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理論論文 >

中國文化教育學的起步與發(fā)展特征——基于文化教育學早期著述的文本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8-09 04:20

  本文關鍵詞:中國文化教育學的起步與發(fā)展特征——基于文化教育學早期著述的文本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 文化教育學 文化哲學 中國文化教育學


【摘要】: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文化教育學經(jīng)由日本傳至我國,成為20世紀上半葉我國重要的教育學思潮之一。蔣徑三、楊杏庭分別以重研究與重改革兩種傾向較為全面和系統(tǒng)地引介了德國文化教育學的理論,傳播了狄爾泰、斯普朗格和李特等學者的思想。特別是蔣徑三的《文化教育學》在中國文化教育學起步階段具有里程碑意義,并與散見于各期刊的學術論文一起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教育學早期著述的基本內(nèi)容。受限于研究主體、教育制度、社會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等因素,中國文化教育學在起步階段的影響力是有限的;但它引發(fā)的人們對文化與教育關系的一系列思考,從一個重要的側面反映了我國教育學思潮的歷史面貌與演進軌跡。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貴州大學;
【關鍵詞】中國 文化教育學 文化哲學 中國文化教育學
【分類號】:G40-055
【正文快照】: 文化教育學,又稱精神科學教育學,是產(chǎn)生于德國的一種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教育學思潮。20世紀上半葉,文化教育學與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Herbart)學派、杜威(John Dewey)實用主義、唯物史論教育思想等共同對我國教育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綜觀目前的諸多研究,對后三者的研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侯懷銀;王俊琳;;德國文化教育學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影響[J];外國教育研究;2016年09期

2 田正平;;關于民國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學報;2016年04期

3 傅安洲;吳國斌;;德國文化教育學的哲學傾向對二戰(zhàn)后政治教育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4年02期

4 蔣徑羽;蔣品真;仇志琴;;蔣徑三先生年譜[J];上海魯迅研究;2005年02期

5 吳黛舒;;文化學和教育學中的“文化”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年03期

6 周谷平,徐立清;馬克思主義教育學中國化歷程初探[J];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紅霞;;中國文化教育學的起步與發(fā)展特征——基于文化教育學早期著述的文本分析[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7年01期

2 張世飛;楊向鵬;;李大釗:中國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先驅[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01期

3 廖婷婷;;文化范式在教育研究中的意義[J];青春歲月;2013年07期

4 袁朝云;;教育理論建構中的價值選擇[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5 張應強;;中國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轉換——兼論教育研究的文化學范式[J];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6 魏丹;曹留成;;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中國境遇[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7 龔春芬;李志峰;;高校學術人力資源的內(nèi)涵與本質屬性[J];教育與現(xiàn)代化;2008年04期

8 侯懷銀;王喜旺;;教育學中國化——一個世紀以來中國學者的探索和夢想[J];教育科學;2008年06期

9 姜勇;鄧素文;;本土困境與學前教育學的文化轉向[J];學前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10 姜勇;;論教育學的文化品性[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13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金平;;民國教育熱的背后:一種想象性的社會記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年Z2期

2 傅安洲;彭濤;吳國斌;;20世紀50—70年代聯(lián)邦德國政治教育思想的爭論[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3 張一兵;;關聯(lián)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J];歷史研究;2011年04期

4 潘中偉;意義的追尋及其迷失——簡析狄爾泰的精神科學認識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金志遠;課程文化研究述評[J];中小學管理;2004年07期

6 巫肇卉,靳玉樂;課堂的文化學思考[J];當代教育科學;2004年07期

7 于海波,孟昭輝;科學課程的文化學研究:內(nèi)涵、價值與走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4年05期

8 胡勁松;20世紀德國的文化特質及其教育特征[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9 丁敏;師生沖突的文化因素探析[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10 王海燕;試論教育研究的文化意識[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西順;;理解即再生[J];現(xiàn)代教育論叢;2011年01期

2 鄒進;理解即意義的生成——德國教育家福利特納的理解論[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90年06期

3 傅安洲;吳國斌;;德國文化教育學的哲學傾向對二戰(zhàn)后政治教育的影響[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4年02期

4 黃曉旭;;與學生的心聲共鳴[J];中國教師;2009年S1期

5 翁璇;試論“危機”的教育價值[J];中國教育學刊;1996年01期

6 張效珍;;試論文化教育學視角下的新課程三維目標[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5期

7 朱鏡人,胡一終;李特文化教育學思想述要[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8 路淑涵;;關于教育本質的思考——讀《現(xiàn)代德國文化教育學》有感[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2年06期

9 夏國英;蔡元培文化教育學思想初探[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慶斌;教育優(yōu)先原則[N];中國民族報;2005年

,

本文編號:64351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64351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bd9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