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理論論文 >

論教育與人的美好生活

發(fā)布時間:2020-11-05 09:36
   美好生活是整體上令人滿意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由于人總是不滿于現(xiàn)狀,追求著完美,美好生活就意味著比現(xiàn)實生活更好的生活狀態(tài)。它存在于人的理性之中,是人為之奮斗的理想指針,也是人改善現(xiàn)實生活的價值參照和精神動力。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體現(xiàn)了人之為人的超越性。但是,人類理性在近代以來的偏執(zhí)運用在帶來豐富的物質(zhì)產(chǎn)品的同時,也遮蔽了人的靈魂。理性的錯誤運用使人走向了非理性和反理性,在看似繁多的選擇面前,人類反而不知所措。到底什么樣的生活才是值得過的?生活的意義和價值在哪里?這類問題在被現(xiàn)代人遺忘的同時,又在現(xiàn)代人的空虛和迷茫中凸現(xiàn)出它的重要。教育,作為一種以人為出發(fā)點的活動,本身來源于生活,對人的美好生活的關注也是其不可回避的問題。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理解美好生活:理想的“勢”。對什么是美好生活,即其意蘊、價值和獲得條件進行了探討。美好生活意味著理想生活和可能生活,具有批判當下、超越現(xiàn)實和愉悅精神的價值,需要自由、道德、創(chuàng)造和審美為條件才能獲得。 第二部分,探求美好生活:人與教育的共同訴求。論述教育為什么要關注人的美好生活。對更好生活狀態(tài)的追求是人的存在方式;教育是以人為中心的教化活動,教育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教育作為一種獨立的價值立場,決定了教育要以人的美好生活為永恒主題。 第三部分,守望美好生活:教育的永恒主題。探索教育如何關注人的美好生活,從重構教育的烏托邦精神和對人的教化兩方面進行了闡述。具有烏托邦精神的教育要有沖破現(xiàn)實的要求,有對更美好生活的希望,要以人為核心。對人的教化包括了完整知識的教化、理性精神的培育、卓越德性的養(yǎng)成和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 人是教育的目的,關注人的美好生活是教育的使命。對美好生活的追尋實際上是對教育的價值理想的思索,它反映了教育對人的理解,決定了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要怎樣培養(yǎng)人。如何理解美好生活?如何通過發(fā)揮教育的作用促進人獲得美好生活?這是對教育哲學理念的思考,也是對教育發(fā)展方向的探索。
【學位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6
【中圖分類】:G40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理解美好生活:理想的“勢”
    (一) 美好生活的意蘊
        1. 美好生活意味著理想的生活
        2. 美好生活意味著可能的生活
    (二) 美好生活的價值
        1. 批判當下
        2. 超越現(xiàn)狀
        3. 愉悅精神
    (三) 獲得美好生活的行為條件
        1. 自由
        2. 道德
        3. 創(chuàng)造
        4. 審美
二、探求美好生活:人與教育的共同訴求
    (一) 生活在“遠方”: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1. “止于至善”:向更好超越
        2. “時間是存在的空間”:向未來超越
        3. “存在先于本質(zhì)”:向可能超越
    (二) 追尋“理想圖景”:教育的精神品格
        1. 作為對人的一種教化
        2. 作為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3. 作為一種自主的價值立場
三、守望美好生活:教育的永恒主題
    (一) 重構教育的烏托邦精神
        1. 教育要具有沖破現(xiàn)實的要求
        2. 教育要有對更美好生活和世界的愿望與希望
        3. 教育理想要以人為核心
    (二) 教育對人的教化
        1. 敞亮“無知”——完整知識的教化
        2. 燭照“洞穴”——理性精神的培育
        3. 訴求“高尚”——卓越德性的養(yǎng)成
        4. 詩化“平庸”——審美意識的培養(yǎng)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祖兵;;教學與生活:“回歸”的反思與“后回歸”的設想[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1年06期

2 蘇娟;;志向[J];青少年日記;2004年03期

3 張愛梅;;想過一種慢生活[J];青少年日記;2009年12期

4 金鳳琴;;《天上的街市》教學設計[J];考試(教研);2011年08期

5 李海燕;;如何看待中學生的挫折教育[J];文學教育(下);2011年06期

6 郝笑妍;;良好的溝通需要教師做一個用心人[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1年14期

7 王新甫;;本真:數(shù)學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J];中小學數(shù)學(小學版);2011年04期

8 陳同友;;“記”“詩”并選才能完整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2011年08期

9 鄒露;;中小學體育生活化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09年08期

10 ;話題:怎樣知道爸爸、媽媽愛你呢[J];文學少年(小學);2011年08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李偉勝;現(xiàn)成生活與可能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薛曉陽;希望與命運[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王麗琴;為了學生的精神自由[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劉萬海;重返德性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楊進;論美好生活與學校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羅儒國;教師教學生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更立;異化與回歸[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8 譚杉杉;親子觀視域中的有島武郎小說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9 方新文;對話德育論[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金麗;論教育與人的美好生活[D];河南大學;2006年

2 毛艷婷;中國人理想生活的社會表征及生活狀態(tài)的歸因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3 黃錦菁;重建可能生活[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4 肖霞;兒童即課程:價值與可能[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建靜;追求理想的生活[D];山東大學;2007年

6 周少勇;江南山水與終極關懷[D];浙江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建平;“遮蔽”與“澄明”[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8 孫有新;高中思想政治學科“生活課堂”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胡雪瑛;凝視耳旁的鳴響[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娜;追尋那被“遺忘”的時光[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7145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287145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d8b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