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育學、民族-國家同構論
[Abstract]:The propos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society, the threshold is unclear, chaotic disorder, but occupies the dominant position in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theory. Its merits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denied, and its limitations need to be fully revealed. From this judgment and the preliminary reflection on the relevance proposit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theoretical position of the propos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the state. Therefor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ideological origin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society, probes into the process of 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centered on state arrangement and national knowledge, and evaluates the nationalization of knowled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n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on social relation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analyze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schools, the isomorphism and fractal relations between modern pedagogy and ethnic-state. The paper shows that the secrets and paths of modern pedagogy, the purport and trend of school system and educational reform are contained in the isomorphism of education and country. The article tends to think that if the methodology is dual, pedagogy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that can provide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strength for the educational reform.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分類號】:G4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鐘鳴旦;劉賢;;文化相遇的方法論:以17世紀中歐文化相遇為例[J];清史研究;2006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華;客觀真實是訴訟證明的終極目標——訴訟證明標準之理性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2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3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4 顧承衛(wèi);楊小明;;為功利主義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5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6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7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民主體地位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1期
8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9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10 王洪波;李穎;;社群與個人孰先孰后?——對社群主義的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龔武;龔圣理;;中國古代社會及其私有制的終結——謹以此文獻給中國共產黨九十周年華誕[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肖能;;學術權利與行政權力:大學治理的核心范疇——以平衡論為視角[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3 黎秀蓉;;“李約瑟之謎”的博弈論解讀[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4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顏杰峰;;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丁宇飛;企業(y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法律探索[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晉入勤;企業(yè)國有產權交易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吳瑛;中國話語權生產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張東平;近代中國監(jiān)獄的感化教育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江婷;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業(yè)生態(tài)補償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村矛盾化解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吳三三;基于新農村視角下的農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7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8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先清;1990—1996年間明清天主教在華傳播史研究概述[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8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岳偉,王坤慶;人:哲學與教育學的契合點——關于教育學為什么需要哲學的思考[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5年03期
2 余雪冰;;對教育學理論演變現(xiàn)象的一種解釋[J];大學時代(B版);2006年10期
3 郭翠菊;;對教育學獨立學科標志問題的再思考[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年01期
4 高維;;國內教育學視野中的隱喻研究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02期
5 孟蘭蘭;;談隱喻在教育學中的作用[J];赤峰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6 韓萌;韓延明;;教育學的革新與展望摭探[J];中國成人教育;2007年02期
7 李向輝;;當代教育學理論發(fā)展泛哲學化傾向原因探析[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姜玉海;;教育學教學策略的改革創(chuàng)新[J];甘肅科技;2007年09期
9 王有升;;論教育學中的“興趣”概念:內涵與理論建構[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7期
10 張忠華;;教育學中國化百年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鄭豪杰;課程的品質本該是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3年
2 九江十二中 唐晶晶;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N];九江日報;2008年
3 九江市長虹小學 張衛(wèi);試析教師職業(yè)生涯的管理策略[N];九江日報;2010年
4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系教授、系主任 杜成憲 上海行健學院講師 張愛勤;孟憲承與現(xiàn)代中國教育[N];文匯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龐慶舉;教育學的人性假設與理論構建的關系初探[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應建慶;教育中的知識合法性[D];復旦大學;2011年
3 肖e,
本文編號:21874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218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