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的心靈之維——現(xiàn)代性境遇中對人文教育的一次申辯
本文關鍵詞:人文教育的心靈之維——現(xiàn)代性境遇中對人文教育的一次申辯 出處:《教育學術月刊》2015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心靈 人文教育 科學主義教育 現(xiàn)代性
【摘要】:人的心靈之維是人文教育可能性與必要性的根源。在現(xiàn)代性境遇中人文教育邊緣化必然導致受教育者德性缺失、心靈枯竭,從而喪失反思自我、達致美好生活的能力。隨著現(xiàn)代性的深入,心靈逐步被自然科學化與物質化,最終致使教育只能培養(yǎng)"無靈魂的專家"和"無心的享樂人"。因此,在現(xiàn)代性背景下對人文教育進行申辯是一項緊迫而又冒險的事業(yè)。
[Abstract]:The dimension of human mind is the root of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In the modern situation, the marginalization of humanities education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lack of virtue and exhaustion of the educated, thereby losing the ability to reflect on themselves and achieve a better life. With the deepening of modernity, the mind is gradually being materialized and materialized by nature, which ultimately leads to education only to cultivate "unsoulless experts" and "unintentional hedonistic people". Therefore, it is an urgent and adventurous cause to plea to the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ity.
【作者單位】: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青年課題“德性與規(guī)則:西方道德教育的古今之變與古今之爭”(CEA130142) 南京師范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G40-02
【正文快照】: 人文教育與人的心靈存在一種內生性關聯(lián)。它指向人的靈魂的教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受教育者追問人的存在意義、價值與尊嚴。人類進入現(xiàn)代性社會以來,人文教育逐漸遭到排擠,F(xiàn)代性的根本表征是欲望與技術的互為對象化。換言之,科學產生以后,科學更多地被理解為技術,它帶給人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徐賁;;大學人文教育中的'科學'[J];讀書;2014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善剛;;身行據亂 心寫太平——康有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鄭亞莉;;道德選擇—主體性道德教育的內在訴求[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李衛(wèi)東;;論幸福的社會屬性[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吳先伍;理性與情感:亞里士多德與孟子倫理思想的差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5 蒲德祥;;幸福組織: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6 許衛(wèi)剛;陳林;;“善”與“仁”:孔子和蘇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處[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吳軍;;哲人愛智——探析柏拉圖筆下“哲學王”的真實身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8 曹興江;;論先秦儒家中庸思想與亞里士多德中道觀的異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9 葉常林;;西方分配正義理論綜述[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10 陳運春;;亞里士多德德性論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其昌;;信托財產權制度的特質及其經濟學分析[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高國希;;論個人品德[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晏輝;;論中國倫理學的三種形態(tài)[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孫桂麗;;也談教育學術人生——學術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樊改霞;;從自由主義理論的發(fā)展看國家教育制度的形成——兼評安迪·格林教授關于民族國家教育制度的形成理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全體輔導員;;華僑大學90后學生主觀幸福感與壓力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08年年會優(yōu)秀論文專輯(二)[C];2008年
7 張愛華;張有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A];“科學發(fā)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馬天俊;;馬克思的修辭學實踐[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9 韓志偉;;生產與技術: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嬗變[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10 汪鳳炎;;“德”的含義及其對當代中國德育的啟示[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靳寶;批判哲學的現(xiàn)象學批判[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5 徐媛媛;德爾斐神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鳳蓮;馬克思對西方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D];南開大學;2010年
7 孫經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8 金世余;我國中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fā)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昱;中國上市公司股票期權激勵契約治理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10 汪毅霖;以自由作為發(fā)展的理論框架和經驗分析[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笛;論道德義務不能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鄭艷艷;社會進步標準的當代闡釋[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劉微;中古羅馬天主教會經濟倫理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麗英;因利誠信與因義誠信[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孫歡;政治參與的倫理維度[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李常春;中國股票市場制度建設中的公平問題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肖勁舟;馬克思和諧理論視角下中道思想的當代價值[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易顯;侵權責任的法哲學基礎[D];湘潭大學;2010年
9 徐盼;霍布斯的法律觀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周志明;亞里士多德與孔子的德福觀之比較[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彭公亮;現(xiàn)實性與現(xiàn)代性:哲學的內在精神及人文視野[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2 連連;大眾文化的現(xiàn)代性及其內在矛盾探討[J];浙江社會科學;2000年05期
3 謝立中;“現(xiàn)代性”及其相關概念詞義辨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4 李宏圖;現(xiàn)代性的形成和擴展——17、18世紀的世界現(xiàn)代化歷史進程[J];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5 彭南生;近代工商同業(yè)公會制度的現(xiàn)代性芻論[J];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6 周憲;現(xiàn)代性的張力:從二元范疇看[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5期
7 毛燕武;試論民國時期杭州電織業(yè)同業(yè)公會的現(xiàn)代性[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8 張衛(wèi)中;90年代中國城市小說的現(xiàn)代性[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9 林廣澤;“自由寫作”與“現(xiàn)代性”[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10 張彭松,王雪冬;論兩種“現(xiàn)代性”[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姜義華;;挑戰(zhàn)中國:現(xiàn)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2 楊成波;;現(xiàn)代性與中國現(xiàn)代化[A];第六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俞吾金;;堅持現(xiàn)代性:歷史大錯位中的價值選擇[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哲學對話與文化交流”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王銳生;;作為現(xiàn)代性的以人為本[A];“以人為本與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學術研討會暨中國人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陳家琪;;現(xiàn)代性背景下的宗教與信仰問題(發(fā)言提綱)[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邵龍寶;;如何看待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兼論文化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的聯(lián)姻與勾連[A];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yǎng)——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6年
7 鄒詩鵬;;全球現(xiàn)代性重建與中國文化轉型[A];馬克思主義與文化新自覺——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文集(2012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12年
8 陳紅玉;;設計與現(xiàn)代性[A];現(xiàn)代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第八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9 陸靜;;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主義與中國現(xiàn)代化[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章益國;;一還是多、同還是異——“東亞現(xiàn)代性”思潮略說[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汝倫;知識分子與現(xiàn)代性的共謀關系[N];文匯報;2002年
2 王慶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現(xiàn)代性選擇[N];光明日報;2007年
3 張清民;文化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高名潞 美國匹茲堡大學藝術史和建筑史系教授、四川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現(xiàn)代性的中國邏輯:整一現(xiàn)代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上海社科院哲學所 陳翔勤;現(xiàn)代性的時間分析[N];社會科學報;2002年
6 朱紅文;現(xiàn)代性與人的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7 ;重構中國式的另類現(xiàn)代性[N];文匯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陳菁霞;中國,一種新的現(xiàn)代性[N];中華讀書報;2011年
9 曾軍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優(yōu)雅的復活或對現(xiàn)代性的懷舊[N];文匯報;2014年
10 王紹培;?拢翰粩鄧L試逃離“現(xiàn)代性”的牢籠[N];深圳特區(qū)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成山;歷史與自由[D];吉林大學;2011年
2 黃紅春;新月派文學觀念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靜;現(xiàn)代性、后現(xiàn)代性與建設性[D];吉林大學;2008年
2 喻燕;從崇高到荒誕[D];安徽大學;2012年
3 馮曉坤;馬克思人學視域下的現(xiàn)代性獨立人格建構[D];沈陽師范大學;2013年
4 田甜;社會轉型視角下《孽;ā返默F(xiàn)代性書寫[D];江西財經大學;2012年
5 覃慶輝;魯濱遜與桑提亞戈形象的現(xiàn)代性批評[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鄭斌;隱喻的現(xiàn)代審美文化意義探究[D];遼寧大學;2012年
7 羅婷;現(xiàn)代性的另一種姿態(tài)[D];浙江大學;2009年
8 張岳;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漢族夏歷新年儀式的變遷[D];蘭州大學;2009年
9 李瑋;立足“本土中國”的現(xiàn)代性寫作[D];山東大學;2007年
10 呂曉玲;休閑、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D];蘇州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3463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346383.html