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理論論文 >

英國教育人類學期刊《民族志與教育》2006年至2015年研究主題的述評與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8-08-16 13:38
【摘要】:英國教育人類學期刊《民族志與教育》按研究主題可分為"教育民族志的反思"與"教育問題的分析"兩大類。前者若遵循田野調(diào)查步驟,依次可從"研究者田野點的進入及與研究對象關(guān)系的建立""田野工作中的研究策略及技術(shù)手段的使用""研究成果的展現(xiàn)與應用"三方面評述,關(guān)注點聚焦于民族志是"如何做"的過程層面,而非停留于"是什么"的結(jié)果呈現(xiàn)上。后者則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論為分析框架,從族群性、宗教、語言、階層、居住地理環(huán)境、特殊群體、年齡、性別8個微觀文化與教育問題及學校微觀民族志展開評析并達成研究共識:(1)越來越多的處于社會邊緣地位群體的聲音得到學界傾聽;(2)"族群性"問題成為各國學者研究的重點與熱點;(3)諸多問題交織重
[Abstract]: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Ethnography and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reflection on ethnography of Education" and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me. If the former follow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steps, the former can be review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entry of researchers' field poi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earchers and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use of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technical means in field work, and the display and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The focus is on the process of ethnography, not on the presentation of what it is. The latter takes the theo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West a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ity, religion, language, class, living geography, special group, age, etc. Gender 8 micro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ssues and microcosmic ethnography of schools are analyzed and a consensus is reached: (1) more and more voices of marginalized groups are hear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2) the issue of "ethnicity" becomes a national scholar. (3) many problems are intertwined and heavy.
【作者單位】: 凱里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基金】:凱里學院博士專項課題“英語學術(shù)界族性與教育問題的研究態(tài)勢——基于英國教育人類學《民族志與教育》期刊的分析”(項目編號:BS201510)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40-056;G353.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巴戰(zhàn)龍;;教育民族志:含義、特點、類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年03期

2 王東芳;;探索教育研究的生活世界——建制民族志的技術(shù)路線與哲學依據(jù)[J];教育學術(shù)月刊;2014年01期

3 袁同凱;Ogbu及其對弱勢群體學校教育的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4 邵燕楠;教育的人類學視角[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5 李復新,瞿葆奎;教育人類學:理論與問題[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6 蘇日娜;論教育人類學的學科性質(zhì)與研究方法[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7 劉曉芳;駱毅;;簡評西方教育人類學及其對中國教育的啟示[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8 馮增俊;;教育人類學未來發(fā)展展望[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9 常永才;;何以促進教育人類學發(fā)展:美國學者學習領(lǐng)域研究淺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10 李政濤;;漢語教育人類學的發(fā)展軌跡及其特征[J];教育學報;2008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9條

1 馮增俊;;論中國教育人類學的學科主題[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岳天明;;試論我國教育人類學的學科定位與學科精神[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滕志妍;;關(guān)于中國教育人類學學科建設的幾個問題[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進今日教育人類學研究的發(fā)展:美國學習研究的啟示[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黎軍;趙翔宇;;試論教育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以教育人類學為視角[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何曉雷;;構(gòu)建中國本土化的教育人類學[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余影麗;;關(guān)于教育人類學學科發(fā)展的若干思考——從教育人類學與人類學、教育學、民族教育學的關(guān)系分析[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祁進玉;;教育人類學研究:中國經(jīng)驗30年(1978~2008)[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楊中樞;;本尼迪克特的意義:教育人類學的視角[A];中國少數(shù)民族教育學會第一次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張東輝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巴戰(zhàn)龍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跨文化看教育人類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 海路;教育人類學在中國的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西北師范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 岳天明;重視中國教育人類學的“應然”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5 記者 李翠 吳艷;專家學者在京交流教育人類學研究成果[N];中國民族報;2014年

6 北京教育學院校長研修學院 涂元玲;“文化中的教育”:美國教育人類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袁同凱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George D.Spindler 之文化教育人類學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國宏;少數(shù)民族文化網(wǎng)絡傳承的教育人類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甜;美國教育人類學發(fā)展歷程及啟示[D];西南大學;2010年

2 白芳麗;以庫恩“范式”理論反思我國教育人類學學科發(fā)展[D];西南大學;2010年

3 楊會;德國、奧地利的教育人類學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4 李一杉;對美國《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的文獻計量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

5 黃宮亮;教育人類學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敘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廉麗娜;費孝通教育人類學思想探析[D];西南大學;2011年

7 鹿曉瑩;斯平德勒教育人類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陳鳳娥;“狀元村”的教育人類學考察[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9 單曉溪;斯賓德勒教育人類學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10 李恬;中國教育人類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18614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218614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a9bc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