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符號學“組合與聚合”的教育價值
[Abstract]:"combination and aggregation" is a pair of important concepts in semiotics. Its educational value lies in the extent to which educators and educatees break through the inherent mode and form a combination and aggregation with innovative significance.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scientific application of combination and aggregation is the only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education.
【作者單位】: 南通師范高等?茖W校人文系;
【分類號】:G40-0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來娟;;語言層次觀——從索緒爾到韓禮德[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2 翟少鋒;;中國運動員在勞倫斯世界體育獎上獲獎情況的符號學解讀[J];傳播與版權;2014年02期
3 霍紅;張緒忠;;拉康符號學視域下?lián)Q喻與隱喻的關系問題[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4 張士東;彭爽;;表層任意性和深層理據(jù)性的辯證[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5 王寧;;論漢字與漢語的辯證關系——兼論現(xiàn)代字本位理論的得失[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6 周曉平;;民間文化和語境的回歸——以賈平凹的文學創(chuàng)作為研究重點[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7 王景科;顏水生;;重續(xù)傳統(tǒng)與想像現(xiàn)代——論白話文運動的現(xiàn)代性[J];東岳論叢;2013年12期
8 方永斌;;社會語言學視角下“XX體”類新詞研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9 李瑋;;新聞何以經(jīng)典:一種社會建構的思考[J];編輯之友;2014年02期
10 謝剛;呂明臣;;語言符號價值的哲學探索[J];甘肅社會科學;201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劉晉晉;;反符號學視野下的語詞與形象——以詹姆斯·埃爾金斯的形象研究為例[A];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4年
2 李啟軍;;影視明星的符號結構與價值結構——影視明星符號學研究系列論文之一[A];東方叢刊(2005年第3輯 總第五十三輯)[C];2005年
3 李祥林;;對中國文化雌柔氣質(zhì)的發(fā)生學考察[A];東方叢刊(2003年第3輯 總第四十五輯)[C];2003年
4 甘蒞豪;;危機管理、危機公關、危機傳播之辨析——一種符號社會學的考察視角[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13)——網(wǎng)絡化關系:新傳播與當下中國論文集[C];2013年
5 溫金海;;本體論視閾下的語言哲學流變——從索緒爾到維特根斯坦[A];第四屆中西語言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6 張建華;;符號學視域下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及其傳承[A];2014甘肅省體育科學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7 甘蒞豪;;命名戰(zhàn):國際爭端中的主權想象[A];全面深化改革與現(xiàn)代國家治理——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8 徐梅;;城市語言與城市文化區(qū)隔[A];都市文化研究(第11輯)——劉易斯·芒福德的城市觀念[C];2014年
9 蔡江宇;;現(xiàn)代符號學在生態(tài)設計中的延伸[A];第十七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分1 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下的生態(tài)保護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研討會論文集[C];201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芳;《紅樓夢》與《源氏物語》時空敘事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2 徐來娟;英語學術講座話語的評價及其語類結構[D];西南大學;2013年
3 童彥婷;圖必有意,意必吉祥[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4 張玉勤;明刊戲曲插圖本“語—圖”互文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劉忠波;多重話語空間與中國形象的權力場域[D];南開大學;2013年
6 張希;消費社會的建筑神話[D];浙江大學;2014年
7 榮立宇;倉央嘉措詩歌翻譯與傳播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8 何英;魯迅語文觀及其實踐[D];南開大學;2013年
9 何玉國;本原之思:身份認同與猶太文化—德里達解構論管窺[D];南開大學;2013年
10 白玉波;論非洲漢語強化培訓教材的編寫與使用[D];陜西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一姝;移就辭格的認知機制探索[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3年
2 彭金艷;《新標準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的文化主題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3年
3 王珍珍;藏漢雙語教學模式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年
4 劉瓊;齊澤克主體思想研究[D];東華大學;2014年
5 劉然;行政文化傳播主客體間的價值沖突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6 瞿慶大;談科技英語中從句的漢譯原則與技巧[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7 郟曉龍;中亞留學生漢語課堂中教學媒介語運用的調(diào)查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3年
8 田真賢;陳忠實中短篇小說論[D];湖南大學;2013年
9 劉秋文;微博意見領袖的身份建構[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10 張晶瑩;基于對話理論的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一丹;;關于教育媒介科學發(fā)展的深層思考[J];網(wǎng)絡財富;2009年09期
2 李曉;;教育媒介的形態(tài)演變及啟示[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2年10期
3 廖泰初;國外人士談教育媒介的過去和未來[J];外國教育動態(tài);1982年01期
4 李正剛;;跨越時空的網(wǎng)絡教育[J];成才;2001年11期
5 董惠銘;;論教育媒介人的專業(yè)素養(yǎng)[J];中國出版;2012年21期
6 李永培;;教育:堅守與成長[J];中小學校長;2011年12期
7 陶曉輝;;印度教育的成就、問題及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3年12期
8 馬治國;網(wǎng)絡教育再認識[J];教育科學;2004年03期
9 李淑霞;淺談審美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質(zhì)中的作用[J];黑龍江農(nóng)墾師專學報;1997年04期
10 李云濤;成喬明;;教育浪費:不能忽視的當下現(xiàn)象[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08期
,本文編號:21605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2160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