮的那一瞬間”、隨著國際理解教育內涵的演進,它的外延也在圍繞著“共生”理念逐步擴大,囊括了“人權、民主、基本自由、資源和環(huán)境保護、尊重物種和文化多樣性、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相互依存、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內容。上述幾大方面與初中歷史課程內容大多或直接或間接地有所關涉,需要教師結合課程標準加以細致的界定。
……….
第三章建國以來國際理解教育在初中歷史課程......... 13
一、新中國建立至“文革”前......... 13
二、文革”至“在徘徊中前進”時期......... 16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至20世紀尾聲 .........17
四、新課程改革以來......... 19
第四章國際理解教育與當前初中歷史課程內容的整合......... 20
一、適宜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初中歷史課程內容......... 20
二、國際理解教育與歷史課程內容的整合方式......... 24
三、整合時需注意的幾點事項......... 29
第四章國際理解教育與當前初中歷史課程內容的整合
一、 適宜滲透國際理解救育的初中歷史課程內容
《2011版課標》總共規(guī)定了將近130個課程內容,顯然這些內容并非都能夠與國際理解教育產生關聯(lián),只有擇取其中與國際理解教育的內涵相互契合的部分,才能有的放矢地展開更進一步的整合工作。由于國際理解教育絕非單向度的,而是“既是對他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理解,同時也是讓他國認識和了解本國的雙向過程”、因此無論是中國通史方面還是世界通史方面的課程內容,都有可以挖掘的空間。無論希望借助歷史課程內容展開哪方面的專項教育,都應注意到“歷史課程建設必須從國家的教育實際出發(fā),必須符合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這是歷史課程建設的基本點”、而且,由于中國同樣是這個多元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即便是希冀擴大學生的國際視野,也不應忘記要以民族性作為實施歷史課程的基礎,不可忽視中國通史方面的相關課程內容。根據(jù)國際理解教育所具有的認同與弘揚本土文化、擁有全球高度的視野與胸懷的內涵,在中國通史方面的課程內容中,涉及到本土文化、中外交流、民族關系的內容是適宜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一是本土文化方面。由于文化史在歷史課程內容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從歷史課程的角度來看,“ ‘文化理解’是‘國際理解’最為核心的內容”。如果不能夠正確對待,或者說是“善待”自身的本土文化,便既有可能在理解異質文化時迷失自我,也無法讓自我得到來自異質文化的理解。故而,應當以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作為歷史課程中滲透國際理解教育的一個前提。在《2011版課標》規(guī)定的課程內容中,如史前時期“知道炎帝、黃帝的傳說故事”,可以通過對照其他民族的始祖?zhèn)髡f,使學生認識到要尊重各民族的歷史源起;夏商周時期“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爭鳴’對后世的深遠影響”,可以聯(lián)系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理論以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國外的傳播情況,使學生了解其在整個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初步認識書法藝術”、隋唐時期“通過……唐詩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會氣象”、宋元時期“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詞、元曲的流行”、明清時期“以《紅樓夢》和京劇為例,了解清代文學藝術成就和特色”,可以增強學生對中國語言文字藝術之美的自豪感;近代史上“知道魯迅、茅盾、齊白石、徐悲鴻、聶耳、洗星海等人的成就”,可以結合其人其作的國際影響,提升學生對中國近現(xiàn)代文化成就的認知。
……….
結束語
在新課程改革之中,“人文教育功能”與“公民教育功能”均被視為歷史教育功能開發(fā)的重點。公民意識的缺失或錯誤的公民意識,會將本應使人引以為豪的愛國主義引上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歧途,甚至是引發(fā)侵略擴張。20世紀人類已經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而時至今日,戰(zhàn)爭或恐怖主義的威脅依然有其深厚的根植土壤。正確公民意識的形成實則又離不開較為豐厚的人文素養(yǎng),只有做到善待自己的文明,珍視其他的文明,心存人文關懷,促進相互理解,才能為全人類的“共生”創(chuàng)造更加穩(wěn)固的前提條件。國際理解教育雖然絕非實現(xiàn)并維護世界和平的“靈丹妙藥",但它對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進而形成正確公民意識所能起到的助推作用則是不言而喻的。關于國際理解教育自身理論等宏觀層面的探討目前已經展開得較為全面深入,與歷史學科等具體學科教學相結合的研究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對過往經驗教訓的總結,以及與具體學段和具體課程內容的結合研究,均存在有待拓展的空間,只有更加妥善地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更進一步地落實國際理解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國際理解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與歷史教學的契合點,國際理解教育在我國建國以來初中歷史課程內容中的反映情況及其經驗教訓,以及現(xiàn)行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有哪些課程內容適宜滲透國際理解教育,可以用哪些方式整合這些課程內容以更好地達成教育效果,在整合時應該遵循哪些注意事項等。由于筆者才疏學淺,對很多問題的認識與分析還十分粗疏,因此,,國際理解教育與初中歷史課程內容的整合研究仍有待更進一步地探討。特別是在通過跨學科課程內容整合滲透國際理解教育方面,由于向度十分寬廣,所以依然有較大的研究空間。
............
參考文獻(略)
本文關鍵詞:國際理解教育與初中歷史課程內容的整合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70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17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